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疲劳状态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44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疲劳状态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doc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4/5/19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疲劳状态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疲劳状态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疲劳状态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前言本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提出并归口。本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本方案负责人:张振贤,方案主要参与人:姜淑云,黄瑶本方案专家组组长:方泓本方案专家组成员:杨志敏、李英帅、李玲孺、张晓天、林嬿钊、宋光明、卢峰、朱吉、张晋、于国泳、汤军、林晓洁、尹艳、吴节、韩兴军、黄金元、彭玉清、葛辛、万小明、项凤梅、赵辉等。疲劳状态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一、定义疲劳状态是指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前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做以往耐受的体力活动后易出现全身性疲劳,肌肉酸楚或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易激惹、抑郁,睡眠障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且运用西医学常规体检方法及指标体系检测无明显异常,且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疲劳经过充分的休息后能缓解[1]。疲劳状态人群主要是指在过度劳累(包括脑力和体力)、饮食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等条件下易出现疲劳状态的人群[1]。二、判定标准(一):做以往耐受的体力活动后易出现全身性疲劳,肌肉酸楚或不适,经过充分的休息后能缓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出现睡眠障碍,夜间失眠、多梦,易惊醒,日间嗜睡。注:符合要素1或要素2任意一项即可。(二):抑郁寡欢、消极恐惧、焦虑易怒等病史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三)-14(FatigueScale-14,FS-14)测评,得分在3-14分之间。(见附件一)(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测评,得分在8-17分之间。(见附件二)(SF-36量表)。(见附件三)注:符合指标1或指标2任意一项即可,指标3可仅作参考。三、干预方案(一)中医特色疗法干预常见体质分疲劳人群常见的五种体质[2]:耳穴疗法[3-10]本技术适用于所有疲劳状态人群。:主穴:皮质下、交感、缘中、内分泌、肾上腺、神门。辨体质选穴[11-14]:①阳虚质:可加选心、肾、脾、胃等②阴虚质:可加选枕、垂前、心、肝、脾、肾、失眠等③气虚质:可加选心、肺、肾等④气郁质:可加选心、肾等⑤痰湿质:可加选脑、肾等操作细节:暴露耳廓,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皮肤;取穴帖敷磁珠或王不留行子;适当按压至耳廓有发热及胀痛感即为得气。:应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10次,以胀痛感为度;两耳交替帖敷;耳部皮肤有炎性病变、外伤创口等不宜施用;如有过敏现象立即停用。:推拿疗法[15-27]本技术适用于所有疲劳状态人群。(1)取穴:以督脉、膀胱、阳明经穴为主,命门、心俞、脾俞、肾俞、合谷、血海等。定位参照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腧穴名称与定位》的标准。(2)操作细节:头面部:以一指禅偏峰推百会穴,四指摩印堂穴,推揉百会穴、左右太阳穴,治疗5分钟;以一指禅偏峰推上睛明及上下眼眶,分抹面额及头部,5分钟;一指禅推法参数为频率120±10次/分,±。腰背部:沿两侧膀胱经用滚法上下往返治疗10分钟,频率120±10次/分,按揉肺俞、心俞、脾俞、肾俞、命门等约5分钟,频率30次/分,±: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膀胱经为主,治疗10分钟;配合按揉曲池、合谷、神门、血海、足三等,治疗10分钟。:操作过程中如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需立即停止。:自我保健灸法[28-51]本技术适用于所有疲劳状态人群。:主穴:足三里、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辨体质选穴:①阳虚质:百会、天枢、中脘、命门等②阴虚质:三阴交,涌泉、太溪、太冲、血海等③气虚质:肺俞、中脘、大椎、涌泉、夹脊等④气郁质:印堂、太冲、期门、肝俞、阳陵泉、行间等⑤痰湿质:丰隆、大横、曲池、天枢、阴陵泉等定位参照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腧穴名称与定位》的标准。(2)操作细节: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温灸。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个穴位灸约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3)注意事项:①避免烫伤。②伏天或闷热天气避免使用灸法。有高血压、低血压或低血糖史的需注意避免过热或出汗过多出现晕厥。疗程说明(1)疗法一(耳穴疗法):左右耳交替进行,每2日一侧,每侧为一次10次为一个干预疗程。