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格式:docx   大小:202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新起点 2024/5/12 文件大小:2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是由【新起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考试时间150分钟;,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突破话语霸权,还要实现文明平等对话。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常常以中国文化为指摘对象,或称中国没有哲学,中国文化没有思辨思想,《论语》不翻译才是更好的。对此,钱钟书先生曾提出严厉批评。在《管锥编》的《论易之三名》中,钱钟书先生写道:“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充满着“黑格尔式”的无知与误解。西方学者一直以“两希文化”作为文化的源头,西方文明史的开端常常以古希腊为首,形成了学术界“言必称希腊”的现状。西方学者的文明优越论来源于希腊文明起源论,基佐毫不掩饰地认为希腊民族的进步远超于东方各民族的进步;黑格尔称,“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甚至说,“在希腊生活的历史中,当我们进一步追溯时,以及有追溯之必要时,我们可以不必远溯到东方和埃及”。这样的论断不符合文明史实的发展,不符合文明互鉴的历史规律,希腊文明的起源发展离不开当时先进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中国学者也应像钱钟书先生一般敢于批评,敢于对话,敢于在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以基本史实为依据来正本清源。众所周知,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非常古老而辉煌的文明。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四大文明古国最重要的文明特征,是都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字。尽管西方文明史书写中往往将“希腊文明”作为历史的源头,但四大文明古国中并没有希腊文明。这是因为古希腊文明不是原生性文明,不是原创文明,而是吸收古苏美尔——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而形成的次生文明。例如,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在学****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加上元音发展成古希腊字母,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了拉丁字母。古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后来成为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所以腓尼基字母是字母之母。另外,古希腊的青铜器来自两河文明,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来源于巴比伦文明,希腊神话中的人名都是从埃及引进,从法律到建筑无一不是希腊人向埃及人学****的成果。第2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此观之,作为西方文化之“源”的古希腊乃是东方古文明之“流”。这更加印证了****总书记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以“交流互鉴”为书写主旨的文明史,如果按照现有的文明史书写,这些文明互鉴的史实将被永久掩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执笔写史的话语权问题。目前中国学者乃东方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皆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想要打破这一窘境,我们便从具体的文明史实入手,从文明互鉴问题的阐释展开,在具体的阐释中展现出文明发展的全貌,同时从具体的论述中形成我们的话语。笔者认为,从“重写文明史”这一具体话语实践切入,从这一体认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可以成为中国学者话语建构的最佳开端。触类旁通,文明史的话语建构必将逐渐蔓延至文学史、艺术史、哲学史等诸多领域。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意义,从各个领域的史实出发来重写,以客观的史实阐释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声音才能真正在世界上传开、传响、传深。以重写文明史展现世界多元文明的悠久历史,以文明对话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交流互鉴的文明史实打开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之门。(摘编自曹顺庆《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构建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不正确的一项是(),所以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并不会对东方和埃及产生精神归宿感。“正本清源”的学术意识和观点立场,正如钱钟书先生敢于立足基本的史实进行批评和对话。,对当下众多领域的知识形成了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文明源头的意义。,需要关注具体文明史实,阐释文明互鉴,展现文明发展全貌。