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人体解剖生理学.pdf

格式:pdf   大小:4,577KB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体解剖生理学.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13 文件大小:4.4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体解剖生理学.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人体解剖生理学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体解剖生理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以人体解剖学为根底,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结构是生理功能实现的物质根底,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在学****机体组成结构的根底上,理解机体及各个组成局部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二、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生殖和生长发育〔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四〕机体维持稳态的反响调节第一章人体根本结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根本组织组织为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间质是指存在于细胞之间不具有细胞形态的物质。根据组织起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特征1、分布于外表2、细胞多、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3、多排成层、成囊、成管、成泡。4、无血管。5、具有极性,即游离面和基底面。6、再生能力强。上皮组织有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种〔一〕被覆上皮覆盖身体外表或作为管道和囊腔的内壁,起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生殖等功能。根据细胞层次可分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1、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是由一层不规那么的扁平细胞呈锯齿状紧密排列而成。特点:细胞呈梭形〔侧面观〕或锯齿形〔外表观〕,核椭圆,胞质少,细胞器不兴旺。分布:①衬于心脏、心血管、淋巴管内外表,称内皮;②衬于心包膜、胸膜、腹膜,称间皮;③还分布于肺泡壁、肾小囊壁。功能:构成光滑的外表,减少器官间磨擦,利于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二、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特性:1、细胞少,间质多,纤维:有形态。间质基质:无形态,均质状物。2、分布广泛,不规那么。3、血管丰富。4、再生能力较强:因为在系统发生上,它属于分化较低的组织。5、构造复杂功能:支持、保护、连结、营养、防御等。〔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又称蜂窝组织,是存在于器官、组织和细胞间结构疏松的组织。组成:①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②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③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蛋白、组织液〕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第三节器官、系统、人体形态一、器官、系统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功能。二、人体形态:..人体解剖方位:标准解剖学姿势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水平面、〔横切面〕、矢状面〔纵切面〕、冠状面〔额状面〕第二章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骨和骨连接构***体的支架,称骨骼。运动系统具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运动等功能。第一节骨骼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全身206块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一〕颅骨颅骨的组成:颅骨由23块骨组成〔不包含6块听小骨〕。脑颅:8块①额骨1块;②顶骨2块;③蝶骨1块:蝶骨体内有空腔,称蝶窦;④枕骨1块;⑤筛骨1块,有许多空腔称筛窦;⑥颞骨2块,内有位听器;〔二〕肌的构造肌由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位于中部,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可收缩,肌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无收缩功能。三、骨骼肌的特征〔一〕展长性和弹性〔二〕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强直收缩:指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重叠形式。不完全强直收缩(pletetetanus)pletetetanus)第三章神经系统:..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二、神经系统的进化第二节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2、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不衰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二〕突触的分类图45运动终板光镜像(***化金染色)图47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四〕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互抑制2、扩散3、反响第四节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于L1水平。儿童的平L2水平。新生儿平L3水平。全长45cm,占椎管的2/3。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颈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延续为终丝。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正中线有前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沟。两侧各有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附着,前方的叫前根〔运动根〕,前方的叫后根〔感觉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节细胞是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伸向脊髓形成后根。