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科学与常识的区别.pdf

格式:pdf   大小:65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科学与常识的区别.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6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学与常识的区别.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科学与常识的区别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科学与常识的区别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科学与常识的区别所谓科学是指合乎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规则与程序而获得关于自然人文现象的知识;而常识是指现实生活里所使用的知识而言,常识是实证又与生活有关的(EmpiricalandRelational),换而言之,常识与人们的经验相吻合,并且和现实生活有关连。科学的范围可能与常识的范围互相涵盖,但是它们之间又不一定完全吻合。举例言之,许多关于电灯、电热、车辆机件、医药卫生和大气或环境污染等等的知识,不仅是科学所包括的范围,同时也可以属于常识的一部份,亦有一些科学的知识如古代恐龙或者天王星冥王星的研究,它们「既古又远」,可能超出一般日常生活所需要使用的范围。谈到科学与常识的区别,可以大致分为下列三点探讨之:(一)目的的不同,(二)规则的明示性与默示性不同,(三)传授媒介的不同。在目的上,科学与常识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科学家们所共同承认关于科学的目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或者「为研究而研究」的目的,换而言之,科学的目的是要扩大人类对于自然人文现象的知识领域,并且满足个人对于宇宙万象的好奇心,而常识活动则以日常现实生活着眼,也就是说「为生活而知识」、「为生活而学问」或者「为生活而研究」的目的,人类为着要熟食,于是开始去了解钻木取火的程序,为了御寒,因此去获得毛皮养蚕织染的知识,为着汲水交通,则去分析杠杆轮轴的原理,为着日常器用工具,于是探讨陶瓷铜铁的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规则程序上,科学是明示性的,而常识则是默示性的,科学研究通常要牵涉到一组复杂的方法、规则与程序,而且需要它们明示化,因此任何人怀疑一项研究结果的时候,都有权质问关于这研究的方法、规则与程序的问题,唯有这些方法、规则与程序的明示化,才能控制研究过程的偏见与误差,而科学家之间才有互相交换意见的可能性,至于常识的获得很可能也遵循一些规则,如尝试与错误的法则等,但是这些法则可能是****焉而不察」,没有人口头上提到,亦不见诸文字,因此,在许多情况之下,我们无法依照一定的方法与规则去认定许多偏见与错误的来源。在传授的媒介上,科学与常识亦有所区别,科学知识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的知识,因此要用特定的术语,经过专门的训练教育,才能互相地交换此种知识,而常识则是与一般现实生活有关,只要「门外汉」的语汇就可以互相交换这种知识,所以常识可以广泛的被一般人所接受。既然关于科学的规则、方法与程序是明示化的,一般研究认知论、科学的哲学或者知识的社会学的人大致承认科学的基本法则有四项:(一)原理原则的一般性,(二)各个前题之间的一贯性,(三)逻辑上的清晰和(四)实证上的正确性。用这四个法则去衡量常识,很可能它符合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法则,却没1法符合所有四个法则,因此,常识的范围很可能包括科学的范围,而科学可以说是特别适合于上述四项规则的常识。举例言之,中国传统所用的阴历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月的盈亏,并且找出闰年闰月的规律,这种知识可以符合实证上正确性的原则,却没法以一般性的原理原则或者一贯性的前题假设去说明解释月球日球和地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这些相互关系与月的盈亏或闰年闰月之间的连系,因此,这种知识只属于常识的范围。科学和艺术比较,科学是一门只有少数人能够认识和了解的学问,公众对它投入热情和关注在于它的神秘。很多人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之甚少,人们仍对爱因斯坦充满崇拜和热爱。而艺术则刚好相反,小说总是让人读的,音乐总是让人听的,绘画总是让人看的,假如这些艺术作品不能让多数人弄懂,艺术家能就难得到公众的认同。科学关注的是脱离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与人的主观感受无关,因此它要求准确的描述和可重复性的检验;而艺术则依赖人的个体的感受,常常以人为价值为取舍标准,对它的描述模糊、歧义和多变。科学力求研究事物的本质,使得其目标朝向一元化即追求单一的真实面目,因此,科学研究越是深入,便越是显得枯燥乏味,而艺术则朝向多元化发展,使得生活丰富多彩。科学总在逐步迈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宇宙的起源与最终命运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如此丰富多彩,等等。科学在于创新和探求未知,发展就是对传统知识和自己过去的否定;而艺术主要是反映过去或正在进行的事件,不排斥传统,艺术的革新有时反而受到人们指责。比如,文学名著会一版再版而一字不改,科学专著则会不断修正版本。科学的特征到目前为止,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为可信的方法和理论根基。虽然早在古代,人类社会就产生了科学的萌芽,但完整、强大、足以对抗各种传统世界观的近代科学,却很年轻。她发源于文艺复兴时的西欧,发展于17~19世纪的欧洲大陆,兴盛于20世纪后的欧洲、北美及所有现代国家。