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案例.pdf

格式:pdf   大小:1,48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案例.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1.4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案例.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大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案例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单元教学设计具体案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感受作者眼中的自然美;品味赏析语句,感受散文语言之美并体味作者情思。“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二)重点难点通过文本细读,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圈画这两篇散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作简要点评。。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音优美,富于文采,用丰富的想象不受时空限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影响读者,散文“形散神不散”,表达力强,感染力强。《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文章。故都的“秋”,其实是:..的“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并抒发自已的真情实感。(1)走进《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中短篇小说:《沉沦》(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2)《故都的秋》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当时日本侵略者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3)走进《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4)《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五)学情分析学生是学****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对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并不陌生,读懂文章内容不是难事。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于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鉴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能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难。因此,指导学生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写景、体会情感、注重审美。二、过程设计:..1-2课时(一),请同学说说对秋天的直观感知。:秋天的诗词。悲秋诗词: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颂秋诗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感情色彩会截然不同?点拨:景物与语言皆为情感服务,为作者的感情所驾驭。文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二)理清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播放课文朗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什么特点?引导分析:文章1—2段对比写出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文章结构如何划分?引导分析:总→(1-2)分(3-12)→总(13-14)忆秋→绘秋→恋秋(三)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五幅秋景图(学生分组讨论)。:阅读第3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引导分析: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阅读第4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引导分析::..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阅读第5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引导分析: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衬托了故都的静。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蝉的悲凉、高洁“的文化内涵又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故都处处的残鸣之声唤起了郁达夫的悲凉之感。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阅读第6-10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引导分析:悲凉——“灰沉沉的天底下,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秋雨转凉,人生几何?凉的不仅是秋雨,还有已到中年的作者,天气转凉,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因此转凉的秋雨更包括作者内心的悲凉。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秋雨话凉图:..问题五:阅读第11段,体会本段如何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并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引导分析:“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秋日胜果只是暂时的,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秋天的胜果只会让人想到冬天的严寒。这一幅秋景可概括为:秋日胜果图(四)活动2:体会作者“悲凉”情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提示停顿、重音和语气,让学生读出“悲凉”,奠定感情基调。“庭院秋景图”“秋雨话凉图”这两幅图景来让学生细细品读其中的“悲凉味”。①选择破屋、破壁腰、蓝色牵牛花、尖细疏落的秋草做审美对象,是契合作者内心的悲凉的,这是“以情驭景”的笔法。补充: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都属于冷色调,故能体现出悲凉的秋味。②看青天、听驯鸽的飞声、往院子一坐、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这些读起来是比较清闲的,貌似和“悲凉”没有关系,这时引入王安石罢相之后写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来体味清闲背后的落寞情绪,以诗证文。③“秋雨话凉图”中找到的关键词如“灰沉沉的天”“凉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等等都只能感受到“凉”,那么“悲”在哪里呢?引导反复诵读都市闲人微叹互答的两句话,读出儿化音“天儿”,把“了”读成:..这句话深沉的语气背后深沉的情感。比较一下,如果熟人相遇这样说“今儿又下雨了,真凉快啊”,还有那种深沉的语气吗?引入辛弃疾的“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诗,来引导体味这语气背后深沉的悲凉之叹。