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格式:pdf   大小:1,810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1.7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比较文学原理parative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通过大量比较文学研究事例,在跨文化的文学视野中,揭示中外文学的异同和特点,并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原因,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开阔其人文视野,培养其文学、文化的比较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parallelresearch,andinter-,,itcanreveal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swellascharacteristicsofChineseandforeignliteraturesinthecross-culturalliteraryvision,andmeanwhile,analyzethedeeperculturalreasons,plishment,broadentheirhumanisticvision,、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及艺术作品的比较赏析问题,从哲学、艺术学、心理学、媒介学等角度进行的一种综1:..能初步运用有关理论方法观察解读中外文学,并能用比较、联系、汇通的立场观察、分析问题;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学术能力,为四年级毕业论文的撰写拓宽路径。在融合课程的思政方面,本课程重点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视野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把握中国文化在西方现代性确立过程中的建构功能。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中阐发研究在当前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对话中的重要性,把握中国学者在阐发研究确立过程中的建构作用,切实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中求同存异的关联型思维与学科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人类意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第一讲比较文学的ABC及其简史(一);;;(二)教学内容导言文学是座立交桥文学可以到达文学,文章互文性联系比较。文学可以到达其他艺术或其他学科。如文学改编成电影,文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比较研究。或文学与哲学的联系研究。等等。如,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语言文学与其他爱情主题的文学比较。或者是跨国际的比较文学研究等等。还有文学与心理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等。文学可以到达文学,文学可以到达其他学科,文学与文化相连。文学是座立交桥。影响,平行,阐释,接受等角度的研究模式。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描写女性心理活动的杰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绘再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对于爱情的遐想和坚持。对女性心灵压抑和本能冲动有一种同情之理解的表述。文字语言优美而又富有音乐性,缠绵哀婉又流溢着浓烈的***。作品与其他爱情主题的作品形成了一种互文的效果。原来爱情可以是这样的,我爱你与你无关,通过激越的自我言说式进行爱情描述。。每一个定义的诞生都是需要一番探讨和争论。比较文学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关于学科界限和定义的争论,都会引发一次关于比较文学生存危机的讨论,而每一次危机,都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转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形成了三次学科理论发展阶段。2:..以法国学者学派理论为核心,第二次在美洲,以美国学派理论为核心,第三阶段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了一种称之为“格义”的研究法,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此外,还有“合本”的译本合编方法,也开启了译本的比较研究。B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二阶段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王国维、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等学者的贡献C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比内地早十年左右。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目前普遍认同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一门新兴的、发展的、边缘的学科。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各种文学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比较性:2)跨越性:3)开放性:4)理论性:)开拓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以往的文学研究着眼于自己地域中的事情,当各国文学接触交流的增加,必然会3:..2)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与把握4)促进世界文学的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双向平等对话。:学科发展:①第一阶段(19世纪末——1958),法国学派为主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派确立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东西比较文学的崛起(三)课后练****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有何区别?当前比较文学有几种流派。(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讲授以及课堂讨论第二讲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一);;。(二)教学内容导言回顾比较文学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各个学派有自己特有的主要观点,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不同时期产生、有不同的理论基础,角度和对象皆有不同。但研究方法可以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不同,研究范式可以进行诠释性综合利用。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影响研究的概念:对超越国家、语言、文化界域的不同文学之间进行基于事实联系的影响与互动关系的研究。2)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4:..)影响研究的三分支:①流传学:从放送者的角度研究放送国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和反响②渊源学:从接受者的角度对接受国文学中的新因素进行追根溯源③媒介学:对导致影响产生的中介或媒介进行的研究4)影响研究的步骤:①提出影响存在②寻找事实联系:材料的搜求与考订③证明影响的存在及受影响的方式与程度④影响发生的机制及其转化形态5)影响研究的个案列举:)平行研究的概念:考察在跨国家、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以探寻文学的普遍规律。