,下列推理过程不正确的一项是()(北京),最适合作为第四段小标题的一项是() 。“丝绸,让东方文明在西方重放光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请依据文本内容,拟写海报文案宣传要点。【答案】.①学者的论断应以知晓理解为基础,不能擅自妄下结论。②学者的态度应当平和谦逊,不能凭借老资格高谈阔论。③学者的研究应当关注学术影响,不能脱离客观历史。5.①立足客观历史。“丝绸”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②展现发展全貌。通过对“丝绸文化”的论述,形成我们的话语权,让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平等交流成为现实可能。③描绘当代意义。以“丝绸”文化触类旁通,交流互鉴,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思,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理解有误,原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选项内容范围缩小;同时在因果关系方面,与原文比较也不严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两希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理解有误。文章侧重论述“两希文化”和“文明古国”的文化根系的问题,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为“次生文明”的阐释做铺垫,后半部分例证古希腊文明属于次生文明。故选D。第4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钱钟书批驳黑格尔观点的内容在原文第二段,根据分析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得出答案。①根据“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可知,钱钟书认为黑格尔不懂汉语,对汉语的评价是黑格尔擅自妄下的结论,而作为学者的论断应以知晓理解为基础,不能擅自妄下结论。②根据“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可知,钱钟书认为黑格尔对于不懂的不够谦虚,只是凭借老资格进行高谈阔论,这与学者应有的平和谦逊的态度是不相符的。③根据“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可知,钱钟书认为黑格尔的观点脱离客观历史,没有考虑影响。而学者的研究应当关注学术影响,不能脱离客观历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做法在原文最后一段,概括分析可知应从历史史实、做法、意义三个维度作答。①根据原文“我们便从具体的文明史实入手”可知,宣传要立足客观历史。“丝绸”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开创了“丝绸之路”,可见,“丝绸”历史悠久,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②根据原文“从‘重写文明史’这一具体话语实践切入,从这一体认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可知,做法上应重点展现“丝绸”的发展全貌。通过对“丝绸文化”这一中国文明史的论述,形成我们的话语权,让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平等交流成为现实可能。③根据原文“触类旁通,文明史的话语建构必将逐渐蔓延至文学史、艺术史、哲学史等诸多领域”“以文明对话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知,要把“丝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描绘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思的当代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片土师陀这人不愁吃的,不愁穿的,没有事情要他做,每天就是看看鸡斗,听听昆虫震翅,立到临风招展的杉树下遐想。脑袋又是出色的聪明,想的是美妙无比,连二等脚色的诗人都害起羞来,非常嫉妒。然而,只因一切满好,反而觉得不好起来了。“多么无聊呀,瞧那些鸡,咯,咯,咯!呸,蠢东西!”不但无聊,心里且骚扰的厉害,是那长了疔疮似的厉害。毛病也的确不轻,竟至天下的医生束手。第6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至于他呢,是看见的全不顺眼,精神上已失却那幸福永离不开的平衡,满心里再也没有了安宁;脸是一天比一天的缺乏光彩,一天比一天的瘦。意思是说,这地方太糟,夹杂着石灰同瓦砾的瘠土似的,只合生长荆蓁乱草,决不适于培养美丽的灵魂。这么着现在很明白了:他需要的是一只心灵的暖床,一片空中弥溢着蜜味的安宁土。于是,他佩上小小行囊,提了行杖,装扮成一个老于行脚的人,叼着出号大的烟袋——以备在寂寞的荒原上燃起青烟独自上路去了。这人饥餐渴饮,一路跋涉而行,说不尽的辛苦。一日,天色薄暮,满天霞光四野荒烟,前面横着一条茫茫大水,沙滩上留宿着鹄和雁。浅渚,芦苇,水面雾着轻霭,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这人立近渡口,高声喊道:“船家来呀!”那船家缓缓抄着棹。唱的是,大江的水、岸上的柳……客人一面领略江上的风景,暗中还打量着那淳朴的艄公。“烟霞生活,鹭骛为伍,这里不知老之将至。”他感叹的想,遂大声问道:“刚才唱什么来,船家?”船家把棹雁翅般斜戳进泥里,攀住船道:“不关你事。上你的船罢,客官!”上了船,低头看着滟滟的江水,可就大大的吃了一惊。他已忘记跋涉多么远的路程,飞过多么久的时光,但成绩摆着在那里:人是那样瘦,又那样憔悴,满腮短髭,模样全是一个仆仆风尘的行脚人。而那美妙的心里,恰和天下的旅客一样,也正充满着“细致的”哀愁。这么一来,又想起那一心要去寻觅的地方。“请问船家,”他说了,“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那可不曾听人讲过。”