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pdf

格式:pdf   大小:66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6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乳胶漆中的VOC主要来自于乳液、溶剂、助剂、pH调节剂等[1]。其中,溶剂中的成膜助剂是乳胶漆中VOC的主要来源。乳胶漆中的成膜助剂通常是一些沸点高、溶解性强且挥发缓慢的有机溶剂[2-4],能够促进乳胶漆粒子塑性流动和弹性变形,改善其聚结性能[5],使乳胶漆能够在广泛的施工温度范围内成膜。同时,成膜助剂是一种易消失的暂时增塑剂,因而最终的干膜不会太软或发黏[6-8]。目前常用成膜助剂的沸点都在250℃左右,我国国标对VOC的定义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初沸点低于或等于250℃的有机化合物。随着国家标准及法规越来越严格,常用的一些成膜助剂将难以满足相关要求,因此需要研究开发高沸点且更加环保的成膜助剂[9]。本研究首先对市售成膜助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成膜效果较好的成膜助剂化学结构中均含有酯基、羟基、醚键等官能团。然后根据化学结构的分析结果,制备了一类醇酯类化合物,对该类化学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VOC测试,并将其作为成膜助剂添加在乳胶漆中,同时对乳胶漆的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JH303F):官能度3、Mn=340、羟值480mgKOH/g,工业级,上海抚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十二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对甲苯磺酸、二***甲烷:分析纯,上海泰坦化学有限公司;无水硫酸钠、无水硫酸镁:分析纯,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乳液L: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Nicolet380型红外光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GPC-50型常温凝胶渗透色谱仪: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BrookField黏度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反射率测定仪:上海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制备的主要过程如下: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和回流冷凝管的250mL三口烧瓶中,将聚醚多元醇JH303F和十二酸按投料官能团的物质的量比3∶1(聚醚多元醇按平均羟值含量计算)加入三口烧瓶中,开始搅拌升温,当十二酸完全溶解时,加入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且用量为反应物总量的1%,然后加入除水剂无水硫酸钠,并通入氮气保护,在160℃下反应5h;反应过程中通过酸值滴定判断反应终点,待酸值不变后停止反应,冷却后的反应液使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滤,将得到的滤液通过分液漏斗萃取,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及去离子水分别洗涤3次,最后用饱和***化钠溶液洗涤,分离出有机相加入无水硫酸钠静置吸水,通过旋转蒸发仪旋蒸除去溶剂,最终得到淡黄色透明液体聚醚多元醇酯A。;采用GPC-50型常温凝胶渗透色谱仪对所制备的聚醚多元醇酯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进行表征。—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对所制备的聚醚多元醇酯A的VOC进行测试。根据GB/T9756—2009《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对添加了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的乳胶漆样品的相关性能进行测试。,聚醚多元醇与十二酸的官能团物质的量比(投料比)应为1∶1,然而,考虑到酯化反应的反应程度,为了使十二酸尽可能反应完全,选择加入过量的聚醚多元醇,过量未反应的聚醚多元醇可通过多次水洗除去。筛选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酯化率=(反应体系超始酸值-反应体系中某一时间的酸值)/反应体系起始酸值×100%。由表1可以看出,投料比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很大,随着聚醚多元醇的增加,酯化率也随着增大,当投料比为3∶1时,反应酯化率达到93%,继续增加聚醚多元醇的量并不能使反应酯化率继续有较大的提升,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因此,选择最佳投料比为3∶1。,需不断除去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通常情况下,酯化反应使用甲苯作为带水剂,只需在反应装置中安装分水器即可。考虑到本实验中需要对产物的VOC进行测试,如果无法完全将甲苯除去,残留的甲苯将会对产物的VOC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筛选不会产生VOC的固体除水剂,如无水硫酸钠、无水硫酸钾等。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除水剂的种类对酯化率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产物中VOC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当除水剂为甲苯时,由于产物的后处理(旋蒸、减压蒸馏)过程中无法完全将甲苯去除,因此在产物VOC含量测试时会有一定的残留,不符合国家标准及企业标准中对VOC残余量的要求。