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护理专家共识.pdf

格式:pdf   大小:1,004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护理专家共识.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100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护理专家共识.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护理专家共识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吸入性损伤人工气道护理专家共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前言严重吸入性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气道护理是保证吸入性损伤患者救治成效的关键措施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规范的气道护理会引发窒息、缺氧、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目前国内外尚无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的相关指南和共识,本共识通过对大量国内外临床与基础研究文献总结、循证护理研究和专家论证法三大途径,从吸入性损伤风险评估、气道开放与通气护理、气道分泌物的清理、气管切开导管的固定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康复护理、制度与培训等关键环节建立共识,以期为监护室护士、烧伤专科护士规范落实吸入性损伤气道护理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吸入性损伤护理水平。吸入性损伤(inhalationinjury)是因热力、烟雾或化学物质等吸入气道,造成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甚至肺实质的损伤或全身化学中毒。严重吸入性损伤病死率高达48%~86%,窒息缺氧、氧弥散或化学毒性作用是导致吸入性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建立人工气道并解除上呼吸道阻塞,实施有效引流及机械通气是吸入性损伤重要的救治措施。2、随之,气道护理成为救治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关键护理措施。目前对吸入性损伤的风险评估、气道开放时机、通气护理、气道湿化、雾化吸入、气道清理、气管切开导管固定、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尚无明确共识。本共识通过文献研究、基于循证研究、专家函询方法,编写共识初稿,通过烧伤、呼吸、重症医疗和护理专家讨论修订完善,形成终稿,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文献类型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指南、证据总结搜索:..BMJBestPractice、UpToDate、NGC、RANO、SIGN、NICE、JBI、CochraneLibrary、CINAHL、PubMed、MEDI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KI。检索中文关键词为:吸入性损伤、气道灼伤、气道损伤、呼吸道烧伤、呼吸道灼伤、吸入性肺损伤、护理、管理等。检索英文关键词为:inhalationinjury、airwayinjury、respiratorytractinjury、inhalationlunginjury、burn、management、nursing、nursingcare、nurse。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到2022年2月1日。,即1~5证据等级,见表1,以及JBI2014版证据推荐级别,即A级推荐:强推荐、B级推荐:弱推荐。,火灾燃烧产物再循环,环境中氧化氢的形成增加了6~10倍。而相对于密闭环境的损伤,开放性空间发生的吸入性损伤患者,预计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如果烧伤是发生在密闭空间内,结合临床呼吸道症状和体征,即使无影像学资料和支气管镜检查,均应临床诊断为吸入性损伤,开始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a,推荐级别为A级):护士应评估患者受伤时所处的环境,包括是否为密闭空间,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有无明火或爆炸,有无助燃剂、化学制剂、有毒气体泄露等,有助于评估吸入性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在现场环境中有无昏迷,有无呼喊。:..5c,推荐级别为B级):可采用格拉斯哥评分(ascale,GCS)评估患者伤后意识状态的改变。、呼吸道症状体征、意识状态和辅助检查结果对吸入性损伤伤情做出护理评估。值得提醒的是,如头面部无烧伤创面,但患者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大量泡沫痰、咽喉疼痛、有喘息或呼吸困难,即使是正常氧合或胸部X片,仍可提示为吸入性损伤。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吸入性损伤的气道损伤程度多采用三度分类,轻度为声门以上气道损伤,中度为气管隆突以上气道损伤,重度为支气管以下气道甚至肺实质损伤。当支气管镜检查无法检测到远端气道时,无创检查是评估吸入性损伤病情程度的重要辅助措施,例如床旁超声、胸部X片、胸部CT。检验指标中,血气分析指标,如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亦有助于评估病情和预后。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入院时,护士应评估患者的烧伤部位,查看是否有面颈部、口咽部烧伤,一旦有则存在吸入性损伤的风险[13],口咽部烧伤尤其是合并声音嘶哑者,应进行口腔内部检查,评估口腔黏膜的肿胀、苍白、发红情况,伤后早期(48~72h内)应持续动态评估。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a,推荐级别为A级):护士应协助医生采用支气管镜检查来评估吸入性损伤的严重程度,镜下观察气道的充血、水肿、炭末黏附、黏膜损伤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损伤程度,明确气道通畅程度、预测气道黏膜脱落的风险及预后。,肺部炎:..