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

格式:pdf   大小:8,88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8.6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王书侠摘要:绍兴古代史是一部由水环境变迁史引发的城市变迁史和交通变迁史。绍兴具有相当发达的交通文明,该地区的古代交通文物为中华交通史提供了直接的物证。因此,绍兴古代交通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绍兴虽然是著名旅游城市,但各旅游景点体量小,各自独立,景点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和有机组合。故本文提出绍兴古代交通与旅游开发论题,拟以交通为轴线,串联起散落在绍兴各地的美丽景点。文章在系统分析绍兴古代交通遗存和交通旅游史实事象的基础上,提出以休闲为主题的运河、诗路文化观光游,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山林古道健康疗养游,以考古修学为主题的越国名城寻古修学游三大交通旅游开发设想。关键词:绍兴古代交通文化遗存旅游史实事象旅游开发绍兴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是我国古代水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便利的交通使越国古城从建都起至今二千多年城址未变。①绍兴古代先民,在条件十分恶劣、毗邻东海大陆的宁绍平源之水环境中生存。海水倒灌后,先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被吞噬,被迫流散到瘠薄的南部山地,过起“人民山居”的生活。再后来,随着海水北缩,治水神话英雄舜、禹及越国开国明君勾践等带领民众治理水患,越地先民才得以再次返回到平原的水环境中,一直生活到今天。②由此可见,绍兴古代史是一部由水环境变迁史引发的城市变迁史和交通变迁史,是古越先民与水患抗衡、治理水患、改善水环境的水环境改造史。绍兴古代交通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丰富且深厚,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绍兴是我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开发价值高。但各旅游景点体量小,缺少组合,单个景点的容人量和容时量较小,故提出绍兴古代交通与旅游开发的论题,拟以交通为轴线,串联起散落在绍兴各地的美丽景点,加强各单个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增加绍兴旅游的系统性,真正实现大绍兴“全城游”的旅游格局0_、绍兴古代交通遗存(―)陆路交通遗存绍兴古代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别具特色,由古道、古桥、驿站等组成了完整的交通体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古越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35274)153—:..语言与文化论坛(总第15辑)系。以下列举几种典型的陆路交通遗存。古道绍兴古道形成早、质量佳、密度大,主干道大多由石板、石子和砖石铺筑,史称“天下绍兴路”。现在,一条山岭古道可谓是一道观光线、风景带。唐诗之路。唐诗之路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留下许多杰出诗人的足迹和诗篇。当时诗人墨客游览浙东主要走水路。唐诗之路几乎穿过今天的绍兴全境,绍兴是唐代诗人墨客向往的目的地。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开头写道:“东南山水,越为首,炎I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I中、天姥、沃洲等都属今绍兴区域;李白曾五游炎I中,四上天姥山。可见,天姥山是当时文人心目中的一座“圣山”。③绍兴“茶马古道”。绍兴也有一条景色优美、文化遗存丰富的“茶马古道”,现位于绍兴市平水镇。平水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曾是清末民初平水珠茶的重要产地,这里生产的珠茶曾通过陆路和水路,远销到美国、欧洲和北非等海外市场。绍兴“茶马古道”自清初至民国近三百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至今保存约5公里的古道。古道上的清末民居古建筑历经100多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上青古道。上青古道自现在的绍兴市王坛镇一直到平水上灶古船埠,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古朴村落、人文遗存等于一体的古道。上青古道包括日铸岭古道和陶宴岭古道两条古代官道以及连接两条古道之间的万寿山古道。日铸岭古道古时为会稽至温、台的陆路通道;陶宴岭古道建于明清时期,是上青古道的精华所在,路质最佳,保存最完好,沿途景致最美。