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五).pdf

格式:pdf   大小:3,411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五).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3.3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五).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五)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五)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五)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春季,是横断山区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季节,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较小,也会用“点倒火”(下右图)方式快速灭火。2019年3月31日,位于横断山区东侧的四川凉山州发生森林大火,由于风力、风向突变,突发山火爆燃。图下示意凉山州森林大火位置及地形(等高线单位:米)。(1)简述横断山区春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自然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点倒火”灭火的原理。(3)推测此次凉山州大火中,发生山火爆燃的原因。(4)山火对森林生长的环境有害也有益,请任选一个方面进行说明。答案:(1)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空气湿度小;枯枝、落叶等松散、干燥的可燃物质较多树木较干燥;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背风坡易发生焚风效应,加之春季气温普遍升高,局部温度较高;春季多风,横断山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2)山火导致火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3)原始森林下可燃物长期堆积,腐烂后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遇火剧烈燃烧;风力、风向突变,带来充足氧气,火势迅速增强。(4)害:山火导致物种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破坏,木材蓄积量减少。益:增加土壤有机肥,加速优势树种的生长;杀灭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促进物种更新,优化生态系统。解析:本题考查森林火灾的成因,热力环流原理,山火对森林生长的影响等。(1)本题考查森林火灾的成因,那么就是从气候干、气温较高、枯枝落叶多等角度描述。此地位于我国横断山区,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山区枯枝落叶较多,可燃物较多;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背风坡焚风效应,导致气温升高,价值春季气温回升,温度较高;春季多风,横断山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2)本题要求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读图可知,山火导致火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3)材料提到由于风力、风向突变,突发山火爆燃,因此风力、风向突变,带来充足氧气,火势迅速增强。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可燃物长期堆积,腐烂后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遇火剧烈燃烧。(4)本题考查山火对森林生长的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害:山火导致物种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破坏,木材蓄积量减少。益:燃烧森林,增加土壤有机肥,加速优势树种的生长;杀灭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促进物种更新,优化生态系统。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雷暴天气是伴有雷击、闪电、暴雨、冰雹、大风的强对流天气,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其显著的环流特征。在单体雷暴中,上升和下沉气流的热力性质、位置、运动特征等,是影响雷暴形成、发展、消亡的关键性因素。强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与低空气流交汇而形成“微型:..冷锋”,称为阵风锋。它是推动雷暴天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下图为强雷暴天气时,单体雷暴的低空气流(局部)示意图。(1)推测图中A、B区气流的热力性质(冷暖)及运动特征。(2)用锋面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阵风锋。(3)说出阵风锋对雷暴天气持续发展的影响。答案:(1)A区为暖气流,近地面气流由四周向中心(低压中心)辐合上升;B区为冷气流,空气下沉至近地面向四周辐散。(2)据题意合理作图。(3)推动暖湿空气持续上升;为雷暴单体发展提供更多的暖湿空气,使该地雷暴持续强烈发展;可能触发新生雷暴。解析:本题考查雷暴天气的形成原理。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难度较大。(1)由材料可知,B区的气流向四周流出,是湿冷空气下沉所致,故B区的气流为冷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A区为近地面的暖气流,气流在冷气流作用下以上升为主,水平由四周向中心辐合。(2)如图所示:(3)由材料可知,阵风锋会使暖湿气流上升,加强雷暴持续强烈发展;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扩大雷暴的影响范围,可能触发新生雷暴。小提示: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安全“到站”,着陆乌托邦平原,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材料二:太阳系模式图和火星探测车:..(1)太阳系模式图中的中心天体是____,代表火星和地球的分别是____和____(填字母)。(2)火星车获取火星表面的信息使用的技术是____。(3)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科学家推断火星可能存在生命。请表明观点并给出理由。答案:(1)太阳GC(2)RS(3)反对。理由: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表而平均温度较低。赞同。理由:发现液态的水: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解析:本题以太阳系模式图和火星探测车图为背景设置问题,涉及天体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太阳系模式图中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由内而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代表火星和地球的分别是G、C。(2)火星车获取火星表面的信息使用的技术是RS,RS可以从较远的距离获取火星表面数据,效率较高。(3)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理由充分即可。若反对,应该考虑到:火星质量体积较小,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距离太远较地球远,表面平均温度较低。若赞同,应该考虑到:火星发现液态的水,这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火星的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气温变化不大。:..小提示:4、读下图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热带气旋危害较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读右图,①、②分别代表影响东亚地区台风的运行路径图,其中①路径登陆我国,对我国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图上可以看出,两股台风的移动方向大致都是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当②路径运动到四国岛时,朝鲜半岛的风向是__________。(3)①之所以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是由于此时_________;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______。