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pdf

格式:pdf   大小:2,072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2.0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四章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学****目标:、影响与理论特点;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内容;哈罗德的实物增长模型;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结论;影响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储蓄生命周期说;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IS—LM模型的理论核心;资产选择理论;利率的结构理论;通货膨胀的原因解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利率中介指标论1:..、、货币供给理论1.(一)货币乘数论2.(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3.(三)、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需求理论1.(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2.(二)“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3.(三)“资产选择理论”——、利率理论1.(一)利率的决定模型—IS-LM曲线分析(二)利率的结构理论五、储蓄理论1.(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2.(二)储蓄与经济增长六、通货膨胀理论3.(一)通货膨胀的原因4.(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5.(三)“滞胀”原因分析6.(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七、货币政策理论(一)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论(三)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3:..一、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新古典综合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之一。与另一支派新剑桥学派相比,新古典综合派形成的时间较早,影响的范围较大,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居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新古典综合派还有许多别称,在谈论“两个剑桥之争”时,为了有别于英国的新剑桥学派,常把他们称作“美国剑桥学派”或“美国凯恩斯主义”,而他们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则自命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但由于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把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综合在一起,故人们大多仍然采用该学派早期自我命名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汉森(),主要代表人物有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萨缪尔森(PaolSamuelson),索洛(RobertSolow)和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的托宾(JamesTobin)等。所谓“新古典综合”的涵义,就是把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倡导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理论与凯恩斯的以总量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仅用新古典学派倡导的微观经济理论已难以适应现代的混合经济现实,因为经济主体也不再由私人企业和公众两个部门组成,政府也直接参与其中,所以,单纯用价格机制不可能调节经济运行;而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是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和背景变化了,4:..在经济的正常运作中企业和公众的经济活动仍然受价格机制的支配,单纯用宏观经济理论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对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发展,政策主张也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维持稳定的均衡。新古典综合派的这一理论特色也充分体现在他们的金融理论之中。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综合性。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来研究货币金融问题。例如,关于货币交易需求理论的鲍莫尔模型,就是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最适度存货管理技术来阐明货币交易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并根据货币交易需求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得出萧条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大于预期的总体结论。第二,现实性。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分析对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针对战后西方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出现的难点以及货币金融领域层出不穷的创新所产生的新课题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关于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就是以当今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为对象,研究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交易设备不断完善,金融交易日益活跃的情况下,人们如何调整自己资产组合的问题。第三,实用性。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较凯恩斯的金融理论更具体、更细致、更精密。他们以现代数学为工具,来用实证法,特别加强了5:..对技术性细节的研究,设计出一些精巧的数学模型或几何图解,便于在实际中应用。第四,政策性。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带有明显的政策性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参政有关。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真正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认可和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凯恩斯已经去世,将他的理论付诸于实施的主要是新古典综合派。他们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因而得到政府的重视。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乘数论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变动,导致货币供给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即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倒数。1、简单的乘数模型:简单乘数模型是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为根据而提出的,此类模型众多。例如,萨缪尔森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学》里以整章的篇幅进行过论述。他认为,“作为货币供给的一部分,银行存款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论述中,他们进行的是简单的抽象分析,认为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其业务活动创造出存款货币来。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第一家商业银行在接受基础货币作为初始存款后,除了保留的法定准备金以外,均用于贷款或投资。第二家商业银行接受了由这笔贷款或投资转化而来的存款以后也是6:..照此办理,通过各级商业银行延续的连锁反应,最终创造出数倍于该笔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这个初始存款的派生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其数值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1/r=m在这个简单的货币乘数模式里,m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控制的r,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基础货币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两个因素。