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曾隐居于此,由此得名。陆游祖父左丞相陆佃亦曾隐居于此,其墓在陶宴岭支峰下,陆游因此也曾多次行走在这些古道间。日铸岭古道和陶宴岭古道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内河道密如蛛网,与陆上道路系统交错或并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无桥不成市,古桥在绍兴城镇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柯桥是世界纺织品交易中心,它就是因桥而得名,因桥而成市。古绍兴历代桥梁多用青石构造,因地制宜,随处而异,匠师们将艺术与实用有机融合起来。绍兴至今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桥,宋、元、明、清历代桥梁形式齐全,构造完整,他处少见。其中的不少古桥还与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名人诗文联系在一起。绍兴城内河道上保存的古桥相对比较集中。有现存国内最古老的城市桥梁八字桥,晋代始建的光相桥,最富绍兴江南水乡特色的太平桥,国内仅存的五折边拱桥、七折边拱桥广宁桥、迎恩桥以及最受游客青睐的纤道桥等。纤道桥在古老的浙东大运河上,是一条与运河并行的长桥,素有“白玉长堤路之称”。纤道桥是桥、路合一的古道遗存,可谓水利交通史上天才的创造,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倍受游客青睐。纤道桥始建于唐,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是东起柯桥镇上谢桥、西至湖塘镇板桥的一段,。,绍兴境内无驿站,仅有作为县以下一级行政组织的亭;唐代在全国普设驿站,驿馆完全是官用的交通设施;宋代驿制除驿、馆、亭外,还有递铺。《后汉书》蔡邕列传载,因蔡邕曾避难而闻名的高迁亭,又称柯亭,即今柯桥o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急递铺154—:..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遗址,为位于绍兴诸暨红桥乡宣何村的宣何公馆,该公馆即罗岭铺遗址,处在古代诸暨通义乌的要道上。(-)水路交通遗存绍兴古代是我国水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逐步形成曹娥江水系航道、浦阳江水系航道、三江水系航道三大水系航道,浙东运河贯通三大水系航道,构成以自然航道为经线,人工运河为纬线的绍兴航道网络。④唐、宋后,绍兴形成以浙东运河为主干,连通曹娥江、浦阳江、钱塘江水系的内河水运和近海水运二大系统。从晋代创造瓷器以来,绍兴就成为海上瓷器之路的始发地,绍兴载瓷从海上运往世界各地,在国外瓷器与“中国”的英文同名,与绍兴古瓷和绍兴交通有一定的历史的联系。以下列举几种绍兴典型的水路交通遗存:水运航道浙东运河。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延伸,是我国古代浙东交通大动脉之枢纽工程,以历史悠久、功效显著、文化深厚闻名海内外。浙东运河以山阴古水道为主干,至今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水道格局。据载,山阴古水道即绍兴东廓门至今绍兴曹娥江段浙东运河,它是绍兴最早的古代人工航道,建于春秋战国前期。⑤鉴湖。鉴湖是我国江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建成于东汉,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建造。据载,其集会稽山三十六源泉水而成,乃当时的世界之最。《越绝书》中记载了众多环湖而建的园林。鉴湖的建成,使山会平原从“荒服之地”过渡到“鱼米之乡”,加之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到来。绍兴的鉴湖和会稽山是我国历史文化地理上璀璨的明珠。今日的绍兴鉴湖,是古鉴湖的一部分,湖长约23公里,湖面最宽处约4公里,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江、三江闸。三江,即曹娥江、钱清江与钱塘江的汇合口。三江港是古时绍兴的重要海港和海防要地,为“东海之门”。汤绍恩在嘉靖十四年任绍兴知府后,在三江上建三江闸,三江闸周围曾竖立着许多三江水利碑,现存三碑。曹娥江、钱清江汇入杭州湾的地方,正是钱塘江的冲浪口,潮景壮观。因此每年秋分前后,三江口及曹娥江下游沿岸就成为观潮胜地。投醪河。投醪河又名劳师泽,亦写作箪醪河。据载,越王勾践出师伐吴雪耻师行之日,越国父老敬献壶浆,勾践将酒投于河上流,令军士迎流痛饮,军士士气大增,打败了吴国。投醪河亦由此长传不朽。现位于绍兴市内的投醪河河段,东西长251米,宽约7米,河水清幽,至今保存完整。=避塘是绍兴水乡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古代交通史上一种特殊的遗迹,是与纤道类似的长桥,为横穿湖泊的塘路。绍兴现存最长的避塘是狭猱湖避塘,位于绍兴狭猱湖上。,为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狭獴”原是绍兴一带居民的方言,属古越语。