2)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①后者重事实联系,前者考察没有明显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异同②后者用历史实证法,前者用美学的、逻辑的分析法③后者较关注文学的边缘,前者则关注文学内核总结:平行研究突破了事实联系的束缚,接近文学的审美共性和规律。但忽略事实基础,结论的准确性及理论深度参差不齐。3)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比性。可比性不仅在文学之间还可以在跨学科之间进行。无联系的两物之间具有同中之异,异中之同。①人类心灵的相通和文化的差异②人类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和文化个性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结合,)阐释学的历史:古代训诂、考据,义疏之学,以禅说诗,近代中西互释。2)阐发研究的概念:以中外不同的理论话语互相阐释双方文学的内涵,或中外两种诗学直接进行比照对话,辨识异同、寻求互识、互证、互补。(引述李标晶《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三点归纳说明内涵)3)阐发研究的现状:作为中国学派普遍采用的新型的研究方法,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阐发研究由于往往是在文化传统差距很大的两种或数种民族文学间进行,因此,5:..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要真正做到这种,必须要有“和而不同”的意识,平等平和看待各种差异和差距之间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现象的不同。中国学者在阐发研究中倡导的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不仅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和特色。: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存在多样性与相对性。理解是当下的理解。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受其影响。理解是期待视野的修正过程。理解无需重建作者意图。文本本身的空白点,会引发读者的多重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学者所谓的接受研究是在两种民族和文化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不仅因为读者对一部外来作品的接受作品和对本民族作品的接受方式的不尽相同,还因为只有跨越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才能构成比较文学的基础。:从接受者的角度对文学在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接受过程中发生的意义、价值等的异变进行研究,对接受过程中的空白填补、还原异变以及正误、反误等现象寻根朔源,以把握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对话与互动的规律。: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拓展与补充,视角新颖。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将比较文学的比较性、跨越性、理论性的学科特点落实到实践研究的过程。比较文学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关注人类共通的精神世界。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应本着“和而不同”的立场,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标准,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三)课后练****利用自己熟悉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大纲设计(四)教学方式与手段讲授、讨论、训练6:..第三讲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一);、母题、(二)教学内容导言:在比较文学简史与研究方法之后,我们进入对比较文学领域研究的学****各种比较研究在文学范围内的具体化领域,有些是比较文学长期研究经验提炼总结出来。如形象学、媒介学。也有是从其他文学研究领域移植过来,如主题学、文类学、还有些可待发掘,比较文学本身视野非常开拓,只要具有可比性的东西,且具有文学性探讨价值的议题都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的视野。本门课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的章节主要讲主题学、形象学、文类学、译介学,比较诗学四种。?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就是对事件的归纳、概况和抽象。客观生活材料经过提炼概况,融入主体价值观点,道德情感之后,才能形成主题。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不同作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主题具有主观性。主题学则是比较文学中研究主题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的一个分支门类。、主题学的由来和定义:①由来与历史:民俗研究②主题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和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不同处理。:主题研究重在探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重在研究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等的不同处理,即主题在不同文化时空的迁移和演变。主题与母题母题的涵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主题与母题的区分:7:..②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③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行动者+谓语),主题一般是复杂句式;④母题是稳定的,主题是变化的;⑤母题数量有限,主题数量理论上是无限的。:纯粹的母题研究、情境母题研究、人物母题研究主题研究: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研究程序:尽可能将各国文学中题材、人物相同相似的故事传说搜集到一起。通过分析整理,确定最初的故事源头,对其他情节相近的故事力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确定该故事的输出方和接受方及流传路线。然后再考察原作品和各种后作在情节、人物、主题方面的差异变化,探求它们背后的民族心理、时代和社会原因。题材研究:题材是主题和母题赖以寄身的事件。包括题材的影响研究(题材史研究)与题材的平行研究:情境研究:情境指文学作品中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包含环境、时间、人物关系三因素,具有典型性、基础性、包孕性。是经过高度抽象后的模式化或类型化情节,情境可化为无数情节,是母情节。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文学中具有特定意义并反复出现的文学形象和文化形象,为自然、动植物,或想象物。具体分为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人物形象研究:包括原型形象、类型形象等(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分析自己熟悉的作品,从主题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比较研究。(四)教学方式与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形象学(一)目的与要求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8:..