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题库.doc

格式:doc   大小:4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题库.doc

上传人:小吴 2024/5/12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题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题库 】是由【小吴】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题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1-?中国古代之国通论?复****资料〔答案仅供参考〕一、〔ACD〕(我不知道这个)〔ABCD〕〔AC〕,在礼仪风俗、,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此为冯太后改革时的政策,我们是分开的,不知道你们是咋讲的,北魏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均田制〕,,〔ABD〕〔ABD〕,,,打击豪强,加大财政的支出〔错误〕,〔ABD〕(不是很确定),,、〔ABC〕(雍正年间设立)-1--2-〔AD〕,,,,〔ABC〕,“戒奢从简〞,,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ACD〕(你自己斟酌哈,我对兵家木有研究)“上下一心〞,保持全体军队成员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要做到“与众同好〞,“与众同恶〞***的手段,激发、振奋部队的军心士气,使之同仇敌忾乐于公战,勇于牺牲,,诱之以利,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气氛,,对上负责,对下安抚,一起按治理的根本原那么办,只求发挥治理的应有作用,提高治理上的最大效益二、判断题1、西汉初期,黄老政治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不是治国之术。〔错〕2、唐朝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对〕3、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确实立。〔对〕4、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5、兵家提倡“令文齐武〞,礼法别离。〔〕6、隋唐时期的儒家已是以儒家的仁义道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那么、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对〕7、黄老之学,以荀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为理论根底,摒弃其小国寡民的政治见解,吸取儒家的大一统主张,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8、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解除海禁,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清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错〕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落后民族获得跨越式开展的范例。〔对〕10、王安石在变法中不注重调整利益的分配,而注重中间环节的管理。〔错〕11、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内儒外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对〕12、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对〕-1--3-13、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14、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墨家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稳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对〕1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由汉代才开始建立的。〔错〕16、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主要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对〕17、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切实有效的管辖也可以视为对中央集权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开展,同时也稳固了国家的统一。〔对〕18、明朝建立以后,吸收唐、五代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改革的要害是别离地方长官手中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对〕19、元朝废丞相、特务政治、八股取士的措施突出表达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错〕20、隋唐时期的进展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央官署;其二是选官制度。〔对〕三、填空题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兵家渊源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4、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5、“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6、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崇祯是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7、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开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8、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根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那么。9、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标准。10、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11、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12、所谓“贞观之治〞,不仅应包括和社会的稳定,还应当包括经济的恢复和开展。13、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两方面。14、国家统一、〔经济开展〕、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兴旺创造了必要的前提。15、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泼,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开展奠定了根底。16、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开展,范缜的〔?神灭论?〕、北方的〔〕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表达了这一阶段的特征。17、一定时期的〔文化〕既是经济根底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18、“以礼治国〞的思想萌芽〔商〕,至〔西周〕,周公旦出于其加强统治需要,在前代礼制的根底上作周礼,从而奠定了以礼治国的完整而系统的领导思想。19、春秋末年〔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该书包含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1--4-20、孔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提出了许多教学原那么和方法。21、战国墨瞿,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主张节约反对浪费、选举贤能。22、孟轲,儒家的代表人,与孔子被后世称为“〔孔孟〕〞,著?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宣扬“〔性善论〕〞的思想。23、庄周,道家思想的代表,与老子被后世合称为“〔老庄〕〞,著?庄子?,鄙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痛恨〔〕,认为“有用〞不如“无用〞好。24、韩非子,法家重要的代表,著?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开展的,主张“〔性恶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5、荀况,儒家的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著?荀子?,认为〔天道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效劳。26、西汉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四、释义题〔将以下著名的古代治国思想名言翻译成现代白话文〕1、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白居易?辩兴亡之由策?2、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假设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资治通鉴·汉纪三十?3、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那么忧之,那么无及已!——?战国策·楚策一?4、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5、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左传?6、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管子形势?7、上好礼,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义,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8、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跖、硚之民以乱也。民之治乱在于人,国之安危在于政。——?慎子逸文?9、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吕氏春秋高义?10、考仁圣之风****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衔橛之间哉!——?资治通鉴·汉纪十六?五、简答题1、简述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根底。2、简述贞观之治时期的治国思想。3、儒家治国思想的开展。4、简述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并对法家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六、分析题〔共14分〕,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方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方案,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1--6-——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二十二史札记?阅读材料后请答复:〔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答复,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论语?中的几段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材料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答复:〔1〕?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述?其根本治国思想是什么?〔2〕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3〕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4〕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有何异同?七、论述题1、请结合史实论述孙子兵法对当代治国的的影响及启示。2、请结合史实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上国家治理的分裂与统一,并根据你所悟给现今治国实践提出建议。参考答案: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①“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开展,治国也不能例外。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动乱竞争局面。②“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的思想境界。认为必须重新选择正确的治国之道。它的核心内容,乃是以“无为〞的方式,使历史发生逆转。道家逻辑地推导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纲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那么可以托天下〞。强调“致人无为〞是使天下得以大治的重要保证,“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一旦返朴归真到达这样的程度,“无为之治〞也就算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便可以回归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治国上的终极宗旨,也是其一切管理设想与措施制定的逻辑起点。换言之,道家治国思想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认知根底之上,而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其理想追求。2、答案要点: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1--6-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开展生产。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稳固。3、①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春秋时的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②战国时期的孟子开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他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③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挥。他宣传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宣扬“大一统〞思想。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①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这种现点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③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和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酷法为根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的法家思想为秦王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根据,但是单纯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促使秦朝灭亡。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已经吸取了法家的主张。六、分析题1、答案要点:①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②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开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③材料三完全否认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2、参考答案:〔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根本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刑杀。〔2〕战国秦朝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主要统治思想。主要原因是主张中央集权和改革的法家思想更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稳固国家统一的要求。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的地位,以后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稳固地主阶级政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二是儒家思想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更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3〕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新儒学——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4〕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补充,继承我国传统道德,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都要求讲求社会公德,增强人们的向善意识,但从本质上看,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局部,是与时代潮流接轨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七、论述题〔15*1=15分〕-1--7-1、答案要点:①军事教学与实战。它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根本的军事思想,被奉为兵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②?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方面与博弈有关的领域有指导意义。能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即可。2、参考答案: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开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阶段,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各级政权的根本管理方式。至前221年,秦赢得了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并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此进入统一和中央集权为主的阶段。第二,从汉的大一统到隋唐的大一统。秦和两汉是大一统的王朝。东汉以后,中国进入到一个400年左右的大分裂时期,到了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的后期,由于民族融合和北方农业的恢复开展,实现了隋唐时期的统一。第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分裂的特点是不同民族政权的并立,即民族性的分裂。先后存在的主要政权有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北宋根本上控制了汉族人集中居住的地区。到13世纪后期,由于民族融合和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终于结束了延续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北宋初年通过分散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的政治改革,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王朝内局部裂割据问题,对以后历史开展的影响很大。元明清三代没有再出现分裂时期,统一的局面非常稳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牢不可破的统一的政治格局根本形成了。统治者总是鼓吹儒家“仁政、德治〞,要求广阔人民群众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顺从他们的统治,人民稍有对抗,那么严酷***。统治者打着“仁政、德治〞的旗号,实际上实行的是严刑峻法鱼肉人民。我们今天倡导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历史上的“法治、德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是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