狭猱湖古避塘曾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始建于明代,由青石铺筑,,故有“七里避塘”之说。避塘由实体塘堤、石桥、石亭相间组成,各种梁式石桥分布其上,气韵生155-:..语言与文化论坛(总第15辑)动,错落有致。现存的古避塘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海塘。据记载,绍兴海塘始于春秋,后屡经增修,明嘉靖间全线贯通,全长余公里。古代绍兴海塘,是拒咸蓄淡的堤坝,也是供商贾行旅通行的道路,是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合一的特殊建筑形式。现存东起万圣庵、西至益农闸止的1&。,用以蓄水通航的重要水运设施,也是水运管理的关卡设施。通航堰坝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东西流向的河道上。曾设立的重要通航堰坝有:钱清堰、都泗堰、曹娥堰、百官坝、小越坝、长坝等。,它沟通了城市内河与外界的航运。在大越城初建时就有这种水乡特色的航道设施。古代经过历代增筑,至隋共辟有十座城门,其中七座为水城门,即罗门、东郭门、南门、水偏门、西郭门、昌安门、都赐门。因此,”之称。二、绍兴古代交通旅游史实事象绍兴古代有考证的交通旅游史实事象较多,以下仅列举几个典型的事象:吴越交战。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伐齐,分兵三路攻吴,一路由范蠡率右军,浮海入淮;一路由畴无余率左军,陆路进军;一路由勾践率中军溯江趋姑苏,姑苏即今江苏苏州。是为吴越交战。秦始皇东巡会稽。据载,秦王第五次东巡时,渡过钱塘江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冢,留下了有名的会稽刻石。《会稽刻石》立于鹅鼻山顶,此山由此得名秦望山。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秦始皇东巡南下时,曾在箸费山下停车喂马,绍兴东湖风景区内的秦桥因而得名。王羲之兰亭会。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最后得诗37首,汇为一册《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并书,即成名满天下的《兰亭序》。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中国的山水诗在此诞生,佛教、道教在此交汇。据载,曾有300余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写下了1000余首佳作。绍兴为什么如此受瞩目?因为绍兴春秋时期是越国古都,东晋时称“海内剧邑”,唐代是“浙东七州首城”,直至明、清仍是“浙东巨邑”。⑥所以绍兴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要干道和主要目的地,唐代李白、杜甫、元稹等几百位著名诗人都曾慕名到此游历,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绍兴会稽山更因历代名人雅士留下诸多诗词文赋而声名远播,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大山水风光。南镇庙、禹庙朝圣祭祀。南镇会稽山是中国古代五镇之一,是中国历史十大名山之一。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就位于会稽山麓。所以,从古至今,到南镇会稽山朝拜祭祀者络绎不绝。为方便祭祀活动,在南镇会稽山建有南镇庙。《越中杂识》记载:“南镇庙,在156—:..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府城南一十三里会稽山下,祀南镇会稽山之神,自秦汉以来祭祀惟谨。”古代在农历三月初五禹王华诞之日祭禹,在三月初六南镇会稽山神之日祭会稽山神,所以南镇庙会包含禹庙会。据传,一到农历二月,朝廷官员、文人墨客、商旅巨贾等到南镇庙祭祀者便接踵而至,日以万比届时,庙前河道上,画舫、乌篷船等各种水运工具满载香客游人,穿梭不息,往来如织。空海之路。唐代,绍兴亦是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高僧辈出,有大佛寺、戒珠寺、大善寺等名刹。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空海、圆仁、圆珍四家,都曾来绍兴求法。据载,公元年,空海大师访华时,在离开中国之前曾在绍兴至少停留三个月之久,他在绍兴学****王羲之书法,搜寻各式经典书籍,并在戒珠讲寺和大善寺学****佛法,在绍停留阶段,他结交了许多朋友。⑦徐霞客游绍。据研究,地理学家兼旅行家徐霞客曾多次游历绍兴。徐霞客究竟几游绍兴,说法不一。丁锡贤先生认为,徐霞客至少四游绍兴,而第一次游历绍兴走的是浙东唐诗之路,他曾在绍兴游过五泄、兰亭、大禹陵等诸多景点。⑧盛鸿郎认为,徐霞客曾三次到绍兴府境内旅游,足迹及于8县中8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上虞、余姚、嗦县、新昌)的7县(除嗦县外),在浙东运河上航行至少有5次之多,其中4次过曹娥江。⑨崔溥“漂海”。崔溥“漂海”曾路过绍兴。据载,明朝时期,朝鲜国崔溥,在渡海返家奔丧途中,不幸遭遇暴风袭击,在海上漂流14昼夜,历尽劫波,终经宁波、绍兴、杭州,沿大运河上北京,转道回朝鲜国。