1 / 20
文档名称:

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运营.pdf

格式:pdf   大小:2,532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运营.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2.4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运营.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运营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运营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一)银行运营活动的三层体系................................................................................................2(二)银行运营转型的三个阶段................................................................................................3二、银行数字化运营转型的趋势.........................................................................................................6(一)银行运营转型是大势所趋................................................................................................6(二)银行运营转型的六大趋势................................................................................................8三、银行数字化运营的转型路径.........................................................................................4:..(一)银行运营活动的三层体系商业模式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从客户细分,到产品、渠道、区域的演进。运营模式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负责产品的服务交付和业务的落地处理,支撑商业模式的实现。以此为基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客户旅程视角出发,商业银行“运营活动”的三层体系包括:接触层、交付层、管控层,共同构成了运营活动操作和管理的核心要素。接触层:包括各渠道及触点面向客户的界面设计和服务流程,是整个运营体系与客户的“触点”。直接面向客户,是构成客户体验的关键要素。?交付层:包括各业务活动的落地处理与操作,是整个运营体系的“后台”。不一定直接面向客户,但支撑客户体验的实现。?管控层:横跨不同运营活动的运营管理平台,是整个运营体系的“大脑”。图表1:商业银行运营活动的三层体系最初,运营活动分散在各个业务条线与职能条线内部,少量交付层的运营活动构成了运营板块的起点。而后随着运营转型中流程梳理、前后台切割的持续进行,原本嵌入各个业务条线与职能中的交付层处理类活动逐步聚合,并转移至运营板块,包括后台的大多数操作活动和中台的部分标准化作业(如标准化贷款审批操作等)。同时,因为与中后台交互需求的增加和多界面统一管理的要求,接触层活动的运营管理也逐步转移至运营板块。总体而言,运营板块的逐步形成、拓展和演化,是在运营体系变革的价值指导下专业分工的结果,同时运营板块的扩大也为运营体系变革提供了基础——运营板块范畴越大,内部整合能力和资源:..(二)银行运营转型的三个阶段运营转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纵观全球,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运营转型成败关乎银行的生存。二三十年前,全球各大银行的起点非常类似,基本以社区银行、零售散客为主,采用分行制,条线管理相对薄弱。当时运营作业主要以纸质处理为主,电子化程度非常低。1970年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了ATM提款机,之后的十年技术进步带来了运营转型的契机,作业电子化程度提升,自助机具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到1980-1983年,美国四大银行、英国苏格兰银行开始有了网上银行的雏形。1995年富国银行推行“网上银行”,掀开电子银行飞速发展的新一页。同时,互联网使集中作业、离岸作业变得可能,汇丰在1995年成立第一个大型离岸集中作业中心。运营转型成功的银行积累了成本优势,不断并购扩张,形成规模效应,上规模后更能进行大型资本投入,如作业直通化,进一步提升成本效率,扩大资金优势,进入良性循环。这些抓住时机实现运营转型的银行包括百年老店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富国银行、桑坦德银行等。