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出椎管。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颈段C1-8,胸段T1-12,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C01。〔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2、灰质:呈“H〞形或蝶形。①后角〔后柱〕:主要是聚集着中间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②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③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所在处,其轴突参加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3、白质:位于灰质周围,分为三个索:后索、前索和外侧索,内有上行或下行的传导束,能将脊髓各段的传入冲动向上传导至脑,或将脑部发出的传出冲动向下传导至脊髓各段。每束均有特定的起始、行程和终止部位以及相应的功能,一般按其起止部位命名。〔三〕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都是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集合而成。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或骶髓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因此,前根的神经纤维是运动性的;后根由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是感觉性的。由此可见,31对的脊神经全是混合神经。二、脑和脑神经〔一〕脑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四局部组成。1、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三局部。〔1〕外形:腹侧观背侧观延髓腹面:椎体、橄榄体、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反面:薄束、楔束、第四脑室底下半部脑桥腹面:基底部、脑桥臂、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反面:第四脑室底上半部中脑腹面: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反面:四叠体〔上丘、下丘〕、滑车神经〔2〕脑干的内部结构:..白质:上行、下行的传导束脑干网状结构:P892、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位于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和脑桥的反面。呈扁圆形,中间缩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上面有深沟称原裂。小脑外表为灰质,称为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称为髓质。〔2〕小脑分叶①绒球小结叶:绒球和小结,称古小脑。与调节身体平衡有关。3、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内有第三脑室,下通中脑水管,上通侧脑室。〔1〕背侧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被“Y〞字形的内髓板分为三局部:前核群、内核群和外核群。①前核群:内脏活动的中继核。②内侧核群:是感觉的整合中枢。③外侧核群:是躯干四肢及头面部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的核团。背侧丘脑的髓板内等处另有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2〕后丘脑①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中继站。②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中继站。〔3〕上丘脑:有松果体,青春期前为抑制性腺成熟的内分泌腺,与机体的生物钟有关。〔4〕底丘脑:为锥体外系的中继站。〔5〕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等结构。自前向后分三局部: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①视上区:有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下丘脑垂体束至神经垂体的神经部,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②结节区:有许多核团,统称漏斗结节核,发出纤维至正中隆起,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抑制激素。4、大脑:..大脑被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两半球之间有相互联系的连合纤维形成胼胝体。半球外表的灰质称皮质,内部的白质称髓质,髓质内的灰质团块称基底神经核,内部的腔隙称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1〕大脑半球的外形与分叶大脑半球可分为三个面,即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大脑半球有凸起的回,凹陷的沟,靠三条沟分为五个叶。三条沟:大脑外侧沟,中央沟,顶枕裂。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2〕各面各叶的主要沟和回①半球上外侧面额叶: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中、下回。顶叶:可见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颞叶:可见颞上沟,颞上回,颞横回。②半球的内侧面:可见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的延续〕。扣带沟,扣带回。距状沟,楔叶,舌回。③半球底面:可见嗅球、嗅束。海马旁回,钩。边缘叶。〔3〕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①侧脑室:借室间孔通第三脑室。尾状核新纹状体纹状体壳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纹状体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维持躯体姿势。新纹状体损伤:肌张力下降,运动过速,舞蹈症。旧纹状体损伤:肌张力升高,运动缓慢,震颤麻痹。③大脑髓质联络纤维:是一侧半球内部联系各叶、各回的纤维。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升下行的纤维〔出入半球的纤维〕,主要有内囊P91。:..6层〔由外到内〕分子层:水平细胞,水平纤维,星形细胞。外颗粒层:星形细胞,小锥体细胞。外锥体层:中、小型锥体细胞〔联络、连合〕。内颗粒层:星形细胞。〔接收上行传导冲动,换元后再与其它皮质各层联系〕内锥体层:大、中型锥体细胞,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下行传导〕。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下行传导〕。〔二〕脑神经共12对,其中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是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12对脑神经的分布区及其主要功能见表3-3和图3-47.