客人上了岸,四顾暮色苍茫。大江的水,岸上的柳……船家棹舟而歌,已徐徐远去,渐为烟水所隐。这人循着小径,继续搜索前进。走了多日,终于深入大野,前后一望尽属胡草的莽原。渐渐的小径被野草湮没,再也看不见寂寞中荒凉的小屋,连天际牧人烧起的火烟也稀少了。他走着,草在脚下瑟簌的响。夜去昼来,太阳按时从草原的东端升起,又向西方落去。苍空下是天籁。大草原上烟袋一路放送出寂寞的青烟。这时,天的颜色好像也不似昔日的蓝;温饱与安宁已结为一体,是拉也拉不开的了。而那不安的灵魂所渴望着的也仅一餐而已。假如不是气尽力竭,他定会向大草原“天乎,天乎”不止。虽然如此,但人是决不会马马虎虎就死的。运气的眼,有时也会看见遭难的人。这是说,他终于获得了救星。那救星是一个须发苍苍的牧人;正匍匐地面,用泥污的两手捧住山羊的乳房吸饮奶汁。“请了呵,大爷。”他踉跄的走上前去,有语无音的说。“请了,客官。请了。”老人吃惊的望着他,从那落魄的模样终于明白了来意。“该是饿的不行了罢,客官?”这样说着,牧人已经抽身让客就饮。然而饿渴不让他出声,也不容他多想。当他吸足一肚子山羊奶的时候,抬头一看,只见牧人正在那里两手挖掘草根。“怎么能够吃呢,这样的东西?”他诧异的问了。第6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牧人并不留意他这面,自顾一面挖一面将草根送进嘴里去嚼。“没有不能够吃的。味道很好。”他道。瞧着牧人嚼的津津有味,那人担忧的说:“据说没有什么养分,吃了于生理上未必有大补益。”“天下没有养分的生物多的很。”牧人向客人投了一瞥,随手捏一条白根送到嘴边道:“它还好,虽只是草根,却能生出解人饥渴的奶汁。嘘,嘘,去吃你的草!哺,哺!”这人从地上爬起来,弹去衣上的泥土,眺望着大草原。太阳刚升起不久,天空翠蓝,高处盘旋着鹰雕。草原直与天陲相接,绿沉沉是无限的辽阔。草叶上缀满着露珠,闪烁发光。山羊群集,驯顺的在那里啮嚼。到处是鹌鹑兑兑的呼唤,百灵鸟啾啾的鸣声。总之,景色恬静,伟大,美丽,凡逃进去的人就无不迷醉,休存逃脱的妄想。然而,只因美丽醉人,反而觉得平常起来了。“请问大爷,”他满眼期待的说,“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到处是安宁土,到处不安宁。”牧人答。于是客人搜寻出塞的满满快要胀破脑门的漂亮词句,解释那国土如何清和明媚。“是的,”他收梢说,“空气中流着‘蜜味的香同鲜乳的暖’的,就是这样的地方。”牧人则神驰于草原,方回想一段久已湮没记忆中的往事。“似乎有这样的一处地方,”他含糊道。“但只是说,却不曾有人到过。也许在山岭那边。有一年,唉!……”牧人挣扎起身,抛下正要讲的故事同客人,蹒跚的向羊群那里走去。“请罢,客官!”他忽然回过头来,挥着手向客人喊道,“各人都有一个理想……但愿有一天你能回来,回到草原里来!”客人默然提起行杖。烟袋留下一缕青烟……一九三六,十一月八日夜初稿【注】1936年10月,国土沦陷的威胁和革命团体的风流云散中断了左翼文学革命阵营的脚步,师陀等作家不得已南下上海,本文写作于上海。,不正确的一项是()“他”在流浪之前不愁吃穿,不用工作,且又出色聪明,却因不满足“满好”的状态而开始追寻的旅程,使本文充满了哲理意味。“他”与艄公的两问两答,简单而意蕴丰厚,既可看出他对追寻到灵魂安宁土的期待,又可看出艄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世事的冷淡。,说明或许年轻时他也曾向往过那个清和明媚的地方,他并没有与客人分享这段历程,反映出他理想未实现的怅惘。,和“他”有交流,却依然无法扮演救赎者的角色,不能为“他”提供答案以终结“他”的流浪之旅。第7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不正确的一项是(),使文章结构紧凑,强化了这种漫无目的的追寻最终无果的主题。,作者将主人公行经的几个地方进行着意描摹,展现出诗意化的自然风情。,人物虚化,却充满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点。,曲折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下不断求索、执着向前的心路历程。,试分析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边城》同是诗化小说,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试从小说的背景、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二者在表达“追求”主题方面的差异。【答案】.①用“薄暮”“荒烟”“茫茫大水”“轻霭”等词营造出朦胧迷离苍茫的意境,衬托出人物面对未来的迷茫心境。②“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暗示、象征着人物对未来仍有希冀。9.①小说的背景不同。《一片土》的背景、时代都不确切,连人物“他”没有确切的名字,使得追求的主体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意蕴;《边城》呈现了具体的地域风貌和地方色彩,使追求真实具体。②小说的结构不同。《一片土》以无穷的行走来追寻理想,是线性的叙述结构;《边城》通过直接构建一个相对封闭、固定的理想社会来表现作者的追求,是圆形的叙述结构。③小说的情蕴不同。《一片土》从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苦苦求索的家国情怀的角度切入展示追求的内涵,《边城》从人性美、人情美的角度切入,表达了对爱与美的赞颂。④主人公类型不同。《一片土》中是自传式的思考,是人物自我投射性的表达;《边城》是借用女主人公翠翠和天保等人物体现作者的文化理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对现实的不满”错误,文中无据。文中只是说艄公认为自己唱的歌不关“他”的事,不曾听人说过安宁土,由此看不出艄公“对现实的不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A.“漫无目的的追寻”错误。