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ppt

格式:ppt   大小:4,576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ppt

上传人:相惜 2024/5/14 文件大小:4.4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 】是由【相惜】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病〕整理课件广州管圆线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脊神经根脑膜炎或脑脊膜神经根炎,也可损害肺、眼睛和鼻。整理课件广州管圆线虫是陈心陶1933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1935年确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1937年Matsumoto在台湾野鼠肺动脉内亦发现一种线虫,将其命名为鼠血圆线虫Haemostrongylusratti。1945年Dougherty认为鼠血圆线虫应是广州肺线虫的同种异名,故改名为广州管圆线虫。整理课件1945年Nomura和Lin首次报道台湾省1例15岁的男孩脑脊液中检获该虫幼虫。1946年后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陆续发现该病病例。分布地区跨越北纬23°至南纬23°的热带和亚热带[5]。全球已报告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000余例,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余例。过去,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例。近8年来,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且在局部地区引起爆发。整理课件1997年10月,温洲市首次发生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并引起该病爆发,105人因食凉拌“辣味螺肉〞造成47人发病,%;而未吃螺肉者77人,那么无人发病。整理课件2002年8月26日,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8名11~13岁的学生,在本村水沟内捞取100余只福寿螺,敲碎后,取5~10只头部组织串起烧烤吃,全部发病。整理课件2002年10月9日,福州市某单位职工20人在某酒楼聚餐食用“爆炒美国蜗牛肉〞,2d后13人开始发病。整理课件今年从6月24日始,北京首次发生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以来,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共接到临床诊断报告131例病例,其中重症病例25例,无一例死亡,已经治愈出院22例。在对85名临床住院病例进行了病学个案调查中发现,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青壮年,20到40岁76例、10到13岁2例、50到57岁7例,而且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肉的就餐史。整理课件生活史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雌虫长约30mm,;雄虫长约20mm,〕,也可见于右心。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呼吸道沿气管上行到达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整理课件排出体外的第一期幼虫,不耐枯燥,但在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存活3周。当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吞食或主动钻入其体内而感染,1周后蜕皮变成第二期幼虫,再经2周后蜕皮成第三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当鼠吞食含感染期幼虫的软体动物或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幼虫在鼠胃内蜕鞘,并进入肠壁小血管,经肝或淋巴、胸导管被带至右心,再经肺部血管至左心,由此达身体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均沿颈动脉到达脑部,穿破血管在脑组织外表窜行。整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