(2)疗法二(推拿疗法):每次操作时间为4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干预疗程。(3)疗法三(自我保健灸法):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个干预疗程。(二),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晴朗天气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应起居规律,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尤其在夏天的中午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52-54]。(1)多吃新鲜蔬菜选择含50%生菜及新鲜果汁的均衡饮食,均衡摄入全麦谷类、种子、深海鱼等,以保证达到身体每日维生素的需求量,使机体的免疫系统保持在动态平衡[55-57]。(2)少食多餐晨起或晚上睡觉前可进食一小部分低脂蛋白低盐低脂奶酪、豆腐,小扁豆或其他豆制品等。少食多餐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血糖平衡和能量水平[57-58]。(3)补充嗜酸菌适当食用酸性食品,如乳酸等。嗜酸菌能平衡消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和和增加对传染的抵抗力[59-62]。(4)多喝水喝足够的水,可以帮助人体吸收营养成分,加速体内有毒物质的排泄,有助于肝脏和肠道的解毒[63]。在疲劳时,喝杯凉开水是非常好的选择[64]。[65-67](1)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2)培养喜爱的业余爱好,身心愉悦放松,得到真正的休息。(3)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弱者的同时升华自己。(4)多旅游,使胸怀和世界变大,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应对生活。。怡神助眠穴位操通过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施行手法刺激,借以由表及里,流通气血,同时通过经络的传导与反射调节脏腑功能,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64]。研究显示缓和、轻微、连续的局部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且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65],有利于睡意的产生和睡眠质量的改善。穴位按摩还能刺激增加机体复合***的释放,复合***能放松人体,改善情绪进而促进睡眠[68-72]。怡神助眠穴位操通过特定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疲劳、舒缓压力、养心解郁、安神助眠。本操一共分为7节,操作顺序依次为:太阳穴、角孙穴、风池穴、肩井穴、膻中穴、足三里、太冲穴。,操作顺序依次为:太阳穴、角孙穴、风池穴、肩井穴、膻中穴、足三里穴、太冲穴。(1)取穴:太阳穴、角孙穴、风池穴、肩井穴、膻中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定位:参照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腧穴名称与定位》的标准。(2)详细操作步骤:①端坐位,双腿自然下垂。②用大拇指,轻柔按压太阳穴、角孙穴、风池穴从外向里按10下,1-2秒钟按压1次为宜。③除大拇指外,四指并拢轻柔按压肩井穴10下,1-2秒钟按压1次为宜。④双手交叉握拳,以拇指侧由外向内在膻中穴轻轻敲打10下,1-2秒钟敲打1次为宜。⑤用大拇指,轻柔按压足三里、太冲穴按揉各10下,1-2秒钟按压1次为宜。手法的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刺激量,直到感到局部酸、麻、胀、重(得气感),手法结束前强度慢慢减弱,以轻手法结束该穴操作。(3)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1次或多次,可于睡觉前、疲劳时、需放松时进行。(4)注意事项环境舒适,卫生清洁房间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卫生清洁。修剪指甲,每次按摩前取下戒指、手表及其他装饰品,洗净双手。气温较低时宜两手对搓,使手掌温暖,以免冷手接触肌肤惊气动血。还要注意按摩部位的清洁。思想集中,体味适宜,配合呼吸,体验感受按摩时注意力要集中,用意念引导按摩操作,用心体验自己手法的效应和点穴的准确程度,有助于起到疏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把握时间,循序渐进,按摩手法操作的时间长短都要把握好,一般手法以点穴10次为宜,每天1次。持之以恒,劳逸结合,练养得当。手法的练****须注意不可过量,如过量则不利于身体健康。亦不可不足,不足则不能提高手法的动力。要做到劳逸结合,练养得当。(5)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可能出现穴位按压处酸胀感、轻微疼痛感为正常现象,无需特别处理。如症状持续不解,应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治。如发生穴位按揉处皮肤破损,应暂停操作,进行局部皮肤消毒,避免摩擦,保持干燥,如症情严重,应到医院就诊。四、效果评价(一)-14(FS-14)疲劳量表-14由14个条目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反应疲劳的轻重,请受试者仔细阅读每一条目后,根据最适合本人的情况选出“是”或“否’。除第10,13,14个条目为反向记分,即回答“是”记为0分,回答“否”记为1分;其他十一个条目都为正向记分,即回答“是”记为1分,回答“否”记为0分,计算出总分值。总分值越高反映疲劳程度越重。(PSQI)PSQI分为7个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物、日间功能)和一个总分进行比较,各因子按0、1、2、3积分,累积各因子得分为总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SF-36)采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包括生理功能(ioning,PF)、生理职能(role-physieal,RP)、躯体疼痛(bodily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health,GH)、精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一emotional,RE)、精神健康(mentalhealth,MH)8个维度。