自由基产生,引起肺实质细胞损伤,进而出现肺顺应性和氧合能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约有20%~25%的吸入性损伤患者在伤后12h内因气道周围组织水肿出现上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当烟雾吸入导致的气道损伤时,早期阶段即可发生低氧血症,氧分压(PaO2)、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2Hb)、血氧饱和度(oxygensaturation,SO2)2h即可达最低值;碳氧血红蛋白(COHb)2h、二氧化碳分压(PaCO2)6h达最高值。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在降低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中有潜在价值。医生如需为吸入性损伤患者采取经皮气管造口术,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相应准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护士应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主诉胸闷、剧烈咳嗽、呼吸明显增快、声音嘶哑加重、痰中炭末较多的情况,以及患者存在颈胸部环形焦痂,合并胸腹部外伤、颅脑外伤、脊髓损伤或既往有肺部严重基础疾病者,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时,应协助医生综合判断病情,评估是否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尽量避免紧急情况下如颈部非常肿胀时或者血氧饱和度已降低时再实施气管切开。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c,推荐级别为A级):护士协助患者摆放颈后仰过伸位,取下床头挡板,利于医生操作。准备好吸引装置,根据所需要人工气道的方式,准备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如有颈部烧伤患者,可准备好带有保护套的气管切开固定带。,一氧化碳(CO)浓度升高,患者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和CO中:..对疑似或确诊一氧化碳中毒、***化物中毒患者应尽快吸氧,建议给予非重复式呼吸面罩8~15L/min给氧,给氧6h以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尽快行高压氧治疗。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建议给予氧疗,必要时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nasalcannu?la,HFNC),HFNC能够更精准输送浓度高达100%的氧气,降低解剖学无效腔,在整个呼吸周期中保持正压通气,同时,HFNC能使黏液纤毛清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湿化和排痰、改善氧合、降低二氧化碳潴留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尤其是PaO2/FiO2<150mmHg),建议实施俯卧位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PPV),是降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的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经高浓度吸氧或HFNC仍无法改善缺氧时,护士应做好有创机械通气的准备。,以镇痛为基础,有计划、有目标调节镇痛镇静剂用量。机械通气是影响吸入性损伤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时,护士协同医生设定合适的呼吸机参数,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目前认为选择小潮气量通气,可阻断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瀑布样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机械通气可能诱导的ARDS发生。护士应根据患者动脉氧分压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各项报警指标,确保有效实施通气策略。对于烟雾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他原因所致吸入性损伤患者,高频通气方法可以增强氧合,达到机体正常呼吸频率4倍以上,提高气道压力及通气频:..功能的目的。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根据病情程度,可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进行镇静深度的评估,护士根据医生确定的患者所需镇静深度,持续评估,滴定镇静药剂量。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4a,推荐级别为A级):若无特殊,吸入性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呼吸机管道每7d更换一次,若痰培养出现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时,应每48h更换一次,呼吸机管道破损或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气道分泌的黏液易阻塞气道,需要经常进行气道清理。吸痰可以有效清理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支气管灌洗,可快速改善肺部氧合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3c,推荐级别为A级):采用分段吸痰法,有咳嗽反射或痰液较少者采用浅层吸痰法,该方法不良反应较少,且能较好地清除气道分泌物;如患者咳嗽反射较弱或痰液较多且不易咳出时,可采用深层吸痰法,有助于清除深部痰液及分泌物,也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最长吸痰间隔时间应<8h,有人工气道的患者,条件允许时,建议行恒定负压间歇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3c,推荐级别为A级):当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特殊感染时,推荐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吸痰顺序为双侧鼻腔、口腔、人工气道内吸痰,每个部位吸痰应更换吸痰管。通过观察吸痰管插入气道时的阻力和吸痰管可进入的深度,:..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3c,推荐级别为A级):建议使用振动排痰仪,建立个体化振动排痰计划[35],对于痰液较多患者,可以先吸痰,变化体位后再使用振动排痰仪叩击肺部区域,再实施吸痰。