回国后,他以日记形式用汉文叙写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即成《漂海录》。葛振家著的崔溥《漂海录》评注第77-80页,详细记载了崔溥在绍兴府的所见所闻。三、绍兴古代交通旅游开发绍兴古代交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目前,从旅游开发角度,绍兴古代丰富的交通文化和资源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待加以系统和深入的开发。现已推出的环城河夜游、乌篷船游古街等交通旅游形式,虽然体量不大,接待的人数尚少,但已充分显示了交通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和魅力少绍兴古代交通文化与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等紧密融合,不可分离。因此要对交通旅游实施系统性开发。按照“行即是游”“大交通”“大文化、大绍兴”的开发理念,提出以下三种开发设想。(-)运河、诗路文化观光游绍兴以水立城,旅游中却几乎水路不通,许多游客对“绍兴街道浮建在水面上”颇感好奇,对绍兴“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十分仰慕。为让居民和外来游客再次看到美丽的水乡风貌,乘着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东风,绍兴这几年加大了对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水文化旅游开发条件日益完善。相信“山***上行,如在镜中游”的美好水乡画面即将重现。因为古代文人墨客进入越地后,多沿浙东运河走水路行进,所以提出“运河、诗路文化157-:..谖言与文化论坛(总第15辑)观光游”设想。该游线以水路游玩为主,让游客体会绍兴之“。考虑到浙东运河绍兴段与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重要路段的重叠,因而提出了浙东运河文化与唐诗之路文化联合开发的设想运河、诗路文化旅游开发以观光休闲为主题,重点展示绍兴水乡风貌、绍兴古代交通的历史与现状。客人游走在古河道、古桥、老街小巷间,玩的是悠闲,得到的是清静,感受的是文化,看到的是历史。开发以下两条游线,客人随自己喜好任意选择:(绍兴段)是古越第一水道、千年名河,是涵养越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古运河沿线保留有包括国家级文物在内的各级文保单位几十处。桥乡、酒乡、名土之乡沿河分布,绍兴主要城镇都位于运河周边或穿河而过。2002年前后重点开发建设的绍兴运河园位于古运河的主干河道,较真实地记录了浙东古运河的历史精华,可谓是一处典型的交通旅游景点。依托这些重要的交通遗存和史实事象,开发以展示绍兴古运河特色风情为主题的运河文化专线游。绍兴古运河文化专线游从西端钱清始发,向东经鉴湖、柯岩、东浦、东湖、皋埠、陶堰至曹娥江后出市境,把会稽山南镇庙、大禹陵、绍兴运河园、绍兴运河文化馆、浙东运河古纤道遗产展示馆、八字桥历史街区等重要交通景点串联起来-绍兴黄酒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绍兴黄酒所以成为佳酿,是因为用的是水质特好的鉴湖水。因此,绍兴黄酒博物馆也应列入古运河文化专线游景点。古运河的壮丽史诗加上古桥、古纤道、古亭等沿河风情,将成为绍兴水乡一道独特的交通旅游风景线。、诗路文化观光休闲游运河、诗路文化观光休闲游从绍兴钱清始发,沿浙东古运河向东至上虞曹娥江后转而向南,经曹娥孝女庙、谢安故居、新昌大佛寺、沃洲湖、穿岩十九峰、天姥山等景点,在新昌结束行程。该游线运用大绍兴的旅游概念,巧妙地串起绍兴各县区,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其沿途的县、区、镇等行政区域是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区。全游线最大旅游时长预计5?7天,最短2?3天。可开设以下三种游览方式:一是水路观光休闲。复原古代诗人墨客的旅游方式,全游线以水行为主,采用水路前进、沿途停靠观赏的旅游形式。二是“水路+陆路”混合式观光休闲。采用水路和陆路相交错的混合式游览形式,即浙东古运河段以水路为主,至曹娥江后改陆路向南行,最后到达新昌沃洲湖、天姥山等景区。三是陆路观光休闲。即整条游线以陆路交通方式为主,采用陆路行进、沿途停靠观赏的旅游形式。(-)山林古道健康疗养游绍兴南部山地曾是越族人的重要播迁之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山林资源是绍兴南部山地最大的财富。绍兴南部山地承载着绍兴的后花园功能,而绍兴又被称作上海的后花园。不同于城市公园、单体的河(湖)公园、城市广场、环河(湖)景观带、分散的植物园等健身休疗养场所,绍兴南部山地体量十分庞大,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环境极佳,健康疗养资源丰富,且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因此,这里若能重点开发,可打造成继北部古城旅游158—:..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区之外的另一个旅游黄金点。