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pdf

格式:pdf   大小:1,170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4/5/18 文件大小:1.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物质——意识哪一个是本源,哪一个是第一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出书、发明)思维——存在统一性的问题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社会历史观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世界如何存在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科学实验尝试性、探索性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2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4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世界的本原(宗教)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第一○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一元论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起说(最高成就)(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不是科学的、猜测的、难以解释相互之间的联系(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本原(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基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处理社关使两个基本矛盾解决,推动社会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4)科学的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5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唯一特性)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总特征)(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库管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1、世界的运动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客观实在性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局限性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1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2是否具有强大的革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否认运动——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主体——唯心主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1新鲜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2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区别、条件转化○3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两种情形)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相互影响、作用、次要制约主要、条件转化联系、发展变化、内部矛盾︱︱孤立、静止不变、否认内部矛盾(2)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不平衡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宇宙根本规律)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二)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的动力(内在矛盾是源泉)质: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量: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内在动力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定,质/量的统一(2)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的根本标志(4)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前提和基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质变必须有量的积累过程、规定其性质和方法(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渗透、包含、转化(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作用保持相对稳定,为发展提供前提;相互吸取有利因素、发展自己;(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激变论——只承认承认质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作用量变为质变做准备;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质变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内因是发展的根据,第一(2)外因是发展的条件,第二(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辩证的否定肯定方面:维持其存在的方面,他自身的非他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坚持马克思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否定方面:促使其灭亡的方面,破坏现存,转变为他物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内容:自我否定、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扬弃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的肯定或否定。(可能性: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前途,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不存在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事物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意义:1、一切从现实出发2、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创造条件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四)内容与形式如果割裂统一导致:循环论:夸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简单的重复,否定前进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活跃易变形式:表现内容的方式(载体)相对稳定直线论:把事物发展的道路堪称笔直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统一性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相互转化。重要意义;前途是光明的,要有信心;道路是曲折的,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五)本质和现象对立统一关系:(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表面:可直接感知内在:不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别中一般的共同的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平静的(一)原因和结果(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真相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意义:对事物认知不能停留在表面分析现象是揭示本质的的途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客观和普遍的联系:(承认/不承认)普遍性——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意义:找出原因认清本质,提出方法解决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行动规律和自然规律(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的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占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1、人的自觉活动有目的、有意识,但相互作用、相互冲突,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辩证统一的关系: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支配人的自觉活动思想动机,变化是有规律的(1)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补充,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意识及其能动作用(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机械决定论——都必然唯心主义非决定论——都偶然(1)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劳动的产物,起决定性作用(三)可能性和现实性(2)本质:1、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现实性:包含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存在,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2、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3、社会的产物:..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感性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英国社会主义空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4、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生物进化论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根本途径—社会实践马、恩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研资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的能动性: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质和计划性2、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斗争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3、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4、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创立了科学理论,实现了社义理论的革命变革。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1、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的前提2、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由本质决定的)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首先:源于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新理论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其次:立场鲜明,批判研究,剔除错误观点,吸收积极合理的内容2、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再次:不断发展,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1848年2月4、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列宁的最大贡献《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首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其次: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特征(2)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阶级基础(3)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几点说明:1、马、恩共创2、不仅是马、恩,包括它的继承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3、必须一脉相承本质一致4、科学的体系,核心地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成与创新(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根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了自然、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经受实践检验并发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批评和自我批评)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鲜明的政治立场(只为无产阶级服务)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实践提供新的经验、观察、研究手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其次: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本质意义: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先进性的决定因素1、主体:人(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其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的动力,党的源泉2、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观性对象性)再次:实践基础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变革先导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意识(感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推翻治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根本、全部思想的核心)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第三节学****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主题在观念理论上理解并把握客体目的和方法(3)相互作用:目的:树立正确的三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倾向)尚未被认知的事物——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不存在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会被认识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反映论——主体————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第一节认识的本质旧唯物主义——客体————消极的主体对课题的直观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来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理性认知到实践(第二次飞跃)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飞的条件::..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1)材料丰富属性:客观性(唯物论)——不依赖主体、不依赖人类;(2)正确方法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二飞的意义:绝对性(辩证法)——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只有二飞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发展着的真理认识无限接近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相对性(辩证法)——广度上某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实践中:深度上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了标准的客观性,唯物论)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表面的唯心主义真理标准错误:感觉——知觉——表象1、伟人之言推理认识(高级阶段)2、有用即真理抽象的、间接地、相对稳定的、深刻的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概念——判断——推理(1)马克思哲学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立统一的关系:(2)判明认识与认识的对向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相互区别、相互联系(3)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探索中的作用割开: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唯理论——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1、对立真理: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相一致、相符合)二者都犯了片面性的毛病,都是错误的价值: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作用,把他作为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2、统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满足需要,真理具有价值属性;论的指导意义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在市场经济调价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硬搬生套3、真理的价值功能(1)指导实践(2)再认识第三节第三节真理的价值(3)教育和激励真理及其属性(正确反映客体—认识—真理,歪曲反应客体—认识—谬误):..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与第三章第三节呼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性强核心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本质内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奋斗目标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层面基本要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倡导爱国、敬礼、诚信、友谊个人层面道德准则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减缓社会的发展三个层次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2、人口因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昭示了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3、生产方式: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标志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内在和本质要求——认识、改造世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1、社会心理、思想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2、意识形态和非意志形态:(经济基础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社会科学。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非意识形态思想体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党的群众路线: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主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重要法宝)(领导线)(工作路线)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运动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1)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最普遍的规律(2)社会意识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经济基础: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能动性(二)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盾运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包括四要素: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一)社会形态的划分2、运筹行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1、经济形态的划分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4、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教育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现在的中国产品经济社会(三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层含义: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中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应用的时间短,生产力发展加速1、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2、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历史决定论2、、自觉的——被动的、——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暂时缓解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一)两对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党的领导下,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作用↙↖反作用↙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深刻而全面的,持久的,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报表现,是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革命的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对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作用: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巩固新生的或者原有的社会体制,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马克思:“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宵社会发展规律,能为人民群众争取彻底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指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导,指明方向和道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3、他们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能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共呼吸、血肉相连;、(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4、他们善于科学地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群众路线内容:(1)一切为了群众:出发点、归宿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一切依靠群众: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基本工作方法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商品经济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商品: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产品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世界货币:越出一国范围,:使用价值和价值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两种表现:1、生产者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销售不出去,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价值——社会属性(商品的最本质因素)2、生产者的商品只销售出去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1、: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价值=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受价值所制约,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转移的价值(具体劳动)增加的价值(抽象劳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商品的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社会价值————盈利(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十一简单劳动为尺度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3):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职能:(1)价值尺度:衡量、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2)流通手段: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本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3)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下来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4)支付手段:商品购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1)货币转化为资本:..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差额(2)劳动力成为商品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两个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