相反,一些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没有抓住技术进步的浪潮,运营转型力度不足,只进行局部优化,缺乏统筹,例如小规模零散集中作业、个别系统的升级、不敢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等。这些运营转型力度不足的银行,后台低效逐步体现,对于前端的销售支撑力量不足,掣肘了前台的发力,同时营业成本高居不下,吞噬收入。这些银行在竞争中逐步被边缘化,往往成为被并购的对象,如巴西雷亚尔银行。目前,海外领先银行的运营板块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在“操作”维度上,活动覆盖变广。不仅覆盖后台的绝大多数操作,同时延伸到了中前台(如客户账户体系、个贷审批审核、产品开发中的系统需求和用户测试等),甚至覆盖了界面(如客服、APP管理等)。二是运营的管理职能变宽,进入到运营板块内的操作活动被不断优化。典型情况下有五大核心职能:流程管理(包括端到端流程设计、流程优化和流程监控等)、运营风险管理(包括定义风险监督制度、方法、指标,监督执行等)、运营操作(包括中心建设与管理、作业规划与制度、作业执行与监督等)、运营变革管理(包括变革项目发起和管理、项目追踪与评价等)和板块管理(包括板块战略与规划、行内对接与协调、管理信息汇总、分析与汇报等)。这与传统理念上运营仅管操作不同,为适应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运营在流程管理和变革管理上:..运营转型的过程就是在活动与管理两个维度上不断的拓展、优化,从小运营发展到大运营,甚至泛运营。小运营以“账户”的管理工作为核心,包括清算、结算、核算等。“大运营”则将多界面管理、专业后台运营工作等纳入板块,而“泛运营”更是覆盖到了采购、物业管理等中后台功能支持板块。纵览海外成熟市场领先银行的实践,“大运营”已普遍实现。汇丰银行遍布全球的二十余个运营中心肩负着全集团主要业务的全部后台处理及部分中台工作,例如个贷业务中的标准化审批。有些银行甚至进入“泛运营”阶段,运营条线为人力资源、财务等管理职能承担了非核心的处理工作。运营边界的延伸,对组织和IT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在运营共享化的背景下,“条线管理”开始强化,由总部从上至下调配资源,控制成本。同时大力推进自动化,搭建全球领先的电子银行平台及数据中心,IT作为基础也开始加快建设。图表2:运营转型的过程是在两个维度上不断拓展及优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海外银行运营转型从起步开始,经历三个阶段,背后代表不同的驱动因素,“数字化、智慧化”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化”。从分散运营到数据、系统、活动集中,是海内外银行运营转型的普遍起点。“集中化”的历程也从小规模的在岸集中,到大规模的离岸集中,实现成本套利。以汇丰银行为例,199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的在岸中心建设,作业收归分行运营工作为柜员减负,缩短客户在网点的等待时间,实现简单、量大、非实时业务首先集中。到199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开始建设离岸中心,从简单到复杂业务,逐步将主要作业进行离岸,以应对日益升高的劳动力成本压力。第二阶段,“精益化”。多种精益手段进行流程优化,打造卓越运营,是海外领先银行普遍所处阶段。运营边界的拓展旨在为大型变革创造条件。而实现边界拓展,必然需要在主要业务条线中进行合理的前后台分工,以便使销售、产品等部门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工作,与运营一起在收入与成本端分别创造竞争优势。,部分银行过多考虑规模优势,对简单操作进行集中,忽略前后台分工与流程优化相辅相成,造成接口的增加,影响效率。,端到端的流程精益化成为主题,如德意志银行成立了“中央流程优化管理部门”管理零售银行流程模型,统一行内流程设计原则。除流程优化外,。以汇丰银行为代表,2000年后根据各中心的专业特长和业务范围进行作业分流,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卓越中心,实现在最合适的地方进行最优作业。图表3:全球银行运营转型经历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以客户为中心,“数字化、智能化”。运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运营直通化、数据化、智能化,是海内外领先银行的努力方向。,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是典型代表。曾经,为服务于全行的“低成本”战略,这家银行的运营模式高度专注于“效率”。业务上,桑坦德银行通过全球收并购实现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同时注重产品结构的精简。运营上,该银行高度重视全球集中化、标准化的平台建设。在业务模式与运营模式的配合下,桑坦德银行一直保持了可:..然而,近年来,桑坦德银行所处主要新兴市场银行数量剧增,竞争日益激烈,过度精简的产品结构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要求,全行战略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注重体验,运营的首要目标也因此转向了“质量、柔性”。