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pdf

格式:pdf   大小:776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基础理论.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7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基础理论.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基础理论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基础理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正文绪论【目的要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学时,其他2学时。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2:..物得以相互感应。(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叙述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二)五行制化与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叙述五行学说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3:..法的基本特点。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12学时。其中,精气学说2学时,阴阳学说5学时,五行学说4学时,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学时。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附:心包二、肺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4:..(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三、脾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四、肝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一)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五、肾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附:命门第三节六腑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胃气的概念。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津液藏焉”。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第四节奇恒之腑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5:..附:精室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如“肺主行水”的实验等,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章共安排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1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代谢、功能及分类。、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生成、运行和功能。、代谢和功能。、生成和作用。。【主要内容】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二)相关脏腑功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6:..(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本章安排8学时。其中气37:..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1学时。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主要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二、经络学说的应用【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本章共安排8学时。其中经络学说概述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8:..第五章体质【目的要求】,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主要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包括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和养生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4学时。其中概述、体质的生理基础各1学时,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各1学时。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主要内容】概说(不列标题):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第一节六***一、六***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二、六***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9:..(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三)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五)火(热)邪:阳邪,炎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六)暑邪:阳邪,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第二节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包括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第三节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包括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影响病情。第四节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第五节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第六节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一)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二)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二、瘀血瘀血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一)瘀血的形成: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二)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10:..(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肿块;出血;青紫;舌脉改变。三、结石结石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一)结石的形成: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二)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七节其他病因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二、诸虫:包括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三、药邪: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四、医过: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开设相应实验课。本章共安排12学时。其中概说、六***、疠气7学时,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2学时,病理产物3学时。其他病因自学。第七章发病【目的要求】。。【主要内容】概说(不列标题):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包括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包括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包括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第二节发病类型一、感邪即发二、徐发11:..三、伏而后发四、继发五、合病与并病六、复发:包括复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等。【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4学时。其中发病原理2学时,发病类型2学时。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五邪”的病机。、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主要内容】概说(不列标题):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二)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三)血的失常:血虚与血运失常(血瘀、出血)的病机。(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12:..(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二)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10学时。其中基本病机8学时,疾病传变2学时。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主要内容】第一节预防概说(不列标题):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第二节治则概说(不列标题)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13:..二、治标与治本(一)缓则治本(二)急则治标(三)标本兼治三、扶正与祛邪(一)扶正祛邪的概念(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四、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五、调理精气血津液(一)调精(二)调气(三)调血(四)调津液(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六、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6学时。其中预防2学时,治则4学时。1关于教材“附录”“研究进展”。“关键名词术语(keywords)”,并附录本书使用的“主要参考书目”和“主要参考古籍书目”。附2主要参考书目(近几年出版的)(五版统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4:..(六版规划).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专科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刘家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迟华基,(硕士研究生试用教材).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教材,:陕西科技出版社,,: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内经》:江苏***,: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3主要参考古籍书目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二十二子(缩印清代浙江书局汇刻本)国语(左丘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伤寒论(东汉·张机)金匮要略(东汉·张机)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15:..圣济总录(宋·赵佶敕编)济生方(宋·严用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扁鹊心书(宋·窦材)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儒门事亲(金·张从正)脾胃论(元·李杲)格致余论(元·朱震亨)医学正传(明·虞抟)慎斋遗书(明·周之干)图书编(明·章潢)医学入门(明·李梴)薛氏医案(明·薛己)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类经(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医贯(明·赵献可)理虚元鉴(明·汪绮石)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医旨绪余(明·孙一奎)温疫论(明·吴有性)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医门法律(清·喻昌)寓意草(清·喻昌)张氏医通(清·张璐)证治汇补(清·李用粹)锦囊秘录(清·冯兆张)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温热论(清·叶桂)温病条辨(清·吴瑭)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医学真传(清·高士宗)医碥(清·何梦瑶)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16:..医林改错(清·王清任)类证治裁(清·林珮琴)吴医汇讲(清·唐大烈辑)医醇★义(清·费伯雄)医原(清·石寿棠)读医随笔(清·周学海)血证论(清·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医学求是(清·吴达)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辑)附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课时分配简表—————————————————————————————————教学内容学时总学时—————————————————————————————————绪论6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精气学说2阴阳学说5五行学说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2藏象20藏象学说概论2五脏10六腑3奇恒之腑1脏腑之间的关系43精气血津液神8精1气3血1津液1神117:..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14经络8经络学说概述1十二经脉5奇经八脉1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15体质4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体质的分类1体质学说的应用16病因12六***、疠气7七情、饮食、劳逸2病理产物37发病4发病原理2发病类型28病机10基本病机8疾病传变29防治原则6预防2治则418

最近更新

极小形状因数消费者电子产品中的ESD保护 35页

蔬菜种植中的经济学分析 32页

班主任必须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49页

秦腔剧本《铡美案》 30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9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 4页

前厅运行与管理 100页

“青春正能量”创意视觉大赛之微电影创作大赛.. 17页

中职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4页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17页

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9页

关于我的暑假生活作文500字(通用36篇) 23页

危化企业安全标准化需提供的数据资料 8页

园林工程施工合同范文(8篇) 32页

多媒体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6页

安全年度培训计划九篇 16页

小学生阅读打卡活动总结(精选6篇) 13页

悬臂挂篮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探索 5页

排蓄水板施工方案 7页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4听力答案(全) 18页

材料部工作计划(通用10篇) 16页

汽车售后服务工作总结(精选11篇) 23页

健康饮食:糖尿病营养方案 9页

电影院营销活动方案 15页

第九章 带式输送机的基本知识 15页

健康管理--高血压防治健康管理方案 8页

西南大学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4页

资金支出会议纪要 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6页

面包蛋糕店店长工作详细手册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