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3c,推荐级别为A级):协助医生在支气管灌洗过程中尽量不要断开呼吸机,给予纯氧吸入,每次操作时间不超过20min,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10]、呛咳、呼吸、心律的变化,防止因反复刺激气道和肺叶引起心律失常和缺氧。,因丧失了对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受损,气道清理能力下降,同时气道黏膜坏死、脱落,细菌侵入,容易出现气道梗阻。因此,气道湿化在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中非常重要。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3c,推荐级别为A级):机械通气患者应给予呼吸道湿化,用自带的呼吸机加温加湿仪,使用带有加热导丝的呼吸机管道,起到气道湿化的目的。未行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可采用持续文丘里大容量喷射湿化给氧治疗,或给予加热湿化器主动湿化,严密观察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呼吸和痰液性质,通过评估痰液黏稠度来调整气道湿化的方式和方法。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c,推荐级别为B级):对于人工鼻的使用,尚未形成统一指导性意见,专家讨论认为对于痰液较少、咳痰反射较弱的患者,可选择性使用人工鼻保存气道的湿度。,有助于排痰。实施雾化吸入每日6次[39],可选用2受体激动剂、激素、肝:..40]。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雾化吸入时,采取坐位或者床头抬高30~45°半卧位。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对于机械通气时雾化器的选择,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性意见,专家讨论可使用呼吸机连接式雾化吸入,雾化前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充分吸痰,如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则无须取下吸痰管,在呼吸机呼气端连接过滤器,定期检查、更换过滤器。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无机械通气时,推荐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如连接人工鼻时,应移除人工鼻后进行雾化吸入,以免气溶胶沉积在人工鼻[41]。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雾化吸入完毕后,可给予翻身、吸痰等措施清理气道。在实施雾化吸入护理时应动态监测患者动脉氧分压变化。、淋巴回流,减轻气道水肿,保持气道通畅。半卧位或坐位可降低VAP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鼓励患者翻身及咳嗽。接受肠内营养治疗时,尤其经鼻胃管途径给予营养时,监测胃残余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动态监测血糖。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体位可选用半卧位(30°~45°)、坐位、颈部后仰体位,每2h翻身一次,早期(伤后96h)未建立人工气道的吸入性损伤患者不建议翻身或俯卧体位。(证据等级为5c,推荐级别为A级):气管切开后气切导管必须牢固固定,可采用固定带环绕头颈部固定,切口分泌物过多时,采用泡沫敷料覆盖创面。实时调整固定带的松:..褶皱的皮肤充分暴露颈部,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在交接班时、翻身前后、改变体位前后、吸痰前后、进行气道干预性治疗前后(如支气管镜检查),必须检查气管切开固定带,气管切开后一周内,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每1h一次,做好交接班。一般气管切开后初期不予更换套管,如确需更换,应做好意外脱管紧急置管的准备,床旁配备气管切开包以备意外脱管时应急使用,套管一旦脱出不可沿原切口盲目插入,应协助医生重新置入气管切开导管。,应严密观察气道的情况、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有无食物返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皮下气肿、气胸等并发症。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4a,推荐级别为A级):监测气囊内压力每4~6h一次,患者变换体位后需重新测量气囊压力,采用专用气囊测压仪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2O。停止机械通气时,需评估患者的自主有效咳嗽情况,有无误吸风险,如无剧烈咳嗽反应、无食物返流误吸,可予以气囊完全放气,减少对气管壁的持续压迫。如患者有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可见食物从气管切开处溢出或反复出现吸入性肺炎等情况,机械通气时,给予正压通气模式或加用PEEP时,则不建议气囊放气,应充足气囊,防止漏气、防止发生脱管、误吸等并发症。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c,推荐级别为A级):教会患者腹式呼吸、缩唇训练等加快肺康复。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协助医生采用支气管镜进行气道灌洗,清理气道,留取肺泡灌洗液行微生物培养,针对性地实施抗感染治疗,改善预后。:..制度与培训专家推荐意见(证据等级为5b,推荐级别为A级):吸入性损伤的气道护理极具专科性,护理管理者应当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和培训机制,提高护士专科护理技能水平,保证护理质量。结语规范的风险评估气道清理技术、通气护理、导管护理等,保持气道通畅,提高肺的顺应性,可以维持机体正常氧合,促进气道黏膜修复,是吸入性损伤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鉴于气道管理紧密关系到吸入性损伤患者的预后,我们应用循证研究法,检索国内外循证资源和数据库,总结最佳证据,再采用专家会议法最终拟定本共识,旨在为吸入性损伤气道管理的实施形成规范化的技术方案。但本共识仅纳入了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指南、证据总结作为初稿制定的依据,尚需要更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规范气道护理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