例如,零售银行业务的运营模式已经从全球集中的“操作工厂”模式,转为各国家市场分别组织零售业务的运营操作及管理,同时通过技术手段而非成本套利的方式实现运营成本效率与“质量、柔性”的兼顾。。机器人(RPA)、人工智能(AI)开始在运营中应用。机器流程自动化(RoboticsProcessAutomation,简称RPA)技术在海外银行目前开始被提上日程。其背景是部分海外银行在过去的集中化进程中,以及由于不同市场的监管规定影响,导致跨国性银行系统繁多、互通性差。受传统核心系统和IT架构限制,各作业系统之间缺少自动化信息转移,大量活动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手动进行,同时利润压力又使这些银行不得不考虑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控制人力。而基于IT改造的解决方案需要复杂、耗时的开发周期和高昂的开发费用,回报周期较长,同时也可能在试行期内影响业务拓展。在这样的掣肘因素下,部分海外银行将RPA与现有系统高效互动,借助软件模拟,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代替一系列人工操作,用于将共享服务中心或后台中常见的基于一定规则的重复流程自动化,包括零售银行运营中的标准化操作、贷款、薪资管理及人力资源操作自动化等。人工智能也开始成为热点,尝试应用的领域主要在客户身份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客服优化(客服聊天机器人、会话性辅助、呼叫中心作息信息系统)等。在国内,银行运营转型也已起步。大部分银行在2006-2008年间成立运营管理部,以“大集中”为转型首要步骤。目前中国银行业运营正从“集中”阶段向“精益运营”和“智慧运营”阶段迈进,并因为有更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做支撑,有很多国外银行的前车之鉴,很有希望实现弯道超车。二、银行数字化运营转型的趋势(一)银行运营转型是大势所趋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客户行为、竞争格局、监管要求与技术应用发生巨大变化,运营转型是四大关键驱动力综合作用下的必然要求。。客户越来越倾向于自主获取信息并决策,自主选择接受服务的时间及渠道,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字化企业的沟通互动中获得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越来越多,客户对金融机构服务的预期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其比较的对象不再是其他金融机构,而更多的是其在相似领域的经历和体验。比如,客户在使用银行网点时,其参照物可能是零售店的个性化视觉和舒适体验;客户在进行不同渠道之间的转换时,其参照物可能是数字化产品多屏互动、无缝切换的便利。,竞争加剧。身处“互联网+”时代,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远远不止其他银行。银行在支付转账、储蓄、贷款、理财等各项业务中都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会逐步变成常态,数字化领域的非传统竞争者在各业务板块为零售和企业客户提供便捷的新服务,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不同服务主体之间转换的成本也几乎被降为零。。金融监管逐步着眼于建立公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监管政策的简政放权,缩短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时间,但同时对银行快速准确甄别客户信息和防控经济案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政府监管机构为银行承担了部分风险,今后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这部分风险就必须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如何优化日常运营管理以规避操作风险、堵截案件变得日益重要。。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现已日趋成熟,并在不断为整条银行业价值链创造新的机会。移动互联网使得客户随时随地处于“连接”和“在线”的状态,拓展了客户接触的广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金融需求和客户特性显性化,提升了客户洞察的深度。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作业处理的手段,电子化流程、直通式处理、机器人自动化等手段不断降低对人工处理的需求,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作业成本,为处在运营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运营转型既是大势所趋,也将为银行在成本节约和销售潜能释放方面创造巨大的价值。首先,运营承担银行内部成本控制的大任。