科学,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按照现行的学科可以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现代医学、空间与地球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分支虽然各有各的侧重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科学最主要的特征是:——用实验验证既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观念,科学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的验证方法就是实验,而且是可重复的实验。事实上,许多甚至绝大多数科学理论,都是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来的。经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有些理论是对的,有些理论是错的,有些理论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正确。于是,我们把那些正确的理论加进我们的科学体系,并用它来指导实践。如果有朝一日,一项实验彻底推翻了某个理论,那么它将被无情的从科学体系中剔除;如果实验证明该理论只在某些情况下成立,那么它将被加上严格的适用条件。爱因斯坦声称“能量和质量满足质能方程E=mc2”,于是人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开始检验。结果,裂变、聚变等核反应中的质量能量变化证实了该理论,原子能的应用开始了。拉瓦西声称:“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而非消耗自身的所谓燃素”,于是人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开始检验。结果,燃烧后,可燃物的质量没有减少;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可燃物无法燃烧(日常生活中的狭义的燃烧)。达尔文声称:“人类是从较低级的灵长类动物进化来的”,于是人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开始检验。结果,外表体形、内部器官、早期胚胎、远古化石,微观染色体,都证明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科学并不是终极真理,但实证主义的特征使得她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接近客观真理的世界观。——用数学度量科学如何比较自身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换句话说,用什么标准检验理论与实际的附和程度?答案是:数学。科学结论的一般形式是某一事件能否发生,发生后的效果大小,如果不能肯定则给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数学给了我们判断真伪、多少、概率大小的量化方法。一个科学理论灵不灵,要用数据来说话。数学赋予了科学其它世界观所无法比拟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前提条件是,数学本身的正确性。)——用数理逻辑思考前提条件在某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产生结果。数理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它保证,如果你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使用数理逻辑思考得出的结果就是正确的。科学使用数理逻辑,严密审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保证自身在每一步演绎或分析的推导过程中,不犯思维上的错误。3总而言之,实证是科学的态度原则;量化是科学的执行准则;逻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判断一种世界观是不是科学,首先要看它有没有科学的特征。科学地看待问题,首先要实证、量化、逻辑地看待问题。“眼见”并不一定为“实”科学注重观察,但科学观察与简单的“眼见”是不同的。、伪科学的宣扬者和相信者不认为自己堕入了迷信的深渊,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他们是在“观察”基础上才相信那些神秘的“事实”的。他们常说,他们“亲眼见到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神秘“事实”,所以才相信它。然而,由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简单的“眼见”并不能一下子看到问题的本质,甚至有时看到的是假象。因此,对于眼睛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要还用脑子进行分析,还需要理性思维的介入。举例来说,笔直的木棒斜放到水中,我们看到它弯曲了。这是由于水的折射造成的,木棒并未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夜里在月亮下行走,会看到月亮跟着我们走,实际月亮在天上仍然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和亲眼所见一样,我们的亲身体验也有误差。冬季里用手摸户外的钢板和木板,多数人说钢板温度低于木板温度,实际上两者温度相同,只是导热率不同才给人一冷一热的感觉。2.“亲身体验”和“现身说法”不可靠“亲身体验”,特别是治病效果的体验,常常成为许多人相信神秘功能的理由,并且往往被奉为不可辩驳的理由。这里先有一个轻信传言的“耳听”和轻信“托儿”的“眼见”的问题,这其实是“他人所说的体验”,并不是“亲身体验”。撇开这种情况不论,即使确实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也还要作分析。比如说,有些病本来可以自行痊愈,却被归于神功治愈的。有些心因性疾病,本来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暗示而治愈。