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doc

格式:doc   大小:2,90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doc

上传人:HShess 2024/5/15 文件大小:2.8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 】是由【HShes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2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文言文(一)《陈涉世家》1、《《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句子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想改变现状,改变贫困命运的句子是:苟富贵,无相忘。4、重点句子:天下苦秦久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唐雎不辱使命》1、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就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等话加以回绝。2、《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3、《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勇敢机智地用“士之怒”来跟秦王的“天子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天下缟素”。4、文中有两处秦王神态的描写,其一处是“秦王怫然怒”,第二处是“秦王色挠”。这充分说明唐雎斗争的结果。(三)《隆中对》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隆中对》,有一个比喻句恰当地写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相助的欣喜之情: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四)《出师表》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雎。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形势,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句子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3、《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或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出师表》中总结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一句话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6、《出师表》中指出出师北伐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7、《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原因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3(六)《观刈麦》白居易1、诗中正面描写刈麦时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诗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3、诗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4、诗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5、诗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七)《月夜》刘方平1、诗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涵六种景物,表达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八)《商山早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九)《卜算子咏梅》陆游1、词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词中表现梅花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十)《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1、词中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句子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2、词中表现少女们美丽,充满生机、活力的句子是: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十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浣溪沙》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中行路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十二)《醉花阴》李清照词中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千古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十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词中看江水东流,发出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见长江滚滚流。(十四)《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1、曲中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感叹的句子是: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了土。(十五)《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曲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4送别诗鉴赏 一、赠友送别诗的特点 ⒈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问题:(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参考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①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②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渲染离别的。(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 解析:①苍凉,悲壮。②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⒊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⒋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二、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⒉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⒊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7” ⒋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⒌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常见意象:杨柳日暮月长亭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酒秋其他有阳关、古道、夕阳、寒蝉等三、,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橘柚香自古多情伤离别,哪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7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暮春飞花思念故乡之情(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七、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8(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参考答案】(1)“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运用了设问、想像(虚写)的手法。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2、阅读唐诗,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1)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2)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选一)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诗中有几处透露离情的字眼,如第二句中“飞”字,既是时间推移,也暗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试从其他三句中再找两处进行分析。(2)简析这首诗情感的表达特点。 【参考答案】(1)首句“乱”字,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迷乱。三句“寂寞”二字,既是写亭的寂寞,也是写内心的寂寞。四句“寒”字,既可指肌肤感觉到夜的寒冷,也写出了特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凄冷。(2)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参考答案】(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10!(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参考答案】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也开启了下句中的“”。(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解行舟;人已远。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横塘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1)诗的第三句中“年年”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2)诗的第四句全是写景,请试析它的艺术特色。【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写送客之地的景物。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横卧,朱塔屹立。以南浦借指横塘,已揭示出离别之意。石桥、朱塔都成了离别的见证者,诗人以景物依然,反衬人事之变化,物是人非,使人油然而生别离之情。第三句直接写年年送客横塘,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