运营条线是银行各个条:..增加标准化、规模效应、资源和最佳实践的分享,实现平台共享,持续降低与业务处理相关的营业成本,保障利润率。以中国银行业2018年财务数字为基础进行测算:2018年国内五大行、%,%。以一家中型股份制银行为例粗略估算,假设其2018年营业收入为1,000亿元,若运营转型可以将成本收入比下降一个百分点,将意味着约10亿元的利润增加。运营转型还将统筹提升端到端流程的质量与效率,释放销售潜能。运营将在银行“流程优化”上担任重大工作,通过流程统筹优化缩短面向客户的流程时间和业务处理的周转时间。流程优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仅可实现在业务量上升的同时控制人员总量,更可带来人员结构的变化,释放更多前台人员的时间转移至销售咨询和高价值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增加银行收入。(二)银行运营转型的六大趋势在客户需求升级和银行新常态的竞争环境下,卓越的运营体系将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是构筑难以逾越的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手段。为将运营体系打造成银行优势,首先,银行需要把握运营转型的大趋势,以实现前瞻性的布局和规划,并根据规划坚持长期、持续的投入。通过分析全球市场多年运营转型的实践案例与专题研究,银行业运营转型将在这三层运营体系上呈现六大趋势,即接触层线上化、定制化;交付层自动化、集约化;管控层云端化、数据化。▌接触层:线上化、定制化,打造“定制体验”“接触层”是与客户发生直接交互的界面和触点,便利化、简单化、人性化的互动体验是成就接触层客户体验的关键要素。近几年客户的行为模式和期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驱动客户接触层向“线上化”和“定制化”转型的重要力量。(1)“线上化”。客户和银行的接触界面及触点趋向多元化,过去以网点、ATM为主,如今以移动银行、呼叫中心甚至公众服务号等线上渠道取代传统渠道成为客户和银行往来次数最多的渠道类别。打通线上全流程,支持更多业务迁移到线上渠道是大部分银行过去建设的重点。例如,国内多家银行已经在公司业务微信公众号上新增对公开户功能,并采用在线填单与扫描上传开户所需材料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对客户申请进行预审核。客户可直接在手机端微信公众号页面填:..传统的线下渠道也将越来越具有“线上”形态,呈现无纸化、电子化趋势。线下受理环节的信息电子化采集与即时传输提升,相应地将大力提高信息真实性的即时验证能力。具体体现在,运用指纹、人脸影像、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等技术突破纸质、人工基础的客户交互,将线下手工流程转移至线上,不仅可以提高流程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处理工作省去资料流转、录入、复核等多个环节,并且提高数据质量。海内外已有多家银行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马来西亚RHB下属的EasyBank是流程线上化创新的典范,通过在网点柜面内引入无纸化系统,实现了零售业务线下的100%无纸化电子流处理。客户能同步看到柜员的系统操作,进行电子签名并点击确认。电子信息采集的同时,通过指印辨识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公检法等机关数据库、国家征信系统等的互相联网,实现全电子化客户尽职调查、即时开户和即时贷款审批。未来线上线下渠道越来越融合——客户在任一渠道触点开启流程,可以随时切换至其他渠道完成完整的流程操作。保证线上线下流程的无缝衔接和一致的卓越体验愈加重要,这对银行对不同渠道的流程和界面进行统一管理提出了高要求。(2)“定制化”。在数字化企业的驱动下,客户对“定制体验”的要求标准日益提升,不仅体现在根据客户细分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更进一步体现在人性、定制的交互界面和服务。以富国银行为例,推出高端对公网银平台“CEO”,客户可以任意自选、定制网银平台界面,在平台上用“博客”形式与客户经理、客服交互,收取针对性的产品信息及运维提示,同时后台相应业务的处理情况在界面上及时显示,前、后台交互更加频繁。伴随大部分简单业务迁移至线上,网点的定位和功能将由服务职能为主向营销和咨询服务职能为主转变,定制化、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将成为提高客户忠诚度、提升品牌的重要抓手。以INGDirect为例,其客户定位为高度数字化、对传统银行缺少兴趣的年轻客户。在界面设计上,网页、手机等电子渠道作为INGDirect的“门脸”,具有简单、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但高度发达的线上渠道并不是崇尚单一的线上化、数字化,而是通过少量线下网点、咖啡厅或者虚拟线上网点的形式保留了一定的“人”的元素,重在提升体验和支持品牌。线下咖啡厅摒弃了传统网点的形式,到处是极具设计感的触屏体验设备、精美的产品手册、舒适的沙发和种类丰富的品牌商品(服饰、咖啡设备、自行车、伞)。咖啡吧通过色彩明亮温暖的设计,:..创新和焕然一新的品牌形象。咖啡吧店员被培训为金融顾问,能够以没有术语的方式与客户沟通对话,提供产品建议。