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wsn实验报告0909100825郑祖辉.pdf

格式:pdf   大小:3,34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wsn实验报告0909100825郑祖辉.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3.2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wsn实验报告0909100825郑祖辉.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wsn实验报告0909100825郑祖辉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wsn实验报告0909100825郑祖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课程设计报告学号:0909100825姓名:郑祖辉专业班级:物联网1001指导教师:高建良:..概述实验内容及实验目的是物联网用来感知和识别周围环境的信息生成和采集系统,传感器网络对信息处理来说如同人体的感觉突触一样重要,为了方便感知和部署并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传感器网络一般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从而形成了节点之间可自组织拓扑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传感器网络概念,理解和巩固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的基本技能。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仿真与实验箱运用,理解ZStack协议栈,其中:实验一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的实验目的是:1、理解zigbee协议及相关知识。、2530节点板上实现自组织的组网3、在ZStack协议栈中实现单播通信。实验二信息广播、组播实验的实验目的是:1、理解zigbee协议及相关知识。2、在ZStack协议栈下实现信息的广播和组播功能。实验三网络拓扑选择实验目的是:1、理解zigbee协议及相关知识。2、在ZStack协议栈下实现网络拓扑的控制。:..实验原理及设计一、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1、实验原理状态。对于终端节点,若没有事件发生且定义了编译选项POWER_SAVING,则节点进入休眠状态。协调器是Zigbee三种设备中重要的一种。它负责网络的建立,包括信道选择,确定唯一的PAN地址并把信息向网络中广播,为加入网络的路由器和终端设备分配地址,维护路由表等。本实验在Zstack的事例代码simpleApp修改而来。首先介绍任务初始化的概念,由于自定义任务需要确定对应的端点和簇等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在AF层中注册,所以每个任务都要初始化然后才会进入OSAL系统循环。在Z-Stack流程图中,上层的初始化集中在OSAL初始化(osal_init_system)函数中。包括了存储空间、定时器、电源管理和各任务初始化。其中用户任务初始化的流程如下:开始指定任务ID网络状态初始化指定目的地址注册应用对象结束用户任务初始化流程图:..ID(taskID)的分配是OSAL要求的,为后续调用事件函数、定时器函数提供了参数。网络状态在启动的时候需要指定,之后才能触发ZDO_STATE_CHANGE事件,确定设备的类型。目的地址分配包括寻址方式,端点号和地址的指定,本实验中数据的发送使用单播方式。之后设置应用对象的属性,这是非常关键的。本实验profile标识符采用默认设置,输入输出簇设置为相同MY_PROFILE_ID。总体设计先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自己的短地址,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ID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上的串口监控程序查看组网情况。发送数据格式为(16进制):FF源节点(16bit)父节点(16bit)节点编号ID(8bit)例如FF4B00000001,表示01号节点的网络地址为004B,发送数据到父节点,其网络地址为0000(协调器)。3、详细设计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2530节点板、USB接口的仿真器,PC机Pentium100以上。?软件:PC机操作系统WinXP、IAR集成开发环境、ZTOOL程序。实验步骤(1).。:..2).选择工程编译,生成协调器代码,并下载到ZX2530A开发板。此节点为协调器节点。(3).选择工程编译,生成终端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开发板。此节点为终端节点。(4).选择工程编译,生成路由器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开发板,此节点为路由器节点。(5).用串口线将协调器节点与pc连接起来,在pc端打开ZTOOL程序。(ZTOOL程序在zstack安装后自动安装)(6).2530节点板电源。(7).在ZTOOL程序中观察组网结果。4由接收数据的DebugString可以看出图中有两个节点加入了网了,其中一个节点的DEVID是21,网络地址:4f07,父节点地址是0即协调器。另外一个节点的DEVID是11,网络地址:A6F7,父节点地址是4f07即上一节点。实验中可以试着改变不同节点的位置,然后通过ZTOOL看看组网结果有什么不同。二、信息广播、组播实验1、实验原理当应用层想发送一个数据包到所有网络中的所有设备时使用广播传输模式,为实现广播模式,需设置地址模式为AddrBroadcast,目的地址被设置为下列值之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ALL(0xFFFF)-信息将被发送到网络中的所有设备(包括休眠的设备)。对于休眠的设备,这个信息将被保持在它的父节点,直到该休眠设备获得该信息或者该信息时间溢出()。:..到网络中有接收器并处于IDLE(RXONWHENIDLE)状态下的所有设备。也就是说,除了休眠模式设备的所有设备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ZCZR(0xFFFC)–该信息被发送到所有路由器(包括协调器)。本实验选择的目的地址为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ALL。当应用层想发送一个数据包到一个设备组的时候使用组播模式。为实现组播模式,需设置地址模式为afAddrGroup。在网络中需预先定义组,并将目标设备加入已存在的组([看ZStackAPI文档中的]aps_AddGroup())。广播可以看作是组播的特例。