(5)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东南向西北移动西北风台风灾害本身具有可怕的毁灭性台风登录处多为世界经济发达和人口集中地区海水水温最高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不利:形成狂风、巨浪,伴随着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利: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流域的旱情,而且可以为人们降温消暑。减少降温能耗,缓解用电压力解析::..题目通过东亚台风路径的分布,考查台风的天气系统、灾害、防御及影响等知识的总结应用能力。(1)图上可以看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两股台风的移动方向大致都是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与东亚夏季风方向基本一致。(2)台风为低压气旋,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当②路径运动到日本四国岛时,朝鲜半岛位于低压中心西侧,所以风向是西北风。(3)①之所以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图中位置分析,登陆点位于我国长三角附近,该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镇密度大,受到破坏后损失较大。(4)我国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海域,夏秋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该海域海水温度升温快,水温高,易引起大气的上升运动,从而形成低压气旋天气系统。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预防,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5)台风虽然是一种气象灾害,但对我国的影响既有弊也有利:不利方面:形成狂风、巨浪,伴随着暴雨、风暴潮,引发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刮断通信、输电线路;造***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有利方面:台风同时带来降水,可以缓解长江流域的干旱;而且可以缓解晴热,为人们降温消暑;减少降温能耗,缓解用电压力等。小提示:台风为低压天气系统,北半球水平方向风向向右偏转。5、台风在______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主要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我国台风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多发于______季节。答案:热带或副热带狂风暴雨风暴潮东南沿海夏秋解析:考查台风灾害的概念、分布、危害及对我国影响的了解,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主要危害有狂风、暴雨、风暴潮等。我国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16年1月21日,,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地震频发地区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此次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理由。(2)从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这次地震发生后,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条件。(3)简述该震区实施抗震救灾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运动使地壳运动活跃。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2)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地形地势: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3)预防类: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治理:..类:加固山体,防止滑坡;及时救援等。解析:题目通过青藏高原某次地震的位置、地形等,考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灾害防治等问题的分析总结能力。(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板块碰撞运动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结合等震线,甲村震中距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所以烈度大。(2)图示震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根据等高线,灾区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多。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滑坡。(3)抗震救灾措施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如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自救意识;发展科技,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治理类措施主要是采取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利用先进技术及时救援等。小提示: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材料二: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震级(M)发震时间(北京时间)纬度经度深度(千米)-12-04-06:01:°°-12-03-11:38:°°-12-03-11:34:°°-12-03-06:02:°°8四川凉山州木里县(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是、。,(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4)通常根据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答案:(1)B;D(2)地壳(3)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5)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避震及逃生技能。解析:本大题以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为材料,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灾害的防避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不是地核,A错。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B正确。地核一般压力大,密度大,C错。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因此外核最可能为液态,D正确。(2)表格中四次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为19千米,最浅的为8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四次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3)岩石圈是指上地幔软流层的以上部分,以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因此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必须在上地幔加上软流层,软流层深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4)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直接观测地球内部结构,通常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说明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有关;材料信息表明,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一般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而地震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有关。(5)学校和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应预防角度进行分析作答。从学校角度,学校进行建设时,应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多地震区应尽量使用轻型材料;开设关于地震的相关谭程,了解地震,平时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多地震地区的学校应准备地震急救包。