(五)活动3:理解作者“悲凉”的原因?,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客观方面: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北京秋天的自然景色。主观方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导致郁达夫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跟郁达夫个人气质抑郁善感有关。早年丧父,日本十年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郁达夫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主观、客观方面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及其经历介绍)《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爱国之人,多愁善感之人,具有平民意识的人,细腻的人,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的人,内心郁结之人等等。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言:..秋》。“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用生命去置换”这句话假不假,是否说得真诚?这个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但要注意引导体味“若留得住的话”等关键之处,从而理解作者深沉的悲凉之情。(六)小结《故都的秋》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郁达夫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应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郁达夫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学生虽然学****了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但不能只止于对文章内容的表面理解,应深入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逐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六)布置作业联系郁达夫生平,分析郁达夫笔下的秋如此悲凉的原因。教学板书::..3课时(一)走近荷塘朱自清先生说,写景,就是“以文字作画”。即写景是用文字像绘画一样将所写之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以美的熏染和感动。而《荷塘月色》可谓是“以文字作画”的写景艺术典范。(二)活动体验活动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总可以知道些什么?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光是荷塘上的月色。我们先一起来看下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描写,夜里的荷塘有什么好欣赏的呢?活动2:共赏“月色下荷塘”问题1:作者描写了月色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问题2: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什么样的?明确: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优雅飘逸(“田田”指荷叶茂密,荷叶相连;“亭亭”形容女子修长优雅。“田田”的荷叶,如“裙”,那是多么优雅飘逸)荷花: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淡雅羞涩(“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在他心中荷花的美是什么样的美?——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淡雅地、静静地发光,要足够淡雅羞涩袅娜)。荷香:渺茫的歌声——缥缈淡远:..流水:脉脉、更见风致——含蓄绰约问题3:闭上眼睛,体会意境?明确:静谧幽美问题4:你身处这样的意境心情会如何?明确:人的心境是沉静喜悦的、心绪是平和淡远。小结:荷塘的绽放不是绚烂放肆的,而是清幽恬静的。活动3:品“荷塘上月色”问题1:这是什么样的月光?明确:月光:静静地泻、不能朗照别有风味——丰盈鲜亮、含蓄柔和和谐的旋律、梵婀玲上的名曲——和谐柔美问题2:月光下的景色什么样?明确:叶子和花: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安谧朦胧灌木与杨柳: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缥缈绰约问题3:这是什么样的意境?明确:朦胧、素淡、淡雅、柔和。如烟似梦。问题4:“荷塘上的月色”描写手法欣赏正面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1: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写静,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朦胧、淡雅。洗:表现月色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表现了月下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插入对语言评价:“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金志华侧面描写2:黑影和倩影参差斑驳的黑影——肆意而自由的,隐秘的心事。稀疏的倩影——有情致的。光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的月光的意境。不能朗照的朦胧满月,朱先生喜欢吗?喜欢,为什么?淡云遮月恰到好处——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心境,遮住了他内心隐秘的心思。问题5:在这样朦胧淡雅诗意的月光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淡淡的喜悦。一般的人见到如美人般的美景的时候,内心应当是大喜的,可是我们通过若隐若现的荷花,时断时续的荷香,朦胧淡雅的月光,却发现朱自清只不过是淡淡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白色恐怖来袭,作为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在苦难时期作为丈夫,父亲所要背负的家庭责任。:..这片美丽的景色带给朱自清稍稍的安慰,但是如果是一个没有修养的人,能看到这样的景吗?美景,还需要懂欣赏的人。作者把这一番感悟呈现了出来,就成了经典。要写美文,要知道美,懂得欣赏美,然后还要知道表现美。活动4:作者个人的情感天地是一个怎样的天地?(1)分析整篇文章的情感脉络。第1段:颇不宁静第3段:一个人第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孤独)第7段:热闹风流(作者心中的采莲天地是一个怎样的天地?)第8段:嬉游有趣。“这真是有趣的事情,我早已无福消受了。”第9段:令人神往——对比,记忆中采莲的热闹与当下我赏荷的孤独对比,以此衬托我内心的天地。——联想,由眼前的天地联想到故乡的天地,让作者惦着江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10段:不宁静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孤独。婚姻是一座围城,有社会、家庭的约束,还有自我的约束。此时朱自清虚岁30,有文采,深感负有社会责任,然而却无处安放。可以说,本文是一个有文采的中年男子的孤独之旅。:..2)这片天地,谁人懂?我好像只我一个人的不宁静天地。作者个人的这片情感天地是否有人懂?——妻子?——闰儿?——我们?——大家?——朱自清!(3)所以说,这是一篇寄情山水之作、现实不满之作、生活寂寞之作、政治担忧之作……活动5:课堂小结“眼前的荷塘天地、心中的采莲天地、个人的情感天地”有何关联?总结:荷塘天地由情感天地而引发,采莲天地由荷塘天地而突起,情感天地又随着荷塘天地和采莲天地的变化而起伏,情由心生,而随景移;景因情而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