▌交付层:自动化、集约化,实现“高效处理”客户接触层是端到端客户旅程的“前台”,而服务交付层则是处理业务活动的作业“后台”,其运营效率将影响整个流程的交付时间和质量,同样支撑客户体验的实现,也是影响运营成本的重要变量。伴随客户旅程的数字化渗透和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未来服务交付层将逐步转变为“智慧工厂”,在风控合规的基础上,实现作业处理的高度自动化、集约化,操作尽量由系统自主、直通完成,而人工服务逐步转变工作重点,将专业交付与高端服务作为主要工作,只做不得不、或者为满足高价值客户的要求而需要人工处理的业务。(1)“自动化”。过去电子流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前台通过影像扫描设备和系统,将纸质文件信息传送至后台作业中心进行切片、人工录入和后续处理。未来随着线上业务占比的大幅提高和前台流程数字化的渗透,前后台直通式、自动化作业处理将成为重要方向。在前台电子化信息采集后,通过前台与后台作业系统的整合,实现不同系统信息的有效对接与切换,建立覆盖端到端流程的电子化工作流,真正实现业务处理的直通处理。在加强流程自动化的基础上,可在系统中加入逻辑判断,实现部分风险点的识别从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转变。而人工处理则可专注于需要专业水平或专家知识判断才能处理好的复杂活动,如资本类外汇业务的政策性审核等。还是以外汇业务为例,为实现直通化处理,可以鼓励客户在网上或网点电子渠道平台填单发出交易指令并上传支持文件后,会产生记载客户资料的二维码,扫描器直接读入二维码资料,传导至后台作业系统。系统通过二维码读取地域信息,根据当地监管要求自动对传送文件进行规范性校验和审查。对于非高风险业务,系统审批完成后自动执行交易动作,并自动生成记录交易信息的报告文件用于监管审查。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再也没有了后端需要录入的内容,减少了人力和差错。:..4:外汇业务通过直通化处理实现作业端到端的“自动化”在海外,“自动化”方向是将机器流程自动化(RoboticsProcessAutomation,简称RPA)技术应用于银行运营流程,由于核心系统基础的局限以及降低作业中心人力成本的考量。但考虑到与海外环境的差异,RPA技术在国内银行运营中的应用需更多关注在无法通过系统实现自动化、或机器人处理成本优于改造系统实现自动处理的人力密集型活动领域(比如由于系统连接成本过大导致的再次录入、账户变更在不同系统上的更新等),应综合考量操作效率、成本投入等因素之后做出规划和布局。(2)“集约化”。过去处理层的活动处理以“集中化”为主要方向,国内领先银行在全国或者省域层面建立物理作业中心,通过人员和场地的“物理集中”,实现规模效应;各物理中心之间自成体系,负担自身范围内的业务。但物理集中在推进的过程中面临两个关键挑战:一是对于专业类中心,定位于处理有业务特色、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复杂工作(如国际业务单证处理),对人才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在较高层级建立物理中心面临专业人员招募困难的挑战,在较低层级集中往往又无法实现工作量的饱和;二是建立大型物理中心、特别是以行内作业人员为主的中心(如授权中心)的过程中,在内部人员跨地域调配上面临较大阻力。如何充分考量人员抽调的现实因素的掣肘,同时尽量集约化利用运营人员资源成为新的议题。因此,“集约化”将成为下一代处理层运营活动的关键词。“集约化”不再一定需要物理上的集中,作业资源的共享和调配可以通过“逻辑集中”的方式实现。即使在现有作业人员物理场所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搭建共享的运营管理平台,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层级机构的运营资源可以相互支援提供支持,提高资源调度弹性。特别是对于因场地、人才供给、风险考量等影响下而无法实现物理集中的运营活动,可充分打通全行运营资源,突破机构属性和物理位置上的限制因:..最大化作业资源共享效益。国内大型银行已积极尝试建立“一体化云生产平台”,在保持部分二级分行运营人员“人不动”的情况下,充分打通跨地域、机构层级的运营资源,实现“逻辑上”运营大集中。▌管控层:云端化、数据化,强化“智慧管控”管控层是整个运营平台的“神经中枢”,在接触层和交付层转型的驱动下,管控层的功能也将由运营风险控制为主向任务管理、风险控制、数据分析与反馈的综合功能转变,呈现“云端化”和“数据化”的发展趋势。(1)“云端化”。如上文所说,逻辑集中下的“集约化”作业将成为处理层运营活动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云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实现“集约化”作业的关键,旨在通过资源组合方式的优化和资源投入的统筹安排,提高运营体系的整体效能。虽然在银行运营领域,“云运营”的概念还未广泛落地,但在其他行业早就有成熟应用。滴滴打车就是典型的“云平台”案例,需求端是需要打车服务的用户,供给端是已在平台上获得准入的车辆资源。在客户下单后,客户需求统一接入云平台,平台通过预先定义的明确规则,在供给范围内快速精准地匹配最优的服务资源,推动资源效用最大化。