接受正规医生的心理暗示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接受神秘大师的心理暗示(大师们称之为功法)也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并不能因此而证明某种功法有神秘奇特的疗效。有些病人,在练功的同时也在接受多种治疗,如果有效或自觉有效,那是在多种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得到了一个结果。究竟是哪一因素导致这一结果,不能还肯定,不能归于练功这一个因素。从经验到科学人类以思维的形式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视角,比如哲学、宗教、常识乃至玄学。这些方法和科学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4别,所以叫做“非科学”。很多人一听到别人说他们的东西是“非科学”就暴跳如雷,那是误解了“非科学”一词的涵义,非科学是个中性词,没有感情色彩,诗歌和宗教也是非科学,不会有人否认它的价值。说这些思维形式是非科学,只不过意味着,它们所使用的方法与科学使用的方法不同,仅此而已。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最初来自于经验。这个经验有时是偶然获得的。比如某一个原始人拿一个石头砸野猪,没砸着,结果砸到另外一个石头上,火星四射,点燃了干草,这样它就学会了燧石取火(姑且这样想象);又比如原始森林偶然起火(雷电、火山爆发,自燃……),导致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某一种泥巴烧硬,这样就发明了制造陶器;晋代的道士葛洪把木炭、硝石、硫磺之类放在“炼丹炉”中炼“仙丹”,丹没练成,人差点见了上帝,这样黑***就歪打正着的被发明出来。古代人冶炼金属的成就,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来自经验,它们都不是在科学指导下取得的成果,是经验技艺而不是科学,把它提高到科学或科技成果的高度,是不严谨的。经验是人类认识的低级形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不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就难以做到深入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大约在19世纪,一位科学家到一个染布工厂参观,发现在煮染布料的大锅边,工人正用力的敲打大锅,于是问为何要这么做,工人说,敲的声音越响,染出的布料越不容易褪色。科学家很奇怪,想不出声音和染色有什么联系,但事实却又的确如此,最终他依靠自己知识找出了答案:染布的时候,需要加入一些铁的化合物,这才是关键所在。工人敲击大锅的时候,部分铁锈掉入锅中,表面上看是敲击的声音在作怪,但实际上起作用的是铁锈。科学家告诉工人,以后不用敲锅了,只要加入一定量的铁化合物就行了。在这个例子里,工人的认识是经验,科学家的认识是科学。科学的特征及其与非科学的差异下面进一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从科学的特征入手。和非科学相比,科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不能产生歧义。而非科学的术语,大多模糊、朦胧,没有具体的指称。比如牛顿力学当中的“力”,涵义是明确的,可以测量,可以定量计算。“魅力”、“感染力”当中的“力”,则涵义模糊,那么它只能是日常语言中的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元气”、“道”这样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是玄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天堂”、“上帝”这样的概念没有实际的指称,是神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物质”、“意识”,一千个哲学家有一千种解释,是哲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还必须同一种操作性相对应。比如,西医“热”这个概念就可以与温度计的水银柱的高度相对应,牛顿的“力”同弹簧称的读数对应,中5医的“虚”,则是宽泛、笼统的概念,难以翻译成可操作性术语。科学术语的单义性不仅避免了概念的歧义,还使科学语言成为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避免了日常语言受意识形态、地域文化、立场、情绪、乃至说话口气、说话方式干扰的情况,使它可以在交流中不损失信息、不扭曲信息。2、理论的建立必须依据观察和实验,这种观察或者实验,需要具有可重复性。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意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一个时刻加以验证,那么这个定律是科学的。就而“鬼”这个东西,你看见了,我没有看见,张三看见了,李四没有看见,没有可重复性,其真实存在性要么是幻觉,要么是谎言。3、逻辑结构要严密,理论体系内部必须自恰,自圆其说,不能出现前后矛盾。《圣经》一会儿说上帝先造出了人,一会儿又说上帝先造出了动物,前后多处出现矛盾,这只能是宗教神学,不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哲学上的一些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都行,也不是科学。科学理论的严密性还要求其结构前后衔接、兼容,尽可能使用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建构新理论。对于细胞的全能性,早已有基因学说作了说明,你偏要搞个“全息胚”的新概念,有什么意义?黎鸣老先生证明四色定理自己生造了不少的公理、定理,对已有的类似定理弃之不用,是故意让人费力琢磨还是自己不懂?很多的“民科”都有这个毛病,不了解主流科学的概念和体系,偏偏喜欢自己去创造新名词、新理论,结果创造出来的,要么是已经有的东西,要么是错误的东西。4、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思维经济性原则。科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形式则具有主观性,必须尽可能的简单。