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硫酸的性质》名师教案.pdf

格式:pdf   大小:35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硫酸的性质》名师教案.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13 文件大小:3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硫酸的性质》名师教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硫酸的性质》名师教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硫酸的性质》名师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硫酸的性质》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了解浓硫酸的用途,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密切联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同时也让学生逐渐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知识生长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引导学生从类别属性、元素化合价、反应原理等角度来认识浓硫酸具有的化学性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针对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教学难点,以实验为突破口,强化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把性质与用途紧密联系,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设计思路1、通过创设浓硫酸浸种、贮运浓硫酸的铁罐车出口处易腐蚀等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更加实用而且深刻的方式来学****相关知识,从而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学****和体会推测物质性质及反应的依据,例如从类别角度—用通性类比迁移演绎推理酸性;从价态角度—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解释强氧化性等等。3、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采用下面的策略引导学生学****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方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能力。1/4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浓硫酸浸种【板书】硫酸的性质【复****巩固】稀硫酸能与那些类别的物质反应?稀硫酸发生的这些反应中都与溶液中的那种微粒有关?【板书】酸性←稀硫酸性质【设问】稀硫酸与浓硫酸中HSO的主要存在形式?24【板书】组成差异【提出任务】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是否有区别?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说明?【设计方案】浓稀硫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某些盐反应。【过渡】我们来尝试一种方案:与金属反应。选择哪种金属呢?【问题链】?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浓硫酸表现出了哪些化学性质??,浓硫酸、稀硫酸表现出的性质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学生书写】2/4【板书】Cu+HSO(浓)CuO+SO↑+HO2422CuO+HSO=CuSO+2HO2442【比较】硫酸的存在与金属反应的硫酸表现形式主要生成物的性质稀硫酸浓硫酸【过渡】既然浓硫酸与大多数金属能反应,为什么可以用铝或铁罐车来运输浓硫酸?【设问】为什么铁罐车的浓硫酸出口处易腐蚀?【学生实验】温度计测量浓硫酸吸收空气中水分后放热情况【板书】吸水性【过渡】初中时学过浓硫酸使蔗糖炭化,老师也演示一个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实验演示】“黑面包”实验【问题链】??。【设问】如何检验生成了SO?23/4【学生实验】火柴梗与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学生书写】【问题链】?5.“黑面包”实验中浓硫酸体现了哪些性质?【板书】脱水性【过渡】利用硫酸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硫酸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化工基本原料之一,故素有“化学工业之母”之称。【提问】为什么浓硫酸能浸种呢?【板书】用途【总结】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四、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取舍,选择了有意义的探究,例如“黑面包”实验,它包含众多的知识,点综合体现了浓硫酸的性质,所以,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预测产物再动手实验探究,充分挖掘了“黑面包”实验潜在的价值,从教学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实验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本节课的几个实验都花了蛮多心思,装置尽量简单,操作方便,从实验结果看,现象明显,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效果。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间的动态平衡,为了促进生成的有效性,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了一定的空间。但师生间的互动也有意外,例如对于“黑面包”膨胀现象的解读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灵活应对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另外在师生互动中担心学生回答问题时讲的不清楚或者说不透,所以有时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有包办代替的嫌疑,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