如今,健康疗养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热点,绍兴山林古道健康疗养游现实客源和潜在客源市场巨大。绍兴现代化交通网的日臻完善和建设可减少游客转移途中所耗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旅游的可进入性。目前,杭州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中心城市,其发布的《综合交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连接绍兴柯桥和杭州萧山的杭绍城际轨道,是杭州外连其他城市的首条城际铁路。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经济、技术和人才传输的大动脉。绍兴成为杭州的“。现在杭绍同城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新阶段,随着绍兴地铁号线、杭绍城际铁路、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的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杭城人来绍兴购房置业和休闲疗养,杭绍双城正在实现无缝对接。除了杭绍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也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龙头,高铁网络的建构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绍兴与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周边城市之间不仅经济命脉相连,其诸多文化也是一脉相承,许多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居民的祖籍是绍兴。这些历史、经济与文化要素将不断扩大绍兴整体旅游客源市场的规模。山林古道旅游开发突出健康疗养的主题。主要吸引绍兴、杭州及其他长三角周边城市居民来此作周末小休闲和中休闲。茶马古道、上青古道、万寿山古道等多集中在平水、王坛和稽东一带山区。因此,在平水、王坛和稽东一带规划以健康疗养为主题的山林古道旅游区。这一区片山高林茂,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氧吧。通过开发,使游客来此开展轻松休闲的徒步行,暂时逃避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山野的恬静。游客在此缓缓地行,尽情地赏,细细地品,既锻炼身体、呼吸健康空气,又能体会绍兴独特的文化和风情O建议对这一区片的交通遗迹和资源加以整合,以王坛为中心,用茶马古道、上青古道等古道作链条,串联起锁泗桥、祝家村、王化村、金鱼村、新联村等行政村,及古道周边的古民居、古桥、古井、古亭、古寺庙、古船埠遗迹、古树名木、古茶园、十里筠溪等自然和人文景点。考虑客人的个性化需要,开发强度较大的徒步健身游和比较闲散轻松的休闲疗养游。,很适合徒步旅行者周末踏青健身。山林古道徒步健身游规划1?2日游线,可从锁泗桥村出发,沿日铸岭古道经兰若寺水库到祝家村,到祝家村后,分东西两条线前进,西线沿万寿山古道经万寿山水库至金鱼村后再沿陶宴岭古道至新联村结束行程;东线继续沿日铸岭古道前进至王化村后终止于新联村。由此,祝家村、金鱼村、新联村和王化村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线。古道游以锁泗桥、祝家村、王化村、金鱼村和新联村为主要集散地和游客服务中心。山林古道徒步健身游重点开发内容和原则如下:一是古道周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古道沿线的路标、食品饮料补给点、游客临时休息处、行走里程指示牌、必要的安全警示等的规划和建设。二是设立突发事件处理中心。在山林古道上徒步健身旅游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该设立一至数个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解决徒步旅游者行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和个性化需要。三是古道及沿线旅游景观的恢复和修缮。对古道沿途的文物遗存和景观资源进行一159-:..语言与文化论坛(总第15辑)次系统地普查和整理,将古道周边的文物遗存和景观等进行必要的立牌介绍。对遭到严重破损的古道和周边景观资源,需进行必要的复古式恢复,对尚存的古道、周边古建筑等景观资源做好修缮工作。加强古道的日常维护,绝对不能改变古道原有的功能和类型,如把民间古道改成官方古道等。山林古道休闲疗养游山林古道休闲疗养游在古道健身游理念的基础上,继续整合周边的交通资源、交通史实事象和自然、人文景观。通过开发,满足游客以休闲疗养为主要目的的慢旅游需求。可重点开发以下休闲疗养旅游区:茶文化休闲体验区。绍兴有著名的“茶马古道”,至今尚存许多重要的茶文化资源。因此在古道上开发茶文化休闲体验区或茶文化博物馆十分必要和可行。建议保护和恢复利用祝家村现存的明、清时期10多亩“御茶湾”古茶园及周边茶园,保护和恢复利用王化村原址保存完好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茶栈等茶文化遗存。