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22年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pdf

格式:pdf   大小:49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年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13 文件大小:4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年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2年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年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一、学生学****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包含数的读、写、组成、大小比拟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等内容,利用这一点来进行类推教学,相信困难不会很大。目前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掌握,本单元的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和引申,并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有所提高,本知识点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进行学****使所学的新知识一直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二、本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拟20以内数的大小。3、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4、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初步培养观察、估算能力。6、继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三、本单元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后继学****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学****中,1、正确数、读、写出一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1~10各11-20各数。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认识,利用这一点2、掌握20以内数的二年级上册来进行类推教学,相信顺序和大小。万以内数的认识困难不会很大。3、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4、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及比拟它们的大小。2、能正确掌握数位:十位与个位。3、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五、本单元知识框架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六、本单元评价要点1、能认、读、写11---20各数。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拟20以内数的大小。3、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部署本单元方案课时数:3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方案课时授课日期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11~20各数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拟20的认识》第84页以内数的大小。1—86页3、初步培养估算能力。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1、掌握10加几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10加几和相应2、通过看图列式,体会加减法之1的减法间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练****课查缺补漏1合计3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尺度实验教科书》一年数上册P84、P8511~20各数的认识二、教学准备直尺、橡皮圈、小棒(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橡扎小棒)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是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等方法,认识11~20各数,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并学会数数。过程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是搜集生活中客观存在11~20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读11—20各数,并掌握它们的大小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初步“十个一一是个十”的观念。3、教学策略选择整堂课的设计表白“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教学理念,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借助小棒操作,利用反面资料比拟等策略,从而突破重难点。⑴通过操作、比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预设时,考虑到12根小棒不同的摆放难以比拟出十进制的必要性。但是十进制又是学生必需掌握的,是后继学****多位数的基础。当意见不统一时,设计“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这个游戏,同样多的小棒,不同的摆放,给予同样多的观察时间,而读数的速度完全不同。教师利用提供的资料,让学生自我比拟,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⑵通过实践、猜想,开展数感。用数来描述生活,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数的相对大小,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示之一。整节课的设计把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数以生命力,从引入部分的猜铅笔,到实践运用部分说说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猜抓一把铅笔几支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开展。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1、引入⑴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问题情境的创设,从猜想常关心你们的学****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用到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数不品,你看,铅笔就买了这么多。(教师拿出放有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12枝铅笔的笔筒)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尊重学生⑵猜一猜,有几枝?的起点,检查数数的情况,又⑶到底几枝?你有什么好方法?(数一数)引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怎样数?⑷再拿出另一个放有20枝铅笔的笔筒,问:这里有几枝?肯定比12枝多,到底有几枝?(数一数)师:一枝一枝地数,你感觉怎么样?(慢、麻烦)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很快地数出12根小棒,把多余的推到一边。二、自主探究1、提出问题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小棒怎样摆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2、摆小棒,感知“十”。⑴动手操作、摆一摆。⑵同桌交流,看看别人是怎样摆的?尊重学生的有不同摆法,⑶全班交流。并于一一展示,既表白解决问①你是怎样摆的?上台展示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学生a.||||||||||||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提供了b.||||||||||||丰富的背景资料。c.||||||||||d.||||||||||||||||||e.……②比拟: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就能很快看出是当意见不统一时,教师提12根?为什么?供反面资料,让学生通过比【备选】若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用课前准备拟,真实地体验到10根扎成的演示画面每幅画面出现的2秒后消失,问:有一捆的优越性。此时把10根几根小棒?扎成一捆不是教师告知的,而|||||||||||||||||||||是学生通过体验而获得的。||||||||||||||||||||||||||||||③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那就用我们自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己最喜欢的方法再来摆一摆刚刚的12根小棒。节课的难点,在感知的基础⑷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上,借助小棒直观操作演示,①这一捆有几根?(10根)也就是10个一,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几个十?(1个十)化。②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③看着这一捆小棒,自己轻声地说,全班齐说。通过不同形式的“摆、说”3、摆小棒,说组成。练****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十⑴师摆13,边摆边说。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个十,3个一组成13。反过来也可以说13的。是由1个十,3个一组成的。⑵生摆15,说说你是怎样摆的?⑶摆一个比10大的数,你喜欢摆几就摆几?①你摆了几,让其它小朋友说说你摆了()个十,()个一。②说说你摆了()个十,()个一,让小朋友猜你摆了几?③小结:看来摆十几,先摆()个十,再摆()个一。【备选】若是学生直接摆出|||||||,请|说明这样摆的理由。若是学生先摆1个十,再摆10个一,在调整意见的基础上把10个一成一捆,理解扎2个十是20。④延伸:3个十呢?4个十呢?⑷填一填。①1个十和1个一组成()。②17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③()个十是()。4、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刚刚小朋友认识了一些数,这把尺子上也有一些数。(1)猜10后面有哪些数?比19大1的是()。顺数、倒数。(2)看到直尺上的数,你知道了什么?开放问题,把无序变为有如:比11大1的数是12。序可以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18的邻居有19和20。小到大,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15的前面是(),后面是()。空间。……(3)现在你能按一定顺序给这些数据排排队吗?5、揭题:11~20各数的认识。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三、实践运用数,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1、在生活中,你在哪儿里见过或用过这些切联系,并能运用数来交流和数?表白信息。【备选】寻找参照物,估一估抓一1年12个月,整体认读音节16个。把糖,一把铅笔的大概数,培小学生日常行为尺度20条。养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数的一盆水彩笔12色,今天是10月20日相对大小的估算能力。十字路口红绿灯20、19、18。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吗?你抓一把糖给()颗。紧密联系实际,运用1个你抓一把铅笔约()枝。金苹果换10朵金花的事实进2、实际运用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⑴奖红花。⑵到现在为止,你有几朵红花?⑶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几朵红花?①一页大约有()朵红花。②的红花谁最多?③以后自己数出10朵,先圈一圈,再到老师那里换金苹果,这样既辅助自己,又方便了老师。四、课堂总结。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五、课堂预测《数学课程尺度》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本节课较好地表白了这一理念。1、理解——建立数感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浮现出8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需掌握的。此时,这时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胜利。通过比拟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扎实的基础。2、实践——稳固数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开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干使学生在具表白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稳固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学生能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内的,想象教室外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认读音节,哥哥14岁,12色水彩等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数,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3、猜想——开展数感数学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开展学生的数感。引入部分,从亲切地谈话中,从具体的情境中,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水果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支,红花本上约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展了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努力地表白这一目标。可能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这里要重点处理好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