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形象、他者形象与一般文学形象的差异:①只限于异国形象,②不限于人物形象,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物象的总和,可以是人、物、风俗、观念、言辞等。③关注的不是形象本身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关注形象背后的文化关系。形象的特征:①被动性特征:被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塑造、想象、虚构。②程式化特征:因反复书写而程式化和定型化。③偏离性特征:偏离事实,被改写、误读。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①主体与他者的关系②作家与文本的关系③:①文化综合论:“他者”是对异国认识的总和。②缺席论:异国不在场的虚构。③主观论:是创作主体主观自我的言说。社会总体想象物:是对异国社会文化的集体描述之总和。①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两极性(认同性和相异性)表现为意识形态形象、乌托邦形象②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认同、强化、反抗套话:①套话的涵义:由民族集体所创造的、在一个长时期内反复使用、用来指称和描述异国形象的约定俗成的个性词汇。②套话的语言特征:高度浓缩性、意义的相对稳定性、时间性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他者套话隐含了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自我套话。::年鉴学、人类学、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方法:①文本外部研究三步骤:勾勒社会总体想象物、作家研究、文本的异国与客观的异国的对比9:..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文本内部研究1)、词汇: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1)单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法)巴尔特:中国很平静……劳动,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竭斯底里。(2)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洋鬼子”就是近代中国文学中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个词汇中包含着一种傲慢、侵略等意义,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普遍对外国人的一种厌恶、排斥甚至敌对等情绪。(3)异国形象词汇的流变洋人——近代鬼子——建国前后老外——改革开放以来2)、等级关系在对“他者”的陈述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我”与“他者”的关系。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现代的、工业化、支配的:文明、成熟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野蛮、幼稚3)、故事情节形象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情节:中国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象征::实证性、(三)?2.“他者”理论有那些内容?10:...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形象”进行分析。(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第五讲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二):文类和文类学:文类和文类学: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即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范畴内,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文类学的历史渊源::某一文类的形成、演变虽然有其自身的渊源,但也往往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往返间展开,因而文类研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比较文学的印记;而某种后起新文类的出现,更是传统文类自身发展和异文化间接或直接刺激的结果比较文学类型学的基本理论:(1)法国学派:艾田伯——无事实影响的“文学类型”研究:“关于诗的结构的比较分析可能会帮助我们发现诗歌或小说本身必须具备的特性”18世纪前浪漫主义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中国诗歌(从屈原到宋诗)的相似性:政治基础(政治大动荡)相似形成相似的类型特点——民间性、民族性、感性列昂·塞尔耶《奇特的比较》(刊于《比较文学评论》):20世纪法国现代诗歌流派与亚历山大时代文学哲学思潮之相似处,导致两个时代都产生了“混合主义典型”的文学界式样;孟尔康(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以文类学为基础的比较诗学(2)德国学者:其理论自觉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理论的创造性开拓——赫尔德尔与弗雷格尔兄弟倡导的民间文化发掘整理与梵语文学研究潮11:..W·舍勒尔的《诗学》(1885在柏林大学开“诗学”讲座后形成的遗)德国“历史诗学”奠基作(3)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历史诗学”及其对比较文学类型学的贡献范式:确立“类型共同性”基本单位——以“泛冲突论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赫拉普钦科,这是把结构主义纳入历史诗学的一种努力)或“共同类型系列”(涅乌波科耶娃,即以类型系列的共同性为基本单位,亦即把类型系列的共同性视为“历史运动的统一性和这一运动在文学界结构中的‘因素’的沉积物”)为切入点,以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研究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的相近相合的“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显性的相合”与“隐性的遥契”诸形态的外在与内在机制,并时刻以超越的***和历史主义态度为指导。从文学类走向比较诗学国际潮流和我们的内在需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诗学和美学都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独特的文学产品上的,一种原创诗学必然建立在当时最流行的文类的基础上,当几个或一个洞察力极强的批评家或理论家试图归纳本民族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时,他的头目眼点往往是当时最崇尚的文类样板,于是,所依赖的文类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了诗学体系的巨大差异。(孟尔康:《比较诗学》蒲安迪:《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中国叙事学》用单一文类标准无法完成对个别文化的文学作品及其美学品性进行界定,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唯一可能的选择,(1)文学类型和体裁研究:文类界说研究:文学作品的分类是文类学最具体、最基本、最实用的课题,探讨文学划类归属是为了建立系统与秩序,因而“界说”本身体现了各国学者对文学本质的不同认识文学体裁的划分标准及其国际遭遇缺类现象研究(2)风格研究:风格——某种较为稳固的特征/诗学品格;比较文学的风格研究注重文学风格的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影响,非同源关系的风格上的相合或遥契12:..语体与语境的构成研究文体研究:文体——作品词汇、标点、句法的应用及文章的组织、形式等到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特点,文学风格往往由此体现。