当使用无水硫酸镁作为除水剂时,由于其颗粒较小,在使用布氏漏斗抽滤分离反应液的过程中比较困难,给产物的后处理带来不便。因此选用无水硫酸钠作为除水剂,且其与十二酸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1。,一般选择对甲苯磺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实验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及产物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当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用量为1%时,反应酯化率达到93%,继续增加催化剂的用量,不仅反应酯化率没有提升,反而导致酯化反应产物的颜色变深,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因此,选择对甲苯磺酸最佳用量为1%。,一般反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但当酯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继续升高反应温度,酯化率则不再增大,并且产物颜色会逐渐加深。反应温度对酯化率及产物外观的影响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酯化率随之增大,当反应温度为160℃时,酯化率达93%,继续升高反应温度,酯化率没有明显上升,因此选择酯化反应的最佳温度为160℃。。由表5可以看出,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非常大,反应1~4h时,酯化程度逐渐增大,之后趋于平缓,反应5h时,酯化率达92%左右,之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酯化率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选择最佳反应时间为5h。综上,筛选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聚醚多元醇与十二酸的投料比为3∶1;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用量为1%;无水硫酸钠作为除水剂,与十二酸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5h。。由图1可知,反应原料聚醚多元醇在3400cm-1左右有比较宽的吸收峰,为分子内的—OH吸收峰;而反应产物聚醚多元醇酯A在3400cm-1左右的吸收峰明显变弱,并且在1735cm-1出现了较强的吸收峰,为酯羰基的C==O吸收峰,可以推测聚醚多元醇JH303F与十二酸发生了酯化反应。为了进一步验证聚醚多元醇酯A的成功制备,测试了产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聚醚多元醇与十二酸成功发生了酯化反应,、质均相对分子质量在685左右的聚醚多元醇酯A,与产物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接近,表明已经得到目标产物聚醚多元醇酯A。—2008对所制备的聚醚多元醇酯A的VOC进行测试。分别以己二酸二乙酯(沸点251℃)和十六烷(沸点288℃)作为标记物,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出,实验所制备的聚醚多元醇酯A沸点较高,因此添加到乳胶漆中,不会提高乳胶漆VOC含量。,添加量为乳液总质量的6%。成膜效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发现,将没有添加成膜助剂的乳液制成涂膜后,涂膜表面有大量明显的裂痕;而将本实验制备的成膜助剂A添加至乳液后制成的涂膜,其表面没有裂痕,形成均一的涂膜。,对制成的乳胶漆样品的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如表8所示。由表8可以看出,将实验制备的聚醚多元醇酯类成膜助剂A添加到乳胶漆配方中,对乳胶漆的基本性能没有影响,符合国家标准中的性能要求。(1)通过实验得出聚醚多元醇与十二酸的最佳反应条件:聚醚多元醇JH303与十二酸的投料物质的量比为3∶1,以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催化剂,添加量为总质量的1%,氮气保护下160℃下反应5h,酯化率达到93%。产物红外表征及相对分子质量测试表明已经得到目标产物聚醚多元醇酯A,并对其VOC进行测试,发现其沸点大于288℃。(2)将制备的聚醚多元醇酯A添加至乳液中,发现其在乳液中具有一定的成膜性能,因此进一步将成膜助剂聚醚多元醇酯A添加至乳胶漆配方中,并对乳胶漆样品的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成膜助剂聚醚多元醇酯A的添加对乳胶漆的综合性能影响不大,都在允许偏差内。致谢:感谢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对该项目提供的支持。【相关文献】[1]路国忠,顾军,王成华,[J].中国涂料,2003,18(1):40-42.[2]ANBUN,VISHNUS,HEINZ-GUENTHERS,[J].上海涂料,2008,46(10):41-44.[3]、性能和发展趋势[J].绿色建筑,2004,20(4):14-19.[4]LAHTINENM,GLADE,KOSKIMIESS,[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3,87(4):610-615.[5][J].CurrentOpinioninColloid&InterfaceScience,1997,2(2):192-199.[6]穆元春,李晓晨,邱藤,[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3):44-49.[7],?esteralcoholemissionsfromlatexpaints:temporalpone?ntrecoveries[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7,41(15):3225-3234.[8][J].涂料工业,2006,36(9):62-63.[9][J].中国涂料,2015,3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