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docx

上传人:芝士酒是力量 2024/5/1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 】是由【芝士酒是力量】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 《三国演义》叙述了从东汉未年到晋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篇)篇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叙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品好。他不仅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忠”字的真实代表。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爱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马上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性情中人。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记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珍贵的忠。在现代,全球全部华人多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守护神。 性格关系着胜利与否。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假如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灵,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从这些人物和国家产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忠义,更需要诚恳守信!假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最为珍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假如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教导点,你不会难受吗?你还有真心的伴侣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信任大家不盼望自己是这样的人吧!因此,让我们一起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英勇的面对人生吧!篇2: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从周朝以来对于天下的定义。而《三国演义》一书所呈现的便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诗。读罢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东汉末年,卖草鞋为生的贵族刘备,与*而逃的关公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创大业。三分天下时,由于刘备文有卧龙、凤雏等经天纬地之贤臣;武有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虎将。所以,刘备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虽然兵少粮少,可是他却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攻刘表……可见,曹操非常聪慧,正如他《短歌行》所写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豪情壮志。刘备他虽然兵也少,但他仁义宽厚、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谦三让徐州、临难时携民渡江、风雪中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因此,有民心的刘备成就了伟业。 当我?发现东吴和曹操打“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万有余的箭时,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慧,而周瑜是多么惊异,又多么想杀了诸葛亮呀!他以为诸葛亮日后会成为江东大患。当观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时,立刻在脑海中想到:江东的将士们对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战”的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国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关公了,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惋惜关公败走麦城,被东吴杀之,一世英明画上了一个句号,惋惜、可叹、可恨。 在三国的最终时候,三分归一统,司马炎成了这个世界的仆人。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行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篇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故事非常精彩。妈妈说闻名作家冰心七岁就读完这本著作了,我今年已经八岁多了,我可不能落后,我打算在这个里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名作。 万事开头难,刚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难倒了。“东汉末年,灵帝刘宏*无能,致使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书里有好些词我梦也没梦到过,更别说理解了。幸亏有妈妈做我的后盾,在她的下,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经典巨作。 在这本书里,我不但了解到当时的历史大事,如“三顾茅庐”、“大意失荊州”、“七擒孟获”等,还学会了许多学问,如成语“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歇后语,如“刘备借荆州——一借无回头”、“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惋惜”,还有一些良计,如“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等等。同时我熟悉了许多历史人物:谦逊爱才的刘备、勇敢无比的张飞、攻无不克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狡猾的鲁肃、阴险狡诈的曹操…… 在这么多的人物当中,我最的就是诸葛亮了。他不但料事如神,并且有胆有识,他的“空城计”真让人拍案叫绝。当我读到“司马懿来到城下,见孔明独坐城楼,焚香操琴,他明白孔明生平谨慎,怕中计,便领兵自退”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真佩服诸葛亮啊! 《三国演义》真好看!有空,我必需再看一遍!篇4: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刺眼的奇葩,它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还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为人处世必需有的道理——面对一切事物都要冷静面对,结合实际状况分析而不能盲目处理。 小皇帝面对内忧外患手足无措,慌乱之中竟然招董卓进京护驾,这就是病急乱投医,缺乏理性的思索才铸成大错。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军中粮草已尽,但他并没有自荒阵脚,而是理性地听取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关张三兄弟面对事情则不够冷静,先是关羽盲目自大而败走麦城,再是张飞报仇心切被部下陷害,最终又有刘备气急败坏而被陆逊火烧连营,这都是盲目的结果。五虎大将中的黄忠也是如此,只因刘备的一句“小将将以取代老将”就带几轻骑去先锋营请战,结果被吴将弓箭所害。马超攻打曹操时也缺乏思索,先是报杀父之仇心切,不料放跑了曹操,又是中了曹操的离间计羽叔父韩遂反目成仇,伐曹以失败告终。 相反,赵云则是理性分析的代表人物,在新野他为诈败引曹军深化而用草药抹脸,营造出自己面黄肌瘦的模样。长坂坡,甘夫人死后他防止曹军找到夫人尸骨而推土墙去埋枯井。他从荆州带兵去益州支援刘备,从白帝城引兵就大败的刘备,可以说刘备文有诸葛武有赵云,没有赵云的镇静冷静就没有刘备的辉煌今日。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当冷静理性地思索,依据客观事实做出正确的选择。