(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学艺术作品,从文类学角度进行研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第六讲译介学(一)(二):研究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原因与规律。媒介的方法:翻译、改变、模仿、借用、出源、雅化与俗化、评介等。媒介的途径:①个人媒介:放送者方的媒介者、接受者方的媒介者、第三者方的媒介者②集团环境媒介:集团媒介、环境媒介③中外交流媒介::1)译介学的定义:对翻译的媒介作用、翻译理论、翻译史的比较研究译介学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比较文学的视野研究翻译和翻译文学。它不关注于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进行转换的实际问题,也不关注翻译技巧或翻译训练问题,也不对翻译方法、翻译水平、不同译文作出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它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展、增生等问题,关注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的实践活动中特殊的价值和意义。2)中外翻译史都是从宗教翻译开始的。西方翻译史有两条清晰可辨的线索:一是结构语言学理论线索;一是文艺翻译线索。13:..)翻译基本理论:①翻译的性质与定义翻译的本质是转换,具有较强的再创造性质。②翻译的原则③翻译价值论④翻译中的语言差异⑤翻译中的“创造”4)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读误译:译者对原文的多种改造误读:读者对译著的多种接受(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选择自己熟悉的案例,从译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第七讲比较诗学(一)(二)教学内容1.“诗学”一词的含义“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含义“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含义现代以来,很多冠以“诗学”的论文或论著,大多单指诗歌的理论研究,并不包含小说、戏剧等理论。例如,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1928)、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1992)、王先霈《中国诗学通论》(1994)等。“诗学”一词泛指文学理论始自比较文学的引入。如叶维廉著的《比较诗学》、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乐黛云主编的《世界诗学大学词典》等。14:..2.“比较诗学”的含义比较诗学是一个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美)韦勒克:“文学是一元的,犹如艺术和人性是一元的一样”。“重要的是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语言上的差别。”(法)艾田伯明确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基本看法。(苏)日尔蒙斯基:“作为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性的一种说明,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大陆早期的比较诗学20年代以前有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40年代取得了杰出成绩: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谈艺录》等。海外华裔及港台学者的比较诗学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1975)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叶维廉80年代主持《比较文学论丛》的撰写,丛书中绝大部分涉及诗学研究,显示了台港比较诗学的兴盛繁荣。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比较诗学兴起钱锺书《管锥编》(1979)的出版,以及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等著作问世。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4.、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1)可比性及“共同诗学”的寻求尽管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方面有诸多差异,但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把握,对文学艺术的真正奥秘的探寻都是一致的。2)东西方诗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探寻3)比较诗学的阐发与对话研究“阐发法”最早是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所提出的。但他们提出的“阐发法”主要是一种单向阐发,即模仿和套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针对于此,北京大学的陈惇和刘象愚则提出“双向阐发”的理念。15:..关于中西文艺思想的双向阐释就是一个典范。所谓对话研究就各自承认对方的文化特色及其价值,通过对话互释互补,从而达到跨文化的创造与建构。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几乎处于失语状态,从俄苏文论的照搬,到西方新老文论的大量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出现了断裂,中国文论始终跟在外国的后面,失落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阐发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界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类型,关键在于它具有三大学术功能:一是能够促生文化、文学新因素,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二是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三是能够促进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进程。而为了保证跨文明阐发研究确能发挥以上学术功能,人们在具体的研究实践当中,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说,阐发研究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博采众家所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已经建立起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当代中国文论如何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三大途径和来源:(1)中国传统文论的发掘和整理(2)马列文论的开放和发展(3)西方文论的研究和对话(三)。。“陌生化”与“通变”、“奇正”的异同。(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第八讲展示与评析课(一):..掌握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能实践创作。(二),,三个环节:作品本身的研究问题,展示同学的展示过程的问题,提问环节提问学生的问题质疑的设置问题(三)实践内容由学生选择任一角度分析自己熟悉的案例,需要展示分析过程的步骤与资料,将逻辑性的论证过程及最后的结论进行展示。(四)教学方法与手段PPT展示,讨论与评析教学环节讲****讨小其他教教学时数题论实验学环节课课课计课程内容第一讲4第二讲42第三讲2第四讲2第五讲2第六讲2第七讲8第八讲复****22合计22103217:..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二版教学参考资料:《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比较文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