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pdf

格式:pdf   大小:81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8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_~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注释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挂罥:挂,缠绕。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注释忍能:忍心如此。入竹去:跑进竹林。:..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注释俄顷:一会儿。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衾:被子。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雨脚:雨点。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安得:哪里能得到。庇:遮蔽,保护。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四、问题归纳:..“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盗贼”,你怎么看?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五、课文主题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卖炭翁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故事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_—8_)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三、课文翻译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注释伐:砍伐。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何所营:做什么用?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注释可怜:值得怜悯。愿:希望。辗:碾压,同“碾”。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注释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牵向北:指牵向宫中。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直:价钱,通“值”。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四、“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五、课文主题《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我们今天学****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二、初读求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从字句、押韵、平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说。预设:这两首诗都很长,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诗一样是四句或者八句。这两首诗押韵有变化,不固定。这两首诗每句中的字数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这两首诗都没有对仗、平仄的限制。这两首诗都是古体诗,叙事诗。(屏显,共读)与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中途可以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卖炭翁》是乐府体。,快速了解诗意。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它们分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预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诗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风吹破,茅草横飞,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经历。《卖炭翁》叙述了在终南山伐薪烧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千余斤碳被宫里的太监掠夺而去的事。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叙之事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卖炭翁》所叙之事是诗人的所见所闻。那么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大家再读诗:..预设:这两个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惨。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可怜的老人。两个故事都揭露了现实的黑暗。……,结合两诗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请你为老人代言,用朗诵表现出其生活的悲苦。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预设: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贫穷,住的是茅草屋,盖的被子很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冷似铁”“踏里裂”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长夜难眠,一家人生活无所依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内心独白透露出国家战乱,生活无依的悲苦。“长夜”不仅仅是指这一个晚上,还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岁月。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处于战乱当中,流离失所,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盖的茅屋又被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来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湿又冷。卖炭翁更悲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生活又脏又累,烧炭时间长。“苍苍”与“黑”形成对比,写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但为生存下去,还要辛苦劳作。卖炭翁更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矛盾心理更凸显老人悲惨的生活境况。卖炭翁更悲苦。“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他辛苦半年烧成的炭却被宫里的宦官变相掠夺了。【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求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深层。第一次求同,意在发现两首诗语言形式的特点,略处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体感知内容,以横:..深入诗歌品读词句,这一环节需精研细磨。】三、背景引入,读懂社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卖炭翁》是为“苦宫市”而作。“苦宫市”,即人民以“宫市”为苦,“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是,中唐时期“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的宦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名为宫市,其实夺之。”预设:战乱、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真正的盗贼是那些衣着光鲜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设计意图:在比较人物遭遇的基础上,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现实主义作品的写实特点。】四、对举再读,,比读品悟。师(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悲凉凄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生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经历风雨,经历苦难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屏显)女: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男: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男: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女:一车炭,千余斤男: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身为官位的白居易,《卖炭翁》的插图,你觉得这个插图符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如果让你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画一幅插图,你会怎样画?预设:诗人站在茅屋门口,屋外是漫天的雨丝。远处隐约有更多破败的茅屋,还有百姓在战乱中死伤倒地的图景。诗人站在大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里,眼前浮现出一座座高大坚固的房屋。……“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这幅画的题目。如果让你给《卖炭翁》的插图拟题目,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预设:最无耻的买卖最卑鄙的掠夺最职业的讽喻最有力的控诉……(板书两个标题,过渡到下个环节),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相同的是什么?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注释:怎能得到强壮有力之士挽下银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诵读。结合诗句简析,思考两位诗人关注的相同点。小结:那一句句“安得”中,饱含着诗人对天下太平、人民安宁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悲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是身受苦难,还是衣食无忧,他们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他们用文字呐喊、用文字为民请命;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贾生》结课:唐诗中不仅有四季美景,不仅有闲情雅趣,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蒋勋所说: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同学们,请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们的身边还有像农民工、环卫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艰难、悲苦的群体。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书写有情怀的文字。【设计意图:课堂落点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环节通过三个步骤推进:运用对举的方法给诗歌插图、拟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关注点、着力点;通过分角色比读,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拓展朗读两位诗人其他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人情怀的认知。】:..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