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负面影响.pdf

格式:pdf   大小:2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负面影响.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14 文件大小:2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负面影响.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摘要:知识和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现代知识观关于知识的性质的看法,影响着现代教育,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表现,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关键词:现代知识观;教育;负面影响知识观,又可称作知识论或认识论,使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论观点,主要是“对知识的性质的看法”。①现代知识观在16世纪初初露端倪,并在19世纪中叶彻底取代古代知识观,获得了支配地位,主导人们对于知识的主要看法。知识和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方面,教育是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教育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可以说,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知识为载体而实现的。知识观和教育也就有着不解之缘。现代教育是随着现代知识观的确立而形成的,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也表现在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知识观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越来越明显。一、现代知识观的主要特征关于现代知识观的特征有很多表述,比如确定性、稳定性、科学性、中立性、市政型、符合性、普遍性、绝对性、一致性等。在这些表述中,科学性、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和终极性可能是五个基本的特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现代知识的形象。(一)科学性自启蒙运动以来,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现代知识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科学性格。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无论是社会集团还是个人,都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知识。其基本内涵是: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实证的;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观察和实验来完成;真正的知识必须和客观对象的本质相符合;真正的知识必须是超越历史、社会的、永恒不变的确定的知识。由于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唯一的知识,所以科学性也就被认为是现代知识的首当其冲的性质。(二)客观性客观性侧重于现代客观性,侧重于现代知识中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认为,客观性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本体”客观性、“神学”客观性、“自然规律”客观性。本文所讨论的就是“自然规律”客观性。客观性可以说与知识的科学性有一定的联系。因为知识的科学性要求,只有与客观对象的本质相符合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由此也就不难看出客观性的含义了,即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客观性确立的基本前提就是:认识对象是独立于人类社会的自主的存在物。为了准确反映认识对象的本来面目,个人的、感情的因素在认识过程中是不允许介入的,主体只能用冷静、理性的态度观察对象、进行研究。(三)普遍性知识的普遍性描述的是知识对于不同认知主体的关系。普遍性的含义是,一种知识如果是客观的,就可以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条件的限制,并得到普遍的证实和接纳。从普遍性的定义来看,知识的普遍性有两点要求,普遍的可证实性和普遍的可接纳性,后者是前者的心理结果。知识的普遍性用利奥塔的话说,就是追求“元叙事”,摒弃地方性知识,要求知识一定要超越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制约,达到普遍化的水平。知识的普遍性对人类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深刻和广泛的,如“真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无国界”等就是人们对知识的普遍性的表达。自从知识的普遍性特点提出之后,使得人们的知识摆脱了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传统中知识的交流和对话,使得人类总体的知识取得了飞快的进步。(四)价值中立性价值中立性侧重现代知识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现代知识观认为只有科学知识才是唯一正确的知识,具体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安排上,有两种主要表现:第一,用科学的标准来规范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力求达到科学化和精确化。第二,科学知识的学****在课程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不符合科学的标准的知识,如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却被认为是“非知识”或“准知识”,是无关紧要的,在课程中的比重日益缩小。这在我国的课程安排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如学校课程中广泛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却寥寥无几。科学知识在课程中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却成了点缀。而即使对于科学知识的安排,也只是把科学当作一种静态的、外在的知识而非动态的研究过程。“传统课程范式中的知识主要被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的领域而对待。也就是说,知识好像是‘客观的’,因为它是外在于体或个强加于体的个”。②(二)教学模式现代知识观的影响表现在教学中是教师倾向于机械的知识点的传授,以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权威性的、法定的知识来武装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致力于僵死的、凝固的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这是典型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对客观性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客观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它的主要观点是知识反映论,即只注意到了知识来源于外部客观世界和知识的物质属性,但却忽视了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被视为完全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外部存在,被纯粹的客观化、神圣化、权威化了。叶澜教授生动地描述了在这种知识观下的课堂教学。“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过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来回答问题,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教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知识‘观众’与‘听众’”。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