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九年级上册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docx

格式:docx   大小:3,33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九年级上册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docx

上传人:HShess 2024/5/15 文件大小:3.2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九年级上册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九年级上册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是由【HShes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九年级上册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九年级上册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集锦关于纯净物和混合物:(1)与水有关的常见纯净物:蒸馏水、纯水、水、冰水混合物.;(2)身边的水和水溶液一般为混合物:如江河水、海水、井水、自来水、矿泉水、过氧化氢溶液、硫酸铜溶液等等。(3)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所以也是纯净物。但医用酒精、白酒就是混合物了。(4)高锰酸钾分解后剩余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混合物。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采用的是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液氮与液氧的沸点不同,先把液氮蒸发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2)煤的干馏有焦炭、煤焦油、煤气生成,是化学变化;石油的蒸馏(分馏)也是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蒸发出来,属于物理变化。关于常见物质用途中体现的性质:(1)氮气(或稀有气体)可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学性质);(2)O2用于可燃物的燃烧——助燃性(不是可燃性,所以O2不可做燃料)(化学性质)(3)用墨书写字画和重要文件——碳常温下的稳定性(化学性质);(4)活性炭除去水中色素、气味——吸附性(物理性质);(5)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生化吸热(物理性质)(6)CO2灭火——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7)CO2制碳酸饮料——能溶于水(物理性质),能与水反应(化学性质)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单质(如O2)或混合物(如O2和O3混合后物质),绝不可能是化合物。关于分子和原子:(1)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最外层电子数不同。10、关于本质区别:(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从微观上讲: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分子生成。(分子种类一定改变)(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本质区别:是否只含一种物质;从微观上讲:纯净物只含一种分子(或原子),混合物则含有不同种分子。(3)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所含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裂,原子不可分裂。(必须要以在化学变化中为前提)11、几个相等:(1)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必然相等;(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2、几个不一定:(1)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2)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就没有中子;(3)最外层电子数为8(相对稳定结构)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4)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原子核等。1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所以:生成气体的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差量法)(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一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或分子的结构)。可能变化的是: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14、化学中的“三大”(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2)三大有害气体:CO、SO2、NO2(注意空气污染物中没有CO2,但还有O3)(3)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属于混合物、不可再生能源)(4)三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固体单质)、H2(气体单质)、CO(气体化合物)(5)三大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均产生蓝色火焰(H2淡蓝色))(6)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7)灭火的三种原理——移出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15、关于俗称(1)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2)天然气俗称沼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H4;(3)生石灰是氧化钙,化学式CaO;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16、关于相互转化:(1)CaCO3→CaO:CaCO3==CaO+CO2↑CaO→Ca(OH)2:CaO+H2O==Ca(OH)2Ca(OH)2→CaCO3:CO2+Ca(OH)2==CaCO3↓+H2O应用: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其成分是CaCO3,形成的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除去它的最好方法是用稀盐酸洗涤。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2)CO→CO2:2CO+O2==CO2或CO+CuO==Cu+CO2CO2→CO:CO2+C==2CO17、关于水的问题:(1)净化水的方法由低到高有静置沉淀、吸附沉淀、活性炭吸附、过滤、蒸馏,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含较多Ca2+、Mg2+),用肥皂水区别,现象:产生浮渣多,泡沫少。(也可用蒸发后看是否有残留固体的方法鉴别)(3)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过滤,能除去水中色素和气味的方法是用活性炭吸附。(4)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用煮沸;实验室用蒸馏。18、实验中水的作用:(1)铁丝燃烧,集气瓶底部铺一层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2)硫磺燃烧,集气瓶底装少量水(或者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防止SO2污染空气。(3)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到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19、关于二氧化碳:(1)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2)检验CO2常用澄清石灰水,不能用燃着的木条。(3)除去CO2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既能检验又能除去CO2的是足量澄清石灰水。(4)除去CO2中的CO,切不可用点燃的方法,因为CO2中的CO无法被点燃。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的方法。(5)CO2收集方法只能选择向上排空气法的原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20、关于化学之最:(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2)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氢气(H2);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H2);(3)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甲烷(CH4)(4)最常用的溶剂是水(H2O);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水(H2O)(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氢气(H2)(7)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氧、硅(Si)、铝、铁(Fe);其中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21、按要求填写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看清楚题目要求)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造***中毒的原因是CO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体缺氧。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活性炭(C),因其具有吸附性用于急救人的气体是氧气(O2),空气中较活泼的气体是氧气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CO2),还有甲烷(CH4)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CO2)可用作灭火剂的是二氧化碳(CO2)可填充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红光)的是氖气(Ne)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在冶金工业中,常用作还原剂的气体是一氧化碳(CO)2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①磷(P)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能说白雾);木炭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②硫在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铁丝(Fe)在氧气(O2)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但不能说出名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uO),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⑤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表面产生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23、关于玻璃棒的作用(1)在溶解中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2)在过滤中的作用是引流(3)在蒸发结晶中的作用是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24、关于物质的颜色:最常见的黑色固体:氧化铜 (CuO)、炭粉 (C)还有较常见的黑色固体:铁粉(Fe)、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 (Fe3O4)最常见的红色固体:铜(Cu)、氧化铁(Fe2O3),较常见的: 红磷(P)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常见白色固体:***酸钾、***化钾、石灰石(碳酸钙)、五氧化二磷、氧化镁、氧化铝等等。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Cl2、FeSO4溶液;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NO3)2、CuSO4溶液;25、其他:(1)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是注射器或分液漏斗。(2)食品袋里的双吸剂是铁粉,所吸收的物质是02和H2O。(3)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相对分子质量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