(二)评价时点和频次在干预前后评定疲劳问卷-14、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得分。(三)评价方法以疲劳问卷-14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作为主要主观疗效指标,以减分率作为疗效等级评定的指标,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痊愈: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显著有效:减分率50%-79%为显著有效有效:减分率30-49%为有效无效:减分率﹤30%为无效【参考文献】[1][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欧爱华,麦润汝,原嘉民,[J].广东医学,2012,33(01):11-14.[3]钟伟泉,谭健忠,谭碧娆,[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7):817-819.[4][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04):855+886.[5][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7):148-149.[6]钟伟泉,谭健忠,谭碧娆,[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6):560-561.[7][J].中国针灸,2007,27(S1):79.[8]胡露楠,郑芳萍,沈重庆,***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08):1194-1198.[9]许艺燕,刘继洪,丁慧,[J].中国针灸,2019,39(02):128-132.[10][J].中国针灸,2010,30(09):724.[11][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5):65-70+81.[12][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13]刘继洪,张年,宋少英,[J].中国针灸,2013,33(03):259-261.[14]侯献兵,刘明月,[J].中医学报,2015,30(08):1221-1223.[15]刘鲲鹏,房敏,姜淑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05):599-602.[16]刘鲲鹏,房敏,戴德纯,[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83-1087.[17]戴德纯,房敏,姜淑云,[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08):751-755+763.[18]戴德纯,房敏,严隽陶,[J].JournalofAcupunctureandTuinaScience,2009,7(03):147-151.[19]姚斐,房敏,姜淑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02):559-561.[20]胡琼,周娴芳,王超,-γ、TNF-α含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4):18-21.[21]姚斐,房敏,朱高峰,-14与FAI评分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3):222-224.[22][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9):2298-2301.[23]刘长征,[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02):272-273.[24]雷龙鸣,黄锦军,唐宏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5):1034-1036.[25]尚坤,付玉娜,刘陨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5):909-911.[26]齐凤军,王宗佼,代瑜,-6、CHRM1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03):63-66.[27]卢栋明,杨鹏,唐宏亮,[J].大众科技,2019,21(09):57-59.[28]武吕辉,陈菁,[J].中医药导报,2016,22(14):94-97.[29]XiaDepeng,ChenPeifang,DuPeixue,-partitionedmoxibustiononchronicfatiguesyndromeofspleen-,37(8):814-818.[30]罗文,杨原芳,[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2):1380-1384.[31]庞勇,王晓荷,冯卓,陈敏,[J].四川中医,2013,31(10):140-141.[32][J].针刺研究,2012,37(05):409-411+421.[33]窦思东,许瑞旭,吴南茜,[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01):237-239.[34]陈建国,黄泳,万盈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03):233-236.[35]张昌云,于慧娟,赛梦辰,“脏腑灸”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01):107-109.[36]庞勇,黄小丽,王晓荷,[J].四川中医,2013,31(09):151-152.[37]谭杏,杨茜芸,[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6976-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