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Ⅹ迷走Ⅺ副,Ⅻ舌下要记全。三、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和脑屏障〔一〕脑脊膜1、硬膜:硬脑膜:内、外两层,有些地方两层间形成硬脑膜静脉窦。硬脊膜:一层。2、蛛网膜:薄而透明,与硬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下腔,与软膜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薄脑脊液。蛛网膜向硬膜静脉窦内突入,形成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的途径。3、软膜:薄而富含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的外表,并伸入沟裂。脉络丛P96〔二〕脑脊液及其循环1、产生:脉络丛产生,脉络丛由软膜和室管膜突入脑室形成。2、循环: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膜静脉窦。3、功能: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颅内压的作用。〔三〕脑屏障:1、概念:血液与脑组织及脑脊液之间存在着限制某些物质通过的结构障碍称脑屏障。2、类型: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3、意义:保护脑,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环境的恒定。〔1〕躯干、四肢的痛、温、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路躯干周围突⊙中枢突四肢<⊙的皮肤经脊N脊N节经后根入脊髓后角固有核×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中<⊙上部粗略触觉纤丘脑腹后经内囊中央旁小叶维组成脊髓外侧核后部丘脑前束〔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周围突⊙中枢突<⊙皮肤粘膜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入脑桥三叉N感觉核〔脑桥核、脊束核〕×或不×三叉丘系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部上升丘脑腹后经内囊内侧核2、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路〔1〕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肌腱<⊙关节薄束核楔束核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上部丘脑腹后中央旁小叶后部外侧核〔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反射性通路〕关节⊙胸核肌肉<⊙肌腱脊N节中间内侧核<小脑旧皮质〔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2、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管理特点:P103①对侧管理②投影倒置③运动灵活、感觉敏感部位相应面积大。〔2〕肌肉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3〕视觉区:17区。〔4〕听觉区:颞横回,41区+42区。〔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四〕内脏感觉运动单位(motorunit):..(stretchreflex):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类型:①腱反射(tendonreflex):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膝跳反射〔股四头肌〕,跟腱反射〔腓肠肌〕。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②肌紧张(muscletonus):P107多突触反射〔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Motorcontrolbythecerebralcortex)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第一运动区〕、6区〔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其他运动皮层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P1082、锥体系(Pyramidalsystem)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1〕皮质脊髓束锥体束中央旁小叶前部前角运动细胞<⊙<躯干四肢<⊙<骨骼肌前角运动细胞〔2〕皮质脑干束锥体束皮质延髓束:..交叉或不交叉脑N运动核眼外肌咀嚼肌<⊙<表情肌舌肌咽喉肌3、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活动、调整姿势平衡****惯动作等的下行径路。在人类,锥体外系附属于锥体系的工作,锥体系管理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对肢体骨骼肌给予适宜的肌张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能执行其精细的随意活动。锥体外系的通路有多条,概括如下:〔1〕皮质—纹状体通路额叶顶叶皮质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红核脊髓束网红核⊙<<⊙<前角运动细胞〔2〕皮质→脑桥→小脑通路额叶脑桥核小脑皮质红核枕叶<⊙<⊙<⊙<⊙颞叶中脚齿状核上脚红核脊髓束<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四、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暂时联系的接通3、条件反射的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4、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第一信号:能建立条件反射的各种刺激,如具体铃声,灯光;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响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人与动物均有。:..信号发生反响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仅人类才有,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自发脑电诱发脑电2、正常脑电图的根本波形3、脑电波形成的原理一般认为,脑电波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也就是由细胞和树突的电位变化形成的,是由大量皮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脑电波的节律不同于皮质细胞本身的内在节律性活动,而是同丘脑的活动有关。同步化:脑电图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抑制过程。去同步化:脑电图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兴奋过程。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4、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evokedpotential感觉器官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引出的电位变化。