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行为所决定,因此,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可见,这个简单货币乘数模型的结论,与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是吻合的。2、复杂的乘数模型:m=1/(r+e+c)在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里,由于加人了商业银行和公众行为决定的诸多变量,使货币供应量变成不是可以由中央银行一手操纵的外生变量,而是一个由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变量共同决定的内生变量,这个动态均衡值变动的决定因素中,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公众对各种金融资产的偏好程度、利率和收人水平的变化等同样对货币供应量起决定性作用。(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1、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信用创造、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1)金融创新使得可转让支付命令、可转让存单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都能导致派生存款的增加。(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弹性。(3)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款业务通过发挥转移可贷资金的中介职能也会创造出若干倍的存款负债来。7:..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业务界限的模糊化也扩大了他们的货币创造能力。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他们的贷款规模既要受预期的影响,也要取决于经济的需求程度。3、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措施,因为商业银行可以收回短期拆借,减少国库券的持有,向中央银行借款,而不缩小贷款规模,以对付准备率的提高。同时,因为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率低于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的资金转入这些机构就会扩大货币供给。4、宏观金融控制的目标和手段应该改变。具体表现为将信贷规模作为控制重点,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比率为控制指标,将控制银行信贷,消费信贷和股票发行为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三)内生货币供给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明确提出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其主要理由为1、从存贷款关系上看,银行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的,只要有贷款需求,银行就能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2、金融创新可以扩大货币供给量。3、企业可以发行票据,相互提供融资便利,甚至不履行还款义务等创造出“非自愿”商业信贷方式“支付”投资项目,从而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8:..三、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论证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支用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的持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低下,利息收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宁愿持有全部的交易性现金。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凯恩斯贬低利率对现金交易需求的影响并不符合实际。鲍莫尔在具体分析时,首先提出以下假定:(1)人们收人的数量一定,间隔一定;支出的数量事先可知且速度均匀。(2)人们将现金换成生息资产采用购买短期债券的形式,它们具有容易变现、安全性强的特点。(3)每次变现(出售债券)与前一次的时间间隔及变现数量都相等。鲍莫尔认为“一个企业的现金余额通常可以看作是一种货币的存货,这种存货能被其持有者随时用来交换劳动、原料等。这种存货同鞋子制造商准备随时用以交换现金的鞋子的存货并没有本9:..。④由于企业保存存货是要耗费成本的(如仓租、管理费、占用资金的利息)。同样,任何经济单位持有现金这种存货也要负担一定的成本,持有现金存货的成本等于将有息资产转换为现金的手续费与持有现金丧失的利息收人(也称机会成本)之和。鲍莫尔模型的推导过程主要如下:设:=交易支出总额;K=每次变换的现金额;b=每次变现的手续费;(1)鲍莫尔认为,保存现金与保存其它存货一样有成本。保持现金的成本是持有现金所牺牲的利息r和出售债券时所支付的手续费b。因为每次债券出售额都为K,而支出总额为Y,故在整个支出期间内,。因为支出是一不变的流量,所以在整个支出期间的平均现金余额为K/2,。若以C为持有现金的总成本,则有下式:(2)因为人们一定会追求持有现金成本的最小化,因此求K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以求得C最小时的K值,解此式得:10:..3)两阶导数:式(4)的开口向上,表明K为极小值。因为人们在整个支出期间的平均交易余额为K/2,所以,若以实际现金余额的形式来表示,则保持现金成本最小的平均交易余额应为:(5)或(6)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它表明,当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的现金余额就将增加,11:..,这种变化不成比例,-。也就是说,现金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而与利率成反比。鲍莫尔模型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和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归纳为:第一、鲍莫尔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这一论证表明,不能影响利率的货币政策作用是有限的。第二、根据平方根公式,货币存量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以平方根成比例增加,所以,为使公众能吸收追加的货币,收入的增加必须大于货币供给的增加。这就证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比凯恩斯理论预期的更大。第三、鲍莫尔模型的基本结论也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即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国家收入)大于国际储备(国家现金存量)的增长速度。对鲍莫尔模型的批评主要在货币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和利率弹性都不是常数,而是变量。对于上述鲍莫尔模型,也有不少批评意见。比如认为模型忽略了影响货币交易需求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时间价值、通货膨胀、货币界定、支付制度和条件、金融创新等,致使模型有失偏颇;有的否定模型的定性理论假设;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模型的数量关系描述不准确,认为货币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二)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12:..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一个人无法保证他在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收入与支出完全一致,不能排除实际生活中发生不测之事面临需要货币的可能性。因此,为稳妥起见,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总是大于预计的净支出需要量,这个超额部分就是出自于预防性的货币需求。惠伦认为,决定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持币的成本;二是收入和支出的状况。1、持币的成本。主要有二项内容构成:一项是非流动性成本;一项是利息损失成本。2、收入和支出状况。因为只有当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净支出)超过持有的预防性现金余额时,才需要将非货币性资产转化为货币,而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分布受每次收入和支出数额、次数变化的影响,所以,收入和支出状况会引起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变化。惠伦在分析了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之后,提出了确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最佳值公式,即惠伦模型。