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人教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df

格式:pdf   大小:72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4/5/18 文件大小:7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人教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人教数学四下,《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除法的意义》摘要:《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编写意图例2教学乘法、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作业,22521182364781310答案:101542036解析:【考查目标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编写意图例2教学乘法、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第(1)题通过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提升学生对乘法的认识。(2)第(2)、(3)题概括除法的意义。通过呈现与第(1)题相关的两个问题,并在与第(1)题的比较中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概括出除法的意义。接着,教材呈现学生交流的画面。意在让学生联系除法的意义再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既帮学生助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由解决问题到比较与思考,让学生经历“由3+3+3+3=12与3×4=12,用乘法算比较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简便——概括出乘法的确切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突出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除法的意义。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借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l)、(2)、(3)题为基础,组织比较活动。通过比较,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编写意图(1)教材先以小精灵的话提出“总结”活动,意在让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接着,教材以“想一想”引出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概括活动。让学生运用对有余数除法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概括出关系式。(2)“做一做”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既可以运用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来填写,也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填写。(3)例3教学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材明确提出“问题”并呈现小组讨论交流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回忆、。教材通过“注意”,说明0不能作除数,并以实例说明。(4)“数学游戏”意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学建议借助具体实例化解难点。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有关0的运算,在前几年的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和经验。这里,重点是总结整理出关系式和把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其中,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可以借助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想清楚、弄明白,化解难点。例如,呈现有余数除法算式30÷4=7……2,185÷12=15……5,据此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被除数”等问题,进而概括出关系式。再如,借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如:5÷0=□)与0÷0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例子的讨论获得“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8页。学****目标:,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描述相关0的运算。.。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难点:明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学****准备:课件等。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导入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并作答。学生思考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二、,提问:“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重点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将除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乘法中各部分的关系。.提示:在除法中,已知两数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详见课件。,让学生来说一说有关0的运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关0的运算,并着重强调“0不能作为被除数”“做一做”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巩固应用出示****题(如图)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案一、学****目标(一)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6页例2及做一做。.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乘除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将来学****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二)核心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三)、除法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讨论、概括等活动,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四)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五)学****难点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六)实施资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作业。二、学****设计(一),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和除法。(二)(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经验,激发学生学****的欲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1)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追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②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为什么?对这两比个算式,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③除法的意义在上节课我们学****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你能结合这个情境把它改编成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思考问题: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对比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总结: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小组活动,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你有什么发现?①组织小组讨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结合算式验证发现。教师整理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练****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并说说为什么。504÷14=504÷36=②关于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就这样结束了吗?你还有疑问吗?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结合算式30÷4=7……2185÷12=15……5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总结: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而且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求: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1)?为什么?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②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2)调皮的小猫。(3)练****二第8页第6题。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12个,还余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4)综合练****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1)□+○=△()(2)○-△=□()(3)☆÷◆=◇()(4)☆×◇=◆()【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达教学评的一到致。】(4)想一想:通过对加、减、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想一想加、减、乘、除法运算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是乘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你对乘、除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三)课时作业题号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1)有10盒铅笔,每12支装一盒,一共有多少支铅笔?(2)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答案:10×12=120(支)30÷6=5(米)解析:【考查目标1】结合乘、除法的意义解释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题号2:说说下列算式中方框里的数怎么求,依据是什么?并计算出结果。16×□=112□÷13=11516÷□=433×(3+□)=27答案::【考查目标2】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题号3:填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22521182364781310答案:101542036解析:【考查目标2】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间的关系解题。题号4:把下列乘法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上。答案:27×73=1971解析:【考查目标2】从积的个位“1”寻找突破口,想7乘几的末位是1,确定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为3,再向前一步一步的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