篇5: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200左右个人物,……《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我觉得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诸葛亮,他是蜀国的军师,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走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书中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其次印象的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珍贵的忠。关羽的外貌却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还有刘备,他是蜀国主公,为人仁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独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我要把这些学到的学问用到生活中来。篇6: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狡猾”,“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由于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呈现的话,唯恐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由于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准时反应也是没方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观察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始终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消失的。特殊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款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伴侣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敏捷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行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贤明白,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擅长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擅长用计谋,他的聪慧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坚决、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气;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伴侣反目。篇7: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乱世出英雄,在这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战乱年月里,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一个个英雄故事激励人心!草船借箭、单刀赴会、大战长坂坡、火烧赤壁……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牵动着我的心。《三国演义》最生动的部分就是对人物性格和外貌的描写,并把外貌与性格联系起来,比如,曹操,白脸体现他是一代奸雄最直接的描述,用这样的方法让文章变得栩栩如生,让我百读不厌。 《三国演义》这本书把历史变得更加有戏剧性,很多事都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把一个人说得非常夸张,像刘备两耳垂肩之类的描写,让文章变得更加好玩。细细地品尝每回的内容,其实它正是在告知我们一些大道理。书中的忠臣有许多,以忠义为代表的关羽、赵云、郭嘉等。而奸臣小人,如杨松、吕布,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忠义是一个英雄身上最值得学****的地方,对我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在乱世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对曹操的描写极为生动:白面细眼长髯。把曹操评价成了“奸雄”,在我看来,其实未必,曹操也是个英雄啊!他大战官渡,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终身抱负就是“以安民定天下”,这造就了曹操强大的魏国。可曹操为什么被称为奸雄呢,就由于他曾经面对陈宫说过一名非常自私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当时的曹操对权力的渴望,可是直到曹操去世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霸业梦,但是坚持不懈让他的军队变得兵强马壮,这种精神也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曹操也是个不行多得的英雄人物。 诸葛亮对我来说就是个神人,他是才智的象征,是刘备霸业的奠基人,他以智服人,让不是那么“听话”的张飞也对他服服帖帖的。他舌战群儒,让东吴的众家谋士都“目瞪口呆、哑然无言”。他初出茅庐便火烧博望,让夏侯敦和曹仁心惊胆裂……诸葛亮是一位绝无仅有的能人志士,他甘心为刘备的霸业而赴汤蹈火,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顾全大局,让我对这样一位世间奇才深感鄙视。文中对诸葛亮形象的描写是羽扇纶巾,从中体现出了他淡定自若的才智,也让我想起了苏轼闻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那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了辅佐阿斗他曾经几天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工作,所以诸葛亮死时,年仅59岁,英年早逝这让我感到深深地惋惜。 赵子龙是武将里“勇”字的一个代表,他在曹操百万军马中杀了一个七进七出,并爱护着幼主阿斗,立下奇功。赵云是一个虎将,是忠臣,他的一生都在战火中度过。有一件事是最让我赞叹的,子龙年已七十却还力量斩五将,他的威严形象因此永久定格在我的心中。他奋勇杀敌时,如入无人之境,赵云马处处,阵阵倒退,后人有赞美子龙的诗: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日救主雄。 看着从前的英雄豪杰,心中升起无限的敬佩,他们的才智,他们的豪爽,他们的义气,让我难以忘记,使我久久不能安静。篇8: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才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好像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昏庸当然是缘由之一,而蜀国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主要缘由。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谈起。诸葛亮虽在北伐中数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算是失算的,应当说是聪慧人做出的违反客观实际的糊涂事。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担忧在当时屯兵相持,曹魏会壮大难除。因而,不度时宜,不自量力,不惜千里运粮,连年劳师远征。曹魏实行战略防备方针,以逸待劳,据险固守。这样,蜀军往往因粮草不足,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因而也弄得蜀国疲乏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转变,由于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见“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而频繁的战斗,动师扰民,严峻地损耗了国力,把疲乏的蜀国最终拖到了崩溃的境地。当时,吴国一使臣出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蜀国境况如此,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却养了四万官吏,十万二千士兵。平均七户养一官吏,九人负担一个士兵。这样官满为患,兵多民少,怎能不兵败国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