(7)其中r代表利率,M代表预防性现金的平均持有额,那么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就是M·r。b代表每次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P代表一定期间内这种转换的可能次数,则预期非流动性成本就为P·b,以C代表的是全部总成本。13:..8)代入式(9),S为净支出的标准差,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就成了:(9)对(10)求M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惠伦模型的结论是:第一,最佳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变化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S2),转换现金的手续费(C)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r)呈立方根关系。14:..假定一种净支出的正态分布确定后,最佳预防性性货币余额将随着收入和支出的平均额的立方根的变化而变化。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即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和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则预防性倾向需求增加1/3个单位。第三,持币的机会成本取决于市场利率。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关系,利率越高,机会成本越大,此项货币需求越小。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3)。即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则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1/3个百分点。对于惠伦模型,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其基本结论比较符合现实经济中的一般情况,特别是证明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有较大的政策意义。但认为该模型把预防性货币需求看作是固定的,只作了静态的定量分析是不够的。一些学者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实际上是一种随机变量,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不存在固定的立方根关系,其收入和支出弹性、利率弹性也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应在一个弹性区间内变动。说明:鲍莫尔模型和惠伦模型的论证分析方法都相同,都是将现金持有的成本和提取现金的费用加起来求它们的最小值,其差别在于现金提取次数的假定不同,鲍莫尔模型假定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均匀地将债券转换成现金,惠伦模型则假定人们按造某种概率提取预防所需的现金。(三)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15:..这个理论是托宾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通过这个理论,托宾论证了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依据总效用最大化原则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组合,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凯恩斯在货币投机需求理论中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保持债券,由于各人预计不同,因此总是有一部分人持有货币,另一部分人保持债券,二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现实情况却与凯恩斯的理论不相吻合,投资者对自己预计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持有债券,于是许多学者对凯恩斯的理论发表了新的见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托宾模型,托宾模型主要研究在对未来预计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所以又称为“资产组合理论”。托宾认为,资产的保存形式不外两种:货币和债券。债券称为风险性资产;货币被称作安全性资产。风险和收益同方向变化,同步消长。由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就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决定,据此,托宾将人们分为三种类型: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托宾认为,现实生活中前两种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属于风险中立者,资产选择理论就以他们为主进行分析。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若某人的资产构成中只有货币而没有债券时,16:..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因为减少了货币在资产中的比例就带来收益的效用。但随着债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加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同理,若某人的全部资产都是债券,为了安全他就会抛出债券而增加货币持有额,一直到抛出的最后一张债券带来的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能达到最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资产分散化原则。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依据。人们资产组合的均衡点,即风险负效用等于收益正效用之点。从这些均衡点的变化中可见,利率越高,预期收益越高,而货币持有量比例越小,证实了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托宾模型还论证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这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破坏了原有资产组合中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效用的均衡,人们重新调整自己资产组合的行为,导致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货币投机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托宾模型虽然较凯恩斯货币投机需要理论更切合现实,但许多西方学者也指出该模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模型忽略了物价波动的因素;托宾模型只包括两种资产,即货币和债券,而不包括其他金融资产,这显然与当代金融实际情况不符。四、利率理论17:..利率理论是西方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前面几章的介绍可以知道,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理论把利率问题局限在实物市场上分析,凯恩斯则把利率放到货币市场上来研究,新剑桥学派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借贷资金决定利率论。新古典综合派在研究利率决定时批判地吸收了凯恩斯货币供求决定论和新剑桥学派的借贷资金决定论,又加人了国民收入这一因素,把国民收人放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曲线分析模型,从总体上说明利率是由储蓄、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应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在国民收入的配合下决定的。在研究利率水平决定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还从利率的风险与期限角度研究了利率的结构问题,并对利率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论述,从而把利率理论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一)利率的决定模型—IS-。储蓄(S)构成资本的供给,投资(I)构成资本的需求,因此商品市场上均衡的条件是S=I。在商品市场上,储蓄是收入的正函数,即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即投资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交易性货币需求(L)是收入的正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L)是12利率的反函数,货币供给(M)则是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由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分析整个经济的均衡时,应当把两个市场结合起来考察。