〔三〕觉醒和睡眠(wakefullnessandsleep)睡眠时间:新生儿18-20h儿童12-14h***7-9h老年5-7h睡眠表现:脑电慢波,感觉、运动、肌紧张、血压↓,心率慢,瞳孔缩小,体温↓,呼吸慢,唾液↓,但胃液分泌可↑,发汗↑。1、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密切相关:破坏中脑网状结构头端,保存特异感觉途径→动物昏睡,脑电不能形成快波。刺激之,相反。脑电觉醒:动物脑电由睡眠时的同步化慢波转变为觉醒时的去同步化快波,与脑桥蓝斑核前部发出的上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关。行为觉醒:由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能系统控制。2、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SWS):..(paradoxicalsleep,PS)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REM〕睡眠时相的转换反复转化约4-5次,愈向后REM时间愈长。生理意义SWS:生长素分泌比觉醒明显升高,促进生长与体力恢复REM:缺乏时出现易冲动等心理活动扰乱〔如动物一出现REM即唤醒,持续数天,其自然睡眠REM时间延长〕,该时相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成熟,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与精力恢复。睡眠发生机制〔四〕学****和记忆1、学****和记忆的定义简单地说,神经系统的学****记忆以及回忆机能,就是接收、储存和再现信息的神经生理活动,这是神经网络的普遍的机能特性。2、学****的类型非结合型学****非联合型学****nonassociativelearning〕是一种简单的学****类型,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响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包括****惯化(habituation)和敏感化(sensitization)。结合型学****associativelearning)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结合学****的种类根本上可分为条件化学****conditioning)和尝试与错误学****trialanderror)2、记忆的类型及特征〔1〕感觉性记忆:指感觉经验发生后,感觉信号在脑内的感觉区保存一个短暂时间的这类记忆。〔2〕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指能储存几秒到一分钟或稍长一些时间的记忆。〔3〕长期记忆〔固定记忆和持久记忆〕:指能储存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月或:..3、学****和记忆的原理目前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1〕感觉性记忆的机制根据神经元活动具有一定的后作用的生理规律,即在刺激作用过去以后,神经元的活动仍存留一定时间,因此认为感觉记忆可能是借此机制而实现。〔3〕长期记忆的机制一般认为,长期记忆可能与脑发生了某些化学物质的改变乃至形态结构上的改变有关。感觉器官第一节概述一、感受器的类型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是能量转换器。〔泛指感觉神经元树突的末端及其特化结构〕。感觉器官是感受器和附属结构的总称,简称感官。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三〕感受器的适应〔四〕感觉的精确度第二节视觉器官〔眼:眼球及其附属结构〕一、眼球〔眼球壁和内容物〕〔一〕眼球壁〔三层〕1、纤维膜〔外膜〕角膜〔cornea〕: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和淋巴管,神经末梢丰富。巩膜〔sclera〕:后5/6,坚韧、白色,交界处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2、血管膜〔中膜〕:丰富的血管和色素。①虹膜〔iris〕:圆盘状,有瞳孔,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扩张肌〔交感神经支配〕。虹膜的颜色因所含色素的差异而不同。:..②睫状体〔ciliarybody〕:虹膜的后部,内有平滑肌,即睫状肌〔副交感神经支配〕,有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改变晶状体的曲度。③脉络膜〔choroid〕:占后2/3,血管和色素,有营养和遮光作用。3、视网膜〔retina〕:即内膜视网膜盲部:贴虹膜和睫状体内面。视网膜视部:贴脉络膜的内面,可见盲点〔blindspot〕和黄斑〔maculalutea〕。视网膜视部的结构:由外至内①色素上皮层:由单层细胞组成,内含色素颗粒,细胞的突起能伸入到视觉细胞的周围。②视觉细胞层: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紧贴在色素细胞层的内面。有感光物质,光刺激时,引起化学变化和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有外节,内节,胞体和终足〔内突起〕四局部组成。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③双极细胞层: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中间神经元,其树突与视细胞联系,轴突与节细胞相联系。④节细胞层:轴突向后延伸至视神经乳头处聚集,穿出巩膜,形成视神经。此外,视网膜中还有两种横向联系的中间神经元,如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二〕眼的折光系统(refractivelightintheeyes)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1、晶状体:位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无血管,无神经,富有弹性,周围有晶状体悬韧带,连于睫状突上。老视白内障2、房水:由睫状体分泌产生→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青光眼3、玻璃体:位于晶状体的前方,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折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二、眼的成像与折光调节〔一〕眼的成像外界光线经由折光系统直至最后在视网膜上成像。光线通过此折光系统发生:..理根本相同。因此,有人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出一种假想的人工模型,将眼的折光系统简化,称为简约眼。简约眼(reducedeye)Listing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根本参数如下:眼球前后径=20mm;折光指数=;节点在角膜前外表前方5mm;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15mm。平行光线正好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节点(nodalpoint)(二)眼折光力调节(modationofeye)6米以外:近似于平行光,无需调节6米以内:调节后,光线经折射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远点(farpoint)通常把眼处于静息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之点近点(nearpoint)(modationofpupils)当视近物时,瞳孔缩小,这一反射称为瞳孔调节反射或瞳孔近反射。