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67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doc

上传人:HShess 2024/5/18 文件大小:2.6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 】是由【HShes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三种不同初始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育龄女性艾滋病的疗效分析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2ZX10004910-006-002,2012ZX10001003-001)作者简介:蓝珂(1965—),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艾滋病临床诊疗工作。通信作者:李勇,Email:ly090828@蓝珂,覃善芳,黄维,吕清,蒙志好,李勇(广西艾滋病诊疗质控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广西柳州545005,中国)摘要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育龄妇女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5年在广西省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连续治疗4年以上的育龄妇女的随访资料,统计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RNA载量、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并对这两项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组1035例,三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192周时,%,%,%。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其余时间点组间无明显差异(P=,P=)。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都有明显增加,其中LPV/r组的CD4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为(±)个/μL,EFV组较基线平均增长了(±)个/μL,NVP组较基线平均增长(±)个/μL,thethreegroups(P=,P=),theCD4cellsinthethreegroupssignificantlyincreased,meanwhilethegrowthrateofCD4intheLPV/r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EFVgroup(±)andtheNVPgroup(±),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hreegroupswassignificant(P<).Conclusion:ThethreeantiviralregimenshavenodifferenceintheplasmaHIVinhibitoryrateofHIV/,theLPV/:HIV;womenofchildbearingage;initialtreatment;antiretroviraltherapy;efficacyanalysi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是临床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ART后男性与女性在病毒学抑制上无差异[1],治疗一年后的免疫恢复无差异[2],安全性及药物耐受性等方面也无差异[1]。但相较于HIV阴性女性,CD4<200个/μL的HIV阳性女性ALT/AST异常率明显升高,口腔损伤(尤其是念珠菌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CD4<200个/μL的HIV阳性女性发生HPV(Humanpapillomavirus,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风险是CD4>200个/μL的HIV阳性女性的7倍[4]。HIV感染女性的治疗不仅与自身健康相关,也会影响所生婴儿的健康状态,对748名新生儿的研究发现,如果孕期HIV阳性母亲的CD4<200个/μL,所生婴儿发生CMV(Cytomegalovirus,巨噬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是CD4>200个/(95%CI:-)[5]。目前我国对HIV感染女性的ART治疗效果研究较少,根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对女性HIV/AIDS病人进行治疗,疗效上是否有差异也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抗病毒治疗数据库的育龄女性(15-44岁)[6]的抗病毒随访资料,探究分别含LPV/r、EFV、NVP三种不同组合的抗病毒方案在病毒学、免疫学方面的疗效。-2015年国家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中广西省的所有女性患者信息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年龄15-44岁;(2)有HIV抗体阳性的确认报告单;(3)初始抗病毒方案为2个NRTIs加EFV或NVP或LPV/r;(4)应用初始方案治疗4年以上;(5)有基线CD4;(6)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7岁或大于44岁;(2)抗病毒方案中有任何药物调整;(3)不能按时随访;(4)有精神病史;(5)联系方式变更导致无法联系;(6)治疗期间使用其他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采集入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感染途径、初始抗病毒的时间、方案及随访过程中检测的血浆HIV载量和CD4细胞计数,分析接受三种方案治疗4年的病毒学及免疫学疗效。对于脱落受试者不进行缺失数据的填补,仅对实际观测值进行统计分析。(1)病毒抑制率的研究:HIVRNA<50拷贝/mL被认为是病毒抑制。比较各治疗组首次抗病毒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病毒抑制率的情况,计算各时间点病毒抑制率及其双侧95%精确置信区间。并通过卡方检验检验治疗组间的病毒抑制率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学疗效的研究:采用CD4细胞计数作为评价终点,将按治疗方案对各组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的CD4细胞计数进行描述分析,同时计算其相对于基线的变化值,使用协方差(ANCOVA)模型计算不同治疗方案间的最小均方误差(LSMEANDifference)。,采用χ2检验和F检验。统计检验都使用α=,考虑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故不做α水平的多重性调整。P<。2结果在检索的15900例中,符合纳入标准9204例,根据排除标准剔除4069例,对剩余病例的基线资料进行匹配,最后EFV组、NVP组和LPV/r组各入组345例,总计纳入1035例。EFV组、NVP组及LPV/r组的平均年龄、基线CD4细胞均值及诊断至启动ART的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感染途径均以异性性途径传播为主(P=),因而也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1人口基线特征?EFV(N=345)NVP(N=345)LPV/r(N=345)p年龄[均值±标准差]±±±(个/μL)[均值±标准差]±±±<200171()153()177()200~349145()164()136()350~49919()17()19()500~10()11()13()诊断至启动ART的时间(月)[中位数][n(%)]静脉吸毒21(%)15(%)8(%)(%)0(%)3(%)同性性传播1(%)0(%)0(%)异性性传播314(%)319(%)319(%)不详15(%)10(%)10(%)注:a:资料进行F检验,b:,LPV/%,%,%,通过卡方分析发现三组的病毒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96周时,LPV/r组、EFV组、%、%%,LPV/r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144周时,LPV/r、%、%%,组间仍无显著差异(P=)。直到随访至192周,三组的病毒抑制率均维持在90%以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见图1)图1随访192周的病毒抑制率针对HIVRNA较基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各随访时间点,各组HIV载量均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类似。其中,随访至192周时,LPV/r、EFV和NVP组的病毒载量下降值分别为(±)、(±)和(±)log10拷贝/mL,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见图2)图2随访192周病毒载量较基线变化值表2各随访时间点三组的病毒抑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