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二十四节气介绍.docx

格式:docx   大小:2,570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十四节气介绍.docx

上传人:儒林 2024/5/13 文件大小:2.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十四节气介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二十四节气介绍 】是由【儒林】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二十四节气介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二十四节气介绍2二十四节气介绍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如今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可。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时节。“立”是“开始”的意思,3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大多都会爽快答应,因为这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一时期,水獭开始捕鱼了,他们****惯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吃,就像作祭祀一样;5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春雨降临,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是惊蛰时节。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俗。传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晋商渠百川将要“走西口”时,恰逢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出梨来让他吃下,随后嘱咐道:先祖贩梨,历经艰辛,创下基业,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为“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5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再有,农谚中提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是说,中国大部地区已进入了春耕季节。 春分 春分,顾名思义,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时节大约在公历的3月20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则是秋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祭。《礼记》书:“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清潘荣陛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春分这一天,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民间活动中,我们通常讲的“踏青”,从这一天正式开始;妇女、小孩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祝福语,希望天上的神看到;无论男女老少都簪花。此外,去野外5采摘野菜也是一大乐趣,古人云:“写字弹琴,踏青挑菜”,说的就是这个时候。清明 作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相传,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饥寒交迫,饿得奄奄一息。然而荒山野岭找不到吃的,随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肉汤让公子喝了。后来重耳即位为晋文公,没有得到封赏的介子推客死绵山,临走时给晋文公留下一句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找到介子推遗体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准备养蚕。6 谷雨 谷雨的名称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时间在每年的4月19日到21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渔民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壮行节”。旧时海边,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们便抬着供品到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可以在桑树上见到戴胜鸟。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立夏7 公历5月5日到6日,是立夏的时间点。《莲生八戕》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史书记载,周朝时,帝王要在立夏这天,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民间相传孟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孟获答应,此后每年的立夏都来拜蜀主阿斗。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孟获便在每年立夏时带兵去洛阳看望,并且每次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他扬言如果晋武帝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因此,晋武帝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又糯又香的糯米豌豆饭款待阿斗,阿斗总会加倍吃下,体重自然就增加了。有了孟获的“称人”之举,阿斗的日子过得很是清静安乐。 小满 小满节气在公历时间的5月20日到22日左右。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8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这样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此时,对于长江中下游而言,雨水的多少比较重要。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就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芒种 芒种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三国演义》中,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这个“煮青梅酒”,说的就是在芒种这一天的****惯。五六月份,梅子成熟,但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要煮制后方可食用。9 芒种—忙种,顾名思义是很忙的节气,各地有各地的说法: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这不难看出,芒种时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农忙进入高潮。 夏至 夏至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受到阴气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夏至时节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喜阳的生物开始衰退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