由“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可知,“他”一直寻找的是灵魂的安宁土,并非漫无目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第9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小说而言,景物描写的作用应当首先分析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景物本身、情节、人物、主旨、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人物方面:“天色薄暮”“四野荒烟”“茫茫大水”“水面雾着轻霭”等用“薄暮”“荒野”“大水”“轻霭”等意象营造了傍晚时分苍茫朦胧、迷离飘忽的意境,结合上文“满心里再也没有了安宁”“他需要的是一只心灵的暖床,一片空中弥溢着蜜味的安宁土”可知,环境描写衬托出“他”对未来的迷茫。虽然内心对自己寻找的安宁土茫然无知,但是迷茫之中,“他”还看到了“满天霞光”“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霞光”“霞彩”暗示了“他”决意寻找心灵的安宁土,并且未来是很有希望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小说主旨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学生从“背景、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小说的主旨,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但还要注意分析的对象是“诗化小说”。背景:根据本文内容可知,本文并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也未交代“他”的身份、职业、姓名等,这样不确定的背景、主人公就使得小说的追求主题具有了普遍性,“他”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而《边城》描写的湘西这一特定区域的人和故事,使得小说的追求主题更为具体。结构:本文诗化的表现是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直在叙述“他”不停地行走,不停地寻找自己心灵的安宁土,寻找自己的理想,属于线性结构;《边城》则通过讲述偏僻小城翠翠、傩送、天保的故事来构建自己的理想社会,表现作者的“追求”,属于圆形结构。情感:根据注释可知,当时国土沦陷、革命团体也已经解散,作者就像文中的“他”一样,对未来既有迷茫,又在坚定追求自己的理想;《边城》则重在通过翠翠、傩送淳朴善良、天真可爱等人性美,以及边城中军民同乐、人们互相帮助的人情美等,表达作者对爱、美的歌颂和赞扬。主人公:本文中的“他”是作者的外在表现,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属于自传式类型;而《边城》却是通过述偏僻小城翠翠、傩送、天保的故事来体现作者的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第10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材料二: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节选自《说苑·建本》)【注】河间献王,刘德,是西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为国A之急者B必先禁末C作文巧D末作文巧禁E则民无所游F食G民无所游H食则必农。,不正确的一项是(),指以……为贵,与《老子》的“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词义相同。,指卖出粮食,跟“秋籴以五”中的“籴”意思相对,“籴”指买进粮食。,指国和家,“国”通常指的是诸侯的封地,“家”指的是大夫的封地。,指根本,与《伶官传序》中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词义相同。,不正确的一项是(),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反面论证“富民”的重要性。、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的道理,所以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天”为贵,齐桓公便仰头看天,说明他心中的天是“自然之天”,不理解管仲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的观点。D.《尚书》把“富裕”放在“五福”中的首位,在子贡问为政之道时孔子的回答是“使百姓富裕”。由此可见,致富是一个国家治国的根本。第10页/共23页学科网(北京)。(1)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请简要概括。【答案】.(1)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2)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这个国家)最终不灭亡,从来没有这样的事。,要重视农业生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国之急者”中的“国”是定语,“急者”是名词作宾语,句意完整,所以在B处断开;“禁”是动词作谓语,“末作文巧”作宾语,句意完整,所以在D处断开;“末作文巧禁”和“则民无所游食”是假设关系,句意完整,所以在G处断开;“民无所游食则必农”与上句句式相同,所以H处不能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贵”,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不以难以得到的财货为贵。。“粜”,卖出粮食;“籴”,买进粮食。句意: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国家”,指国和家,“国”通常指的是诸侯的封地,“家”指的是大夫的封地。句意:谷物,是用来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足,使礼仪得以实行,使人心安定的。。根本;/考究。句意:使百姓富裕,富裕之后再进行教导,这就是治国的根本。/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所以词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