从家庭角度,经常提醒和教育孩子关注地震防灾减灾知识;配合学校强调学****避震及逃生技能的重要性;帮助了解家中房屋结构,提醒躲避灾害的最佳地点等。小提示:8、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16年1月21日,,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答案: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滑坡。:..解析:本题以地震多发的青藏高原为背景,考查了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方面思考。据图和材料可知,震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达5000米,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据等高线的疏密及数值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落差较大,起伏大,交通十分不便,救援车辆无法快速进入;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可能多发;地势落差大,地震导致岩石松动、破碎,很易引发滑坡。小提示: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青藏高原就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亚欧板块隆起形成。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据东南网报道,2020年12月10日21时19分,在台湾宜兰县海域(°,°),震源深度80千米。材料二: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乙中的________(填字母)圈层,名称是________。图甲中地震波在该圈层的传播特点:..是________。(2)地震对市区造成的危害可能有________。(3)假如地震发生时,正在家中的你该如何自救。答案:(1)B地幔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传播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诱发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3)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设法切断电源、水源、火源;若在低层,迅速从危房中撤出;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或承重墙墙根、墙角;低头,用手护住头颈部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地震发生的位置,造成的危害及自救的措施。(1)由图及材料中信息可知,“震源深度80千米”,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中,即图乙中的B圈层,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km。震波在该圈层的传播特点是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传播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由所学知识可知,会造成建筑物破坏,例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直接造***员伤亡、财产损失;可能诱发次生灾害: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3)由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时,正在家中:沉着冷静,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或承重墙墙根、墙角,防止被倒塌物砸伤;低头,用手护住头颈部,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保护好自己;设法切断电源、水源、火源,防止其它危害的发生;若在低层,迅速从危房中撤出等。小提示: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山西省位于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的汾河谷地,境内众多县城临汾河而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植被破坏严重。乌马河是黄河在山西境内的主要二级支流。2021年国庆期间,山西省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乌马河下游段决堤,:..引发洪涝灾害。下图为乌马河位置图。(1)说出乌马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分析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2)结合材料分析山西此次洪涝灾害的成因。(3)请为乌马河流域减轻洪涝灾害提出有效措施。答案:(1)海陆间循环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加剧;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2)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降水量大;位于河谷,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不利于排涝。(3)修建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完善排涝设施。解析:本大题以山西省环境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洪灾原因及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1):..根据材料“乌马河是黄河在山西境内的主要二级支流”,可知乌马河属于黄河的支流,因此属于三类水循环类型中的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植被破坏后: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加剧,同时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2)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与“来水多、去水少、储水条件差”有关,结合材料“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乌马河下游段决堤,引发洪涝灾害”,可知山西此次洪涝灾害成因:山西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这次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降水突增;河谷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不利于排涝。(3)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中游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减轻下游洪灾;下游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完善排涝设施。小提示:11、下图为“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发布的2019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移动路径。读图,回答问题。(1)描述台风“海贝思”的移动路径。:..(2)受台风“海贝思”影响,指出日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3)从个人角度,简述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答案:(1)10月12日08时以前,主要由东南向西北移动;10月12日08时以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2)风暴潮、洪涝灾害、泥石流。(3)收看天气预报、减少外出、加固门窗。解析:本题以台风“海贝思”移动路径为背景,考查台风的移动方向、危害、措施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根据图上信息,以10月12日08时为关键点,分两个时间段进行描述,该时间点以前,台风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向东北方向移动。(2)设问台风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训练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日本是群岛国家,狂风可能带来风暴潮;暴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3)个人视角下预防台风的主要措施有收听天气预报(因台风可预报,且属于气象灾害,属于天气预报的内容)、减少外出、加固门窗等,可以基于不同的角色,提出预防措施,合理即可。