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写成f=ma2可不可以?照样可以,只要我们对加速度这个概念重新定义一下,其它对应的定义和导出结论相应修改,保持整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自洽即可。之所以写成第一种形式,仅仅因为这种写法最简单,我们总会选择以最少的假设、最简单的形式解释最多现象的那个理论。5、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证。波普曾经说:可否证性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可否认,由于观测手段和科学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科学理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检验的,但是它必须带有原则上具有可观测性,或者可以推演出可观测性、可验证性的结论,即使一时不能验证,至少在原则上应当可以验证。惠更斯说光是纵波,,到底是横波还是纵波,用偏振实验可以验证,就因为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偏振现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身难以验证,但它推到出来的三个具体结论:光线在引力场当中的弯曲、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都一一的被实践所证实,其科6学性得到了验证。而非科学的认识形式,其理论往往带有不可证实性和否证性,比如“上帝”,我们没有办法证明它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存在,又比如哲学中的一些概念,都超出了人类经验领域的范畴,无法实证,所以不能叫做科学,科学只讨论人类经验领域的事,超出经验领域以外的,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那个地盘留给非科学,留给信仰。什么是伪科学伪科学是非科学的一个子集,一个组成部分,非科学是一个中性词,而伪科学则是一个贬义词。按照通常的理解,伪科学指的是把非科学的东西贴上科学的标签,当作科学来看待,并由此创造出来的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体系。伪科学的这个传统定义比较模糊,我从两个角度作补充的说明。第一,伪科学不同于科学中的谬误。谬误即科学上的错误理论,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由于认识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科学家在科学发展的某一阶段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假说、理论可能与客观事实不符,是对真实世界的歪曲的反映,这就会产生谬误。谬误与伪科学的区别在于:首先,错误科学理论的提出也遵循了科学的一般研究原则,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观察的方法或者实验的方法,只是在提出假说的过程中,观测事实不够,背景理论不充分,以致这个假设过于大胆、武断,脱离了现实。比如,热学中曾经出现过“热质”理论,它认为“热质”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高温物体当中的热质多,低温物体当中的热质少,热传导就是热质的流动,物体受热膨胀就是热质粒子之间的相互排斥。这个理论就是一个科学谬误。但是,提出这个理论的过程也遵循了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它的观察事实是热传导、物体受热膨胀等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背景理论是牛顿力学,牛顿力学的世界观认为在一切现象和过程的背后都有某个微小的实体“质点”,都有某种“力”在起作用。“热质”这个概念的提出就受到了牛顿力学“质点”概念的启发。只是由于观测事实不够充分、不够深刻,理论背景不够全面,才导致了错误的假说。伪科学理论的提出,则不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不顾观测事实和被科学共同体广泛遵守的成熟科学理论,毫无根据的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这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区别;其次,科学谬误只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梯,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没有新的实践将其证伪的情况下,在没有更好理论的情况下,它可以暂时充当一种解释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自然地被科学共同体所淘汰。比如,科学家后来发现“热质说”解释不了摩擦生热的情况,提出“热之唯动说”,即认为热现象和能量有关。能量说就逐步取代了热质说,科学的热学理论得到发展。与之相反,伪科学的理论要么难以被实践检验,要么拒绝实践的检验,它不是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阶梯,反而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7第二、伪科学不同于科学骗局。上海交大的“汉芯”,是科学骗局,不是伪科学。搞假数据,假结论,假论文,或者把别人的成果说成是自己的,都属于科学骗局。第三、伪科学与人们对非科学的态度有关。你不说非科学是科学,它不是伪科学,你偏要把非科学说成是科学,那么它就转化成伪科学。比如,阴阳五行的理论,本身是传统文化,是哲学学说,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但如果有人打着科学的招牌推销这个东西,用它来测风水、算命、治病,它就成了伪科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