如前所述,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I=S);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L=M),将这两条曲线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两曲线相交的增衡点E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S,L=M。因此,只有在E点上两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此交点决定的利率i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Y是ee同时考虑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除E点外的任意一点都不能达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在IS曲线上其他各点,虽然I=S,但L≠M,故仅有商品市场的均衡;在LM曲线上其他各点,虽然L=M,但I≠S,故仅有货币市场的均衡。在IS、LM曲线外区域的任意一点,不仅I≠S,而且L≠M,表明两个市场同时不均衡。从理论上说,E点决定了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但在现实中,国民收入与利率水平不一定总是与E点相对应,原因是两市场的同时均衡是暂时的,经常地是有一个市场不均衡,甚至两个市场都不均衡,但由于国民经济体系内存在着均衡的力量,能在经济的变动中自动将两市场调整至均衡,因此这个模型具有稳定均衡的特征。,其均衡点E所表示的国民收入Y和利率i的均衡组合也发生相应的变动。由于IS的变动是由投资或储蓄的变动引起的,LM的变动则因货币供给或货币需求的变化所致,因此这些变量的任一变动都将改变其均衡点的位置,引起Y与i19:..的变化。导致I、S、L、M变动的有诸多因素,研究其中主要因素的变动并追溯到其对Y和I的最终影响十分必要。汉森认为,影响两市场同时均衡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即资本边际效率、消费倾向、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在具体分析时他作了两个假定:①分析某一因素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②不考虑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财政政策主要是增减开支和调节税收。货币政策主要是增减货币供应量。(1)财政政策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1)政府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投资水平。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开支与国民收入、利率水平同方向变动。2)税收的增减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在其他情况不变时,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及利率水平反方向变动。(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效果IS—LM模型表明,当政府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他们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不一定必须是同方向的。根据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配合方式,如财政和货币的双松或双紧政策;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搭配以及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搭配等。不同的搭配方法对于不同的政策目标各有其独到的功效。(3)政策的区域性效果在前面的分析中,IS与LM的交点都出现在中间区域,然而事20:..实上两曲线的交点可以出现在LM曲线三个区域中的任何一处,在IS—LM模型中,政策效果因IS与LM曲线相交的区域不同而大有差异。1)凯恩斯区域的政策效果在凯恩斯区域,由于陷入流动性陷井,利率已经达不到能再低的程度,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只能使LM曲线上部向右移动从LM移1至LM,但曲线的下部仍处在流动性陷井中。由于货币政策不能作2用于利率,从而不影响投资,无法提高收入水平。政府支出的膨胀性效果得以充分实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达到了货币政策不能达到的目标。2)古典区域的政策效果与凯恩斯区域的效果相反,货币政策具有充分的作用,财政政策似乎完全没有效力。3)中间区域的政策效果一般地说,在中间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效力。均衡交点越是接近古典区域,货币政策的效力越大,财政政策的效力越小;交点越接近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的效力越小;而财政政策的效力越大。总之,当利率和收入水平都很低时,货币政策效果甚微,但财政政策效果卓著;当利率和收入水平提高时,货币政策能充分发挥作用,则财政政策却几乎没有效力;在中等利率与收入水平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效力。反过来说,在不同的区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于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21:..(二)、流动性和所得税不同的条件下的利率差别。1)违约风险:指债券发行人无法按时支付利息和本金的风险。风险越大,利率相应越高。2)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在必要时难以迅速转换成现金,并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流动性风险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3)所得税因素:所得税的高低关系到税后可支配受益的多少。利率与税率的高低成同方向变动。,因为期限不同而形成的利率差异。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1)预期理论:纯预期理论(PE)认为长期利率是短期利率加总的平均值。长期利率的走势与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同方向变动。2)流动性理论,又成为流动性升水或流动性报酬理论(LP):认为长期债券的风险高,而流动性低,为了给予补偿,长期债券的利率要高于短期债券。3)偏好****性理论:认为投资者偏好短期债券更甚于长期债券,只有长期债券的收益率超过短期债券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们才会接受长期债券。22:..4)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投资者有特定的投资倾向,不同期限的市场是相对分割的,每个市场的利率主要取决于资金供求关系,而与预期利率没有什么关系。该理论假定不同期限债券没有替代性,投资者有明确的期限偏好。五、储蓄理论(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亚尼将储蓄与终生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探讨影响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并相应提出政策性建议。,但其决定作用的还是收入。在莫迪利亚尼看来,储蓄不是取决于本期收入或人均收入,而取决于人的终生收入。,消费者按合理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最优地安排他们所有收入和一生消费,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消费者对于他在各年龄段的消费安排取决于他的终生收入。短期收入的多少,在本期收入与终生平均收入两者之间波动,长期储蓄的变化则与个人生命周期和家庭规模密切相关。他的两个假定式,收入不变,直到退休,退休的收入为零,利息收入也为零;一生消费不变,没有遗产。莫迪利亚尼的推论是:(1)一国储蓄率完全与它的人均收入无关,个人储蓄以生命周期23:..为消费基础,取决于终生收入,独立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2)储蓄变动与经济变动有关,其间变量是终生收入。(3)收入中可以积累相当多的财产总额。(4)制约消费和储蓄的主要参数是普遍的退休期的长度。(1)个人收入的生命周期及家庭规模(2)工作期和退休期的长短(3)流动性抑制(4)(1)必须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储蓄(2)在财政政策方面1)将对本期收入征税改为对消费征税;2)政府的预算收支要考虑代际的公平;3)考虑挤出效应,实现周期性预算平衡。(3)政策配合效果发达国家应适当削减过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使人们对退休后的生活有所顾虑,从而提高或保持工作期的储蓄率;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鼓励减少人口,缩小家庭规模,缩短工作期,延长退休期,以提高储蓄率。(二):..哈罗德认为储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杠杆,在储蓄的作用下,经济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一般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他主张在研究动态经济理论时不仅要考虑时间因素,更要考虑在储蓄作用下的经济增长率。他提出了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概念。(1)实际增长率是对经济体系任何两个连续的时间之间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即世纪的经济增长率为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