通过整合开发,最大程度上复原其清末民初时期的茶乡景象,给客人原汁原味的茶文化体验。周边古民居村落体验区。因为经销茶叶获利丰厚,茶商们赚了钱后在“茶马古道”周边建造了大批住宅,这些古民居现已历经100多年风雨。虽然不是完好如初,但旧貌尚存、保存完好。建议把古道上的祝家村、王化村、金鱼村、铸铺呑村等散落的古民居加以修复,整体包装,保护成古村落遗址o这些古村落除用于观赏外,还可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做山间客栈、茶楼饭庄等,承担部分游客接待的功能。由于古村落及周边山水风光秀美也可尝试影视旅游开发,拍摄电影电视,甚至发展成影视基地O十里筠溪休闲区。考虑到客人大多从市区或上海、杭州等地到南部山林古道旅游,路程大约半小时到2小时。因此,中途需要有一个缓冲地带,建议整合同样位于南部山区的十里筠溪资源,作为缓冲带。即将十里筠溪划至古道健康疗养旅游区内。十里筠溪区域极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素有绍式“梅家坞”之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较多,在绍兴和周边地区已形成初步的影响力。据证实,筠溪山上的通道正是当年越国的陆路,这里溪水常流不断,绿竹青幽,古树缠藤,有多处古桥、古井、古亭、古庙等遗存,茶叶、竹笋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十分丰富。山地休疗养和度假项目。绍兴南部山地是绝佳的度假资源。建议在十里筠溪和古道旅游其他的环境较佳区域,规划一些山地度假旅游项目,开展很有前景的山地度假旅游。同时,也可开发一些针对附近居民的森林氧吧、野外露营、农家乐、烧烤、垂钓、漂流、划船、戏水、赏花等休疗养项目,或是专门针对银发市场的老年休疗养等生态保健项目o总之,该旅游区的开发要做足生态休闲和保健的文章。。现提出的“其古代交通文化之亮点及交通文化对文化的整合串联功能。依托越国古城及其周边景点,开展水路环游古城的旅游方式,即:以越国古城为核心,以古城四周河道畅通、风景优美的环城河为水行主路线,以环城河内古城间纵横交错的河流作为水行次路线,开发越国名城寻古修学游。该游线以考古修学为主题,深度游预计需5?7天行程。绍兴本就是一160—:..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座漂在水上的历史博物馆,水游绍兴,更能让游客感受水城的古韵,原汁原味地体验以水著称的越国旧都。开发时应注意串联起河道及其周边的重要越文化遗存,特别是交通文化遗存和交通史实事象,如:八字桥、广宁桥、光相桥等古桥,八字桥街区、仓桥直街、萧山街等古街区,会稽山大禹陵、东湖秦桥、绍兴黄酒博物馆、迎恩门、治水广场、投醪河、沈园、吕府、鲁迅故里等。除采用水路行进外,可同时推出陆路行进方式,因为绍兴的环城河与环城路是并行的,这样开发难度不大,而且可满足部分游客对“快游”的需求。同时,可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爱祖虱爱家乡的德育教育游,或开发面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寻根问祖游等项目,以进一步丰富产品的形式和内涵,拓宽其市场群体和范围。通过以上开发布局和设计,最大程度上使北部平原的“越国名城寻古修学游”、南部山地的“山林古道健康疗养游”和跨越南北的“运河、诗路文化观光游”这三种旅游开发形式产生互补优势,并共同构成一个能全面展示绍兴古代交通风貌和文化内涵的交通文化旅游系统。详见图。6市I杭J-Ij加A-.i'畑O??1?tlDMItilB审图1绍兴古代交通旅游开发示意图161—:..语言与文化论坛(总第15辑)注释:①罗关洲主编:《绍兴市交通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②陈桥驿:《越文化与水环境》,《浙江学刊》1994年第2期,第96-99页。③吕洪年:《浙东的“唐诗之路”》,《今日浙江》2003年第3期,第82-83页。④高春华:《绍兴市全城旅游开发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9期。⑤陈桥驿:《浙东运河史》序,《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4页。⑥徐建成:《浙东唐诗之路与禅茶东传之路的灵魂对接一智慧的墨迹》,《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第118-123页。⑦丁青:《再探日本名僧空海与绍兴的历史渊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11期,第47-49页。⑧丁锡贤:《浙东“唐诗之路”与徐霞客绍兴之旅》,《徐霞客在浙江?续二》2003年第4期,第254-260页。⑨盛鸿郎:《徐霞客与绍兴》,《徐霞客在浙江续二》2003年第4期,第92-105页。⑩郑涛:《刍议重庆交通旅游发展》,《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第24-27页。(王书侠,女,1978年10月生,河北唐山人,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旅游、旅游教育等方面的研究)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