当服务完成后,用户和车主可以在打车软件上对用车服务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结果便于平台端到端跟踪和掌握运营水平,并持续改进服务效率。由此可见,需求统筹、精准撮合、闭环管理、驱动优化是云平台运转的核心特点。运营管理“云平台”的高效运转,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功能要素:作业服务撮合、信息跟踪分析和统筹管理。首先平台需建立明确的作业准入规则、交付标准、撮合规则,以实现作业服务的有效撮合。通过准入规则和交付标准扎口管理,推动资源方(运营)和需求方(业务)良好沟通,对齐双方期望;通过供需撮合机制的设计,将需求高效地与最优的资源进行匹配,有效削峰填谷。例如基于客户与任务的性质排序优先,并将任务导入相应流程(例如“绿色通道”、“重点审核”等);设计管理逻辑,将任务分配至相应的处理与服务团队(例如“专业审批”、“高端客服”);建设削峰填谷机制及特别状况下的任务调拨机制。其次,需建立信息跟踪和分析的统一管理平台,集中管理作业指令和数据,保证所有作业流“一个源头、统一接入标准”,并对作业和服务的交付信息闭环跟踪。最后,平台建立相应的统筹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包括基于平台作业需求预测和产能规划的容量管理机制、资源方(运营)和需求方(业务)的相互评价机制、:..跨区域运营服务作业的计价机制等。此外,平台在对各区域作业规则进行统一扎口管理的同时,需要确保各区域政策传导的及时性,使平台能够对外部监管要求的变化及时响应。图表5:运营管理“云平台”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功能要素(2)“数据化”。运营管理平台积累了前后台广泛的渠道、客户、作业数据,运用数据来驱动下一代的“智慧运营”至关重要。运营管理的“数据化”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从“运营”视角出发,通过运营数据的分析为前台接触层的渠道与服务优化提供输入和反馈。西班牙一家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对16个既可以在网点也可以在网络与移动渠道上完成的关键运营活动展开分析,建立了12个月的时间回溯深度,把客户群体和运营活动按照网点使用强度以及非网点渠道使用潜力进行细分。分析结果显示,大约66%的交易活动对网点的使用强度较高,但同时对非网点渠道的使用潜力也很高,因此可以从网点迁移到网络或移动渠道。而在客户细分中发现,年轻客户、老年客户以及高端客户在运营活动迁移方面潜力最大,可以优先作为渠道迁移的对象。通过这样的运营调整,运营大数据分析帮助银行在引导客户转移、减轻网点压力的同时保障了客户体验。在处理层的运营活动应用上,“数据化”则是借助数据挖掘和机器学****等技术,为部分非规则主导型的任务操作赋予“大脑”。对于难以定义明确操作规则、只能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活动,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学****并迭代模型,分析数据并作出判断,包括识别在资金交易过程中的欺诈活动、认证客户身份建立客户关系等。“数据化”的第二个重要方向是从“客户”视角出发,着眼于客户洞察为营销服务提供支持。线上线下渠道的无缝衔接和定制化的界面及服务是“接触层”运营活动的重要方向,而无论是不同渠道间的无缝切换和一致体验,还是客制化:..实现单一客户的360度视角。国内银行内部各渠道、业务条线的数据割裂已非一朝一夕,客户数据管理基础薄弱,每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更难以整合外部机构信息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整合客户数据也非运营条线一己之力可以实现,需要运营和业务合作建设,共同搭建数据引擎,打造统一的客户数据平台,并加强客户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三、银行数字化运营的转型路径中国银行业运营正从“集中”阶段向“精益运营”和“智慧运营”阶段迈进,这背后是运营体系接触层、交付层、管控层等三大方面的全面转型。国内银行应从顶层设计、前后台分工、流程优化、组织治理、基础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进行转变。图表6:银行运营转型的五大抓手▌顶层设计:定义运营目标,量化转型成果,规划转型路径运营有四大目标:风控、成本效率、质量、柔性。过去,运营工作的目标始终是四个目标之间的权衡,核心运营目标的选择与全行的发展阶段及业务战略高度相关。当代银行业,技术的进步正在突破原有的成本经济学模型,下一代运营可以通过技术应用实现不同运营目标之间的统一,在实现运营“质量、柔性”的同时保证运营的“成本效率”。国内银行运营体系建设十多年来,大多追求“别出事就好”。然而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运营转型的目标,以:..在明确定义运营卓越的愿景之后,银行应以此为导向定义与运营转型相关的核心指标,如服务类指标(客户满意度等)、成本效率类指标(流程周转时间、运营成本等)。一方面通过核心指标的量化数据采集,了解当前银行运营的现状和实现运营卓越的最大缺口,从而更有的放矢地规划转型路径;另一方面通过持续追踪量化的运营指标,衡量运营转型成果并及时调整转型策略,确保目标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