小提示: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京市气象台2021年03月15日07时25分升级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中国气象局15日就北方沙尘暴天气召开发布会。据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介绍,此次沙尘暴是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已经发生的沙尘天气上来看,这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非常大,包括沙尘暴、强沙尘暴,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西北及华北地区,所以从整个强度上来看,这次过程我们判断是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预计至15日中午,北京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1000m,请注意防范。:..(1)请分析此次沙尘暴形成的原因。(2)分析此次沙尘暴造成的影响。(3)简述为减轻沙尘暴危害我国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燥,沙土松散;西北地区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西北地区和蒙古国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沙漠面积广,为沙尘暴提供充足沙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势,冷锋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天气不稳定,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人为原因:西北地区和蒙古国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加重西北和蒙古国荒漠化程度。(2)不利影响:影响交通,破坏城乡环境和基础设施,淹没房屋和道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经济和财产损失。有利影响:西北沙尘呈碱性,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轻酸雨危害。(3)措施:工程措施:设置沙障(草方格),防风固沙;生物措施:人工植树造林种草,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恢复地表植被。社会措施:建立沙尘暴预报系统,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解析:(1)解析:沙尘暴表现为大风席卷沙尘,因此其成因要从沙源和动力来分析。结合材料和当期气候,从沙尘源来看,气温回升导致冰雪融化,而此植被尚未恢复,地表裸露,再加上降水稀少,地表沙尘等颗粒物较多且容易被风吹起,提供了大量的沙源;从气候上来看,气温回升快,空气运动活跃,再加上此时蒙古高压尚有较大影响力,造成大风天气强风吹起地表大量的沙尘,便形成了沙尘暴天气。再加上当地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加重西北和蒙古国荒漠化程度。(2)不利影响:影响交通,降低能见度影响行车和飞机起降,沙尘掩埋路基,阻碍交通。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淹没房屋和道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有利影响:因为沙尘呈碱性,可以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降低酸雨危害。(3)本问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第1、2问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如何保护生态坏境,还要考虑发展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加大退耕还牧等措施的力度,保护地表植被,减少土地沙化现象;推:..广现代畜牧业技术,在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在生态承载力较低的地区推行生态移民,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帮助移民到更好的环境生活;加强国际合作,学****先进的防风固沙经验;建立沙尘暴预报系统,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小提示:本题组主要考查沙尘暴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龙卷风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2019年8月29日凌晨,海南儋州突发三级强龙卷风。(1)说出我国龙卷风多发的季节。(2)与台风相比,龙卷风_______(双项选择)。(3)简述此次龙卷风对当地的危害。(4)如果在野外突遇龙卷风,列举避险措施。:..答案:(1)夏季最多,春季、初秋次之。(2)B;D(3)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等。(4)在野外遭遇龙卷风时,应迅速朝与龙卷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跑动,伏于低洼地面、沟渠等,远离大树、电线杆、桥梁等,以免被砸、被压。如在汽车中,应及时离开,到低洼地躲避。解析:本题考查龙卷风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读图可知,龙卷风多发的月份是3—9月,7月最多,从而得出结论。(2)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旋涡的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中心附近风速最大可达300m/s,比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好几倍。因龙卷风持续时间短,不能精确预报。台风的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故B、D正确。(3)龙卷风的强风旋涡会造成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交通、通信中断,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重大损失。(4)遭遇龙卷风时,应先判断龙卷风移动方向,向其垂直方向跑动并远离龙卷风旋涡,伏于低洼地面、沟渠等,并远离危险地物。在汽车中,应该迅速驶离,或者从汽车上离开,到低洼处躲避。小提示:14、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读“世界各大洲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分析回答问题。:..(1)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原因是什么?(2)欧洲西部与其他大洲相比,水旱灾害较少,其原因是什么?(3)寒潮能够长驱直入影响北美大部分地区,试简述其原因。(4)南美洲西部是地震多发区,该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5)近年来,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沙漠化现象严重,试分析该灾害加剧的原因。答案:(1)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2)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不易引起水旱灾害。(3)与北美的地形有关,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是平原,有利于北方冷空气长驱南下。(4)根据板块学说的原理,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该地区正好处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地震频繁(5)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解析::..本大题以世界各大洲主要灾害分布图为材料,涉及主要灾害的分布及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多时易形成水灾,降水少时晚形成旱灾;且我国季风环流不稳定,有些年份降水偏多,多水灾,有些年份降水偏少,易形成旱灾;我国东部平原区,地势低平,排洪不畅,易形成水灾。(2欧洲西部水旱灾害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不易引起水旱灾害。(3)寒潮能够长驱直入影响北美大部分地区的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进行分析。冬季,北美大陆形成较强大的冷高压,在它的推动下,常出现势力较强的寒潮;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对寒潮阻挡作用弱,使得北方冷空气长驱南下,影响北美大部分地区。(4)南美洲西部多地震主要从其板块交界的位置分析。根据板块学说的原理,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