在对ZDO_STATE_CHANGE事件的处理中启动定时器来触发协调器发送数据的事件MY_REPORT_EVT,在对MY_REPORT_EVT事件的处理中发送数据helloworld!,并启动定时器再一次触发MY_REPORT_EVT事件,进行周期广播或组播。为实现组播,应在终端或路由节点的程序中注册一个组(注册的组号应与发送数据的目的地址一致),ZStack中,组是以链表的形式存在,首先需要定义组表的头节点(),定义语句为apsGroupItem_t*group_t;,然后再定义一个一个组group1aps_Group_tgroup1;),在初始化函数中对组表分配空间(调用函数osal_mem_alloc),并初始化组号和组名,然后调用aps_AddGroup将这个组加入到定义的端点应用中(为使用aps_AddGroup函数,)。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组网操作,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接着周期向所有节点广播(或部分节点组播)数据包(HelloWorld),节点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通过ZTOOL程序观察接收情况。3、详细设计:..型CC2530节点板、USB接口的仿真器,PC机软件:PC机操作系统WinXP、IAR集成开发环境、,生成协调器代码,并下载到ZX2530A开发板。,生成终端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开发板。此节点为终端节点。,生成路由器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开发板,此节点为路由器节点。。。,观察各个终端节点的输出结果4、分析及结论当地址模式设置为广播模式时(假设终端或路由节点已成功入网),网络中所以的节点都能接收到sink节点广播的信息。三、网络拓扑选择实验:..在zstack协议栈下均可实现。星形网络中,所有节点只能与协调器进行通信,而他们相互之间的通信是禁止的;树形网络中,终端节点只能与它的父节点通信,路由节点可与它的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网状网络中,全功能节点之间是可以相互通信的。在zstack中,通过设置宏定义STACK_PROFILE_ID的值()可以选择不同控制模式(总共有三种控制模式,分别为HOME_CONTROLS、GENERIC_STAR和NETWORK_SPECIFIC,默认模式为HOME_CONTROLS),再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NWK_MODE),也可以只修改HOME_CONTROLS的网络模式(NWK_MODE),来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由于网络的组建是由协调器来控制的,因此只需修改协调器的程序即可。可以设定数组CskipRtrs和CskipChldrn的值进一步控制网络的形式,CskipChldrn数组的值代表每一级可以加入的子节点的最大数目,CskipRtrs数组的值代表每一级可以加入的路由节点的最大数目,如在星型网络中,定义CskipRtrs[MAX_NODE_DEPTH+1]={5,0,0,0,0,0}CskipChldrn[MAX_NODE_DEPTH+1]={10,0,0,0,0,0},代表只有协调器允许节点加入,且协调器最多允许10个子节点加入,其中最多5个路由节点,剩余的为终端节点。2、总体设计先配置网络拓扑为星形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自己的短地址,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ID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节点,Sink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上的串口监控程序查看组网情况。发送数据格式为(16进制):FF源节点(16bit)父节点(16bit)节点编号ID(8bit)例如FF4B000001,表示01号节点的网络地址为004B,发送数据到父节点,其网络地址为0000(协调器)。再依次配置网络拓扑为树形网络和网状网络,启动网络进行,进行组网操作。3、详细设计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2530节点板、USB接口的仿真器,PC机Pentium100以上。:..机操作系统WinXP、IAR集成开发环境、串口监控程序,,。,将目标代码通过编程调试板分别下载到协调器节点和多个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中,并检查每个节点的长地址,并检查每个节点的IEEE地址(确保长地址为非0XFFFFFFFFFFFFFFFF的有效长地址)。。。。。,选择网络模式NWK_MODE_TREE。可以修改CskipRtrs[0]的值和CskipChldrn[0]的值使得sink节点只允许路由节点加入,让终端节点加入路由节点(这种情况下终端节点入网比较困难,若长时间入网不成功,则复位终端节点,重新入网),重复步骤三到七,(组成网状网络),重复步骤3到7。4、分析及结论当组成星形网络时,所以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的父节点地址为00(即协调器节点),当组成树形网络时(已配置协调器节点只允许路由节点加入),先让路由节点加入网络,再让终端节点加入,三个节点组成树状网络(终端节点加入路由节点比较困难,应多次尝试),在组成网状网络时(易于直接组成星形网络)通过协调器节点接收数据得到的网络结构和树形网络结构一致(在涉及路由时才能体现出网状网络来)。三、实验结果1、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各节点情况::..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3:..:..总结问题。首先是对课程设计的原理没有做到深入的理解,没有完全弄明白课程设计的真正用意,只是在浅层面上,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次初步的了解。其次,一个同样关键的问题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操作起来大相径庭,往往知道问题所在,但是不懂得如何操作,如何解决。经过这几天的实践操作,渐渐的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基础的理论知识上。:..究,以及与组员讨论,咨询老师等以后,都一一的得到解决,最终完成了此次的课程设计,对我来说是一次升华,不但增长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认知,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协作,如何让力量最大化,让大难题分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