意义: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三)眼的折光异常(abnormalitiesofrefractivefunctionintheeyes)近视(myopia)眼球前后径过长,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而产生视物模糊。远视(hypermetropia)眼球前后径过短,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引起视觉模糊。散光(astigmatism)由于角膜不呈正球面,使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在视网膜上,引起物像变形和视物不清三、眼的感光功能〔一〕视锥细胞(conecell)和视杆细胞(rodcell)外段、内段、胞体和突触末梢(终足)〔二〕感光物质视紫红质(rhodopsin)〔视蛋白opsin+视黄醛retinal〕:..一般分三种感光色素〔红、绿、蓝〕视蛋白(与视杆细胞不同)+视黄醛。三原色学说(tri-colortheoryortrichromatictheory)假定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不同的感光色素,分别对红、绿、蓝的光线特别敏感。当它们同等受到刺激时,即形成白色;其中一种单独受到刺激时,导致相应的色觉;三种细胞受到不同比例光的刺激时,那么引起不同的色觉。色盲(colorblindness)〔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光感受器细胞的静息电位:-30—-40mV机制:静息时,对Na+有较大通透性〔外段〕〔暗电流〕光照时,脊椎动物视细胞产生持久的缓慢的超极化电位-80mV机制:视细胞膜对Na+通透性下降视杆细胞没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故光刺激在外段膜上引起的感受器电位只能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到细胞的终足局部,影响终足处的递质释放。光电换能过程如下:在暗处,外段膜的cGMP门控Na+通道保持开放构型;在光照条件下,光量子为膜盘膜上的视色素吸收,遂激活与其偶联的G蛋白,后者进一步激活磷酸二酯酶〔PDE〕,PDE使cGMP裂解为非活性产物GMP,结果降低了cGMP的水平,导致钠通道关闭,光感受器超极化。视网膜对图象信息的初步处理光刺激视感受器细胞产生超极化电位双极细胞去极化或超极化神经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频率增加或减少中枢四、(visualacuity)(P140)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visualfield)(P141):白色>黄蓝色>红色>绿色颞侧和下侧视野>(darkandlightadaptation):..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明适应:指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强光耀眼,不能视物,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力。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至上丘和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完成视反射。视觉传导路第三节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人耳有双重感觉功能,即既是听觉器官又是位置和平衡感觉器官一、耳的结构耳分3个局部:外耳、中耳、内耳〔一〕外耳1、耳廓:以弹性软骨作支架,外包绕皮肤。2、外耳道:由外耳门——鼓膜的管道。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质,外表覆有皮肤,内含毛囊,皮脂腺,盯聍腺。〔二〕中耳1、鼓膜:呈浅漏斗状,尖部叫鼓膜脐,凹向外耳道,凸向鼓室。三层结构:外层复层扁平上皮,中层致密结缔组织,内层为单层立方上皮。2、鼓室: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成听骨链。鼓室的几个开口:外耳道、卵圆窗、蜗窗、咽鼓管。3、咽鼓管:鼓室→咽鼓管→咽。4、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三〕内耳〔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1、骨迷路:由前向后可分为:耳蜗、前庭、半规管,互相连通。〔1〕骨半规管:前、外、后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管具有两个脚,即一单脚和一壶腹脚,膨大的为骨壶腹,前、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总脚。〔2〕前庭:为不规那么的腔:前方有五个口通半规管,前下方有一个孔通耳蜗,外侧壁叫中耳迷路壁,是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3〕耳蜗:位于内前方:长3cm的螺旋管,,分为蜗顶和:..阶,下部为鼓阶。在蜗顶,螺旋板离开蜗轴形成镰状螺旋板钩。此处与蜗轴间形成蜗孔,以蜗孔勾通前庭阶与鼓阶。2、膜迷路〔1〕膜性半规管:3个膜半规管有5个口通向椭圆囊。3个膜壶腹有向腔内突出的粘膜隆起称壶腹嵴,相互垂直。壶腹嵴的结构:①终帽〔胶质〕②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③结缔组织:有神经纤维,是前庭神经节双极神经细胞的树突,其末梢与毛细胞突触。壶腹嵴的功能:感觉旋转变速运动。〔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借椭圆囊球囊管与球囊相通,球囊借连合管与蜗管相通,膜迷路相互勾通。两囊内有突向腔的位觉斑。位觉斑的结构:①耳石膜:胶质膜上有耳石。②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③结缔组织:有神经纤维,是前庭神经节双极神经细胞的树突,末梢与毛细胞突触。位觉斑的功能:感觉头在空中的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3、蜗管:耳蜗内的膜性管道,横断面呈三角形,有3个壁。①外壁:螺旋韧带上有血管,复层柱状上皮内有毛细血管,分泌内淋巴液。②上壁:前庭膜,两层扁平上皮。③下壁:膜螺旋,也称基底膜,有胶原纤维形成的听玄,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二、听觉生理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传导至卵圆窗内耳淋巴液和基底膜振动耳蜗螺旋器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置的改变毛细胞感受器电位听觉神经纤维上传冲动的变化听觉中枢听觉。:..〔一〕声波在耳内的传导①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动→蜗神经→脑〔分析〕。〔二〕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functionofreceptivesoundforcochlea内耳淋巴液的振动基底膜振动耳蜗螺旋器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置的改变毛细胞感受器电位听觉神经纤维上传冲动的变化。耳蜗对频率分析的机制耳蜗是分析声音频率的器官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的振动。共振学说(resonancetheory)两种观点:部位学说(plac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