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pdf

格式:pdf   大小:84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8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导入二: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青牛白马图》《宋太祖黄袍加身》。青牛白马图宋太祖教师设问:同学们,在展示的两幅图中,含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青牛白马的故事,一个是黄袍加身的故事。那么,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黄袍加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赵匡胤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峙并立的主要有哪几个政权?这些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推进新课一、:..课件播放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片断,介绍契丹的兴起与建国。提问:契丹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916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建都上京。教师补充:契丹后来改国号为辽。课件展示《还猎图》及文字资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提问: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契丹人过着渔猎畜牧的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认识:看到他人的长处,学****他人的优点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人进步的捷径。。教师讲述: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它们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史上合称五代。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历史上合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如何结束的?课件展示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图片。图说历史:上述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学生讲述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教师总结: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以来地方势力割据称雄的局面,使中原地区重归统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措施,也使北宋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渡:北宋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统一全国的政权,它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当时存在的政权除了北宋以外,还有辽和西夏。那么,这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应该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辽、宋、:宋朝建立后,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统一中国,先后两次对辽作战。第二次对辽战争,开始时,宋军进展顺利,节节得胜。形势的发展对宋军很有利。但是,由于东路曹彬贪功轻进,被辽军击败。东路军一败,使整个战争形势发生变化。后迫于形势,西路的潘美、杨业只好率师回到代州。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学生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教师引导:宋攻辽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却大举攻宋。宋真宗时,辽又南下攻宋,双方形成对峙状态,澶渊之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其过程、结果,并针对这个盟约进行讨论,谈谈认识。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宋辽议和是在宋军打败辽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反映了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恶化了北宋的财政,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促成因素之一。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性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2:..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过渡:宋辽关系稳定后,北宋的北部边境安宁了,这时在西北边境党项族又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提问:你知道西夏政权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吗?找出西夏的统治区域和都城,说一说西夏大概在今天的哪些区域?学生回答: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建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统治区域在今甘肃、宁夏一带。提问: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教师总结:纵观整个辽史和西夏史,尽管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不断发动战争,给当时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负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也促进了汉族和北方许多民族的融合,开发了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边疆,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过渡: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使各个政权都疲惫不堪,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女真族建立的金成为北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三、《中华上下五千年》片断,介绍金的建立。提问:女真族在什么时间完成统一?何时由哪一位杰出首领建立政权?建都何地?学生依据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回答:11世纪,女真族完成统一。12世纪初期,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定都会宁。《金灭辽、北宋地图》。提问:根据上述图片说明辽和北宋是如何灭亡的?历史上的“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125年金灭辽。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于是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第二年改年号为靖康。1127年4月,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人,北宋灭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同年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课件展示《金、南宋对峙形势图》和《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提问:对比说明北宋与南宋的区别,它们与历史上的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关系相似?学生回答:北宋政权被灭掉之后,由皇室宗亲建立了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王朝,继续沿用前朝的国号,南宋疆域面积缩小。与历史上的西晋与东晋关系相似。过渡:南宋建立后,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岳飞率领的军队成为抗金力量中重要的一支。“岳母刺字”和“郾城大捷”的图片。看图讲故事:学生讲述岳母刺字及郾城大捷的故事。课件展示资料:材料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是对岳家军的真实写照。材料二金军中流传的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提问:岳家军能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3:..学生讨论回答: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争的正义性。教师总结:郾城大捷后,金军对岳家军闻风丧胆,面对大好的抗金形势,岳飞情不自禁地对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就在这时,害怕抗金力量壮大的宋高宗和秦桧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回朝。在极度悲愤之余,岳飞咏出了那首充满浩然正气和强烈爱国***的不朽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学生朗读。提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雄心壮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几百年来,在岳飞的事迹被广为传诵的同时,更有无数仁人志士来岳飞墓前凭吊,他们不只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是为体味和感受英雄的浩然正气而来。而迫害岳飞致死的秦桧,却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人们的唾弃和鞭挞。“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正义,对忠贞,历史是公正的;对邪恶,对奸佞,人民是无情的。岳飞和秦桧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过渡:岳飞班师回朝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于1141年达成了和议,当时正值宋高宗绍兴年间,所以又叫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形势图》。提问:说出宋金和议的主要内容,对历史发展有什么进步意义?学生回答: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意义: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社会经济更有长足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本课小结辽、宋、西夏的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基础之上的。我们在了解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抗金英雄岳飞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板书设计一、辽、北宋、西夏的并立(一)澶渊谜局——:::澶渊之盟(二)奇怪的议和——::战争―→议和二、::【热点链接】DNA破解契丹失踪之谜4:..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明朝以后,“契丹”一族突然消失了。他们的销声匿迹成为一个奇怪而有趣的历史之谜,困扰着许多历史学家,那么契丹民族是否有后裔存在?其后裔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在何处安身了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成立的研究“契丹人失踪之谜”的课题组在完成了将近两年DNA测序第一系列研究程序之后,终于得出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后裔。【典籍广角】澶渊之盟的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人物春秋】北宋政治家寇准寇准(961—1023),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太宗朝曾在大理、巴东、成安、郓州任地方官,后入朝任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敢犯颜直谏,曾一度被排挤出朝。宋真宗即位,入朝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年冬,辽承天太后和辽圣宗亲统大军攻宋,他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遂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次年,遭参知政事王钦若谗言所害,被罢相知陕州。天禧三年(1019年)再相,不久又罢相,封莱国公。后因副相丁谓陷害,被贬为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死于雷州贬所。著有《寇莱公集》。【学术动态】对“澶渊之盟”的性质和影响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并非“城下之盟”,而是“北宋战而胜之条件下签订的互利协议”,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另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盟约。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互称“南朝、北朝”看来,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但从《誓书》所订“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看来,则又是不平等的。而对这一盟约的影响,则都认为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它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局面,维持了此后将近120年的和平往来,反映了宋辽双方人民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