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面积认识》说课稿04.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面积认识》说课稿04.doc

上传人:dugusiyu 2024/5/16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面积认识》说课稿04.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面积认识》说课稿04 】是由【dugusiy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面积认识》说课稿04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面积认识》说课稿04 说教学目标 、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激发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评析: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 (1)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评析: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我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评析: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18=34(块)。 (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评析: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学生既可以比照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