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统计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pdf

格式:pdf   大小:1,10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统计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1.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统计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统计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统计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统计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2、指标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3、总体、样本和单位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4、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8、变量和变异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9、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10、抽样平均误差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11、抽样极限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14、统计指数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15、综合法总指数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观察另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指数就叫综合法指数。16、平均法总指数:..平均法总指数是通过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求得的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指数。分为两种:加权算术平均法总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法总指数。17、时间数列时间数列是指同一观察现象的观察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时间数列也称为时间序列和动态数列。18、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是一种分析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它们的关系如何的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是指对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选择一合适的数学模式,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见的平均变动关系的统计分析的方法。19、时间序列的最初水平、中间水平和最末水平时间数列中第一个观察值称为最处水平,最后一个观察值称为最末水平,其余各个观察值称为中间水平。20、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调查对象是所要研究对象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所要研究对象的个体。填报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21、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是以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对比,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变动程度。定基发展速度是用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对比,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它表明所观察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2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区别两者的区分是以调查单位的登记在时间上是否具有连续性为依据的。经常性调查的对象本身具有连续不断变化的特点。商品零售额。一次性调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如人口普查。二、简答题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区别:(1)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用文字来反映,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而指标都是用数量来表示的。两者的联系:(1)指标是指标的汇总和综合。(2)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两者有时可以互换。2、统计总体的特点(1)同质性。即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些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属性。这是构成总体的前提。(2)大量性。即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目要足够多。这是形成总体的充分条件。(3)差异性。即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可变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这是形成总体的必要条件。3、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是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都是总体中的一部分区别:调查目的调查单位重点单位是指它们了解被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的某一标志在总体标志不能推算总体相应指标值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发展有意识地选取有代典型调查变化趋势,可近似推算总体数量,表性的典型单位无法估计误差用样本指标数值推断总体指标排除主观愿望按随抽样调查数值,可以计算和控制误差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4、统计绝对数的分类(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按其反映不同的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3)按其采用的计量单位的不同分: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5、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时期指标:(1)连续记数,其值可以相加(2)具有时间长度,与时间长短有关(3)是流量时点指标:(1)间断记数,其值不可以相加,相加无实际意义(2)不具有时间长度,与时间长短无关(3)是存量6、抽样技术的特点(1)在调查单位的抽取上,遵循随机原则。(2)以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3)以概率估计的方法对总体进行估计。(4)在推断理论上,以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为基础。(5)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7、抽样误差的种类(1)登记性误差。又称调查误差或工作性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代表性误差。它又可以分为系统性误差和随机性误差。系统性误差是破坏随机原则造成的偏差,也是可以避免的。随机性误差包括抽样个体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抽样个体误差不确定,难以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计算和控制。8、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1)总体总变量值X间的差异大小。差异越大,误差越大。(2)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3)抽样方法。重复抽样误差一般大于不重复抽样误差。(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误差不同。9、统计相对数的种类(1)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的比值。(2)结构相对数。是总体各组成部分数值与总体总数值的比值。(3)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组的指标数值与总体中另一组的指标数值的比值。(4)动态相对数。某现象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的比值。(5)比较相对数。某类现象的数值与不同空间同类现象的数值的比值。(6)强度相对数。某一现象数值与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现象数值的比值。10、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1)概念含义不同。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强度相对数是某一现象数值与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现象数值的比值。(2)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数是反映某现象在另一现象中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反映现象间依存性的比例关系。而平均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的某一变量的各个变量值一般水平的代表值。(3)表现形式不同。强度相对数的单位多是复合单位,由分子、分母的指标单位复合而成。平均数则是和标志总量单位的一致。(4)强度相对数分子、分母可以互换,平均数的分子、分母不可以互换,互换无意义。11、统计指数的种类(1)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2)按反映统计指标的不同内容分: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3)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分: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4)按表现形式不同分:综合法总指数和平均法总指数。12、相关关系的种类(1)从涉及的因素多少来分,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只研究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两个以上的为复相关。(2)从相关关系所呈现形态来分,可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3)直线单相关按呈现相关关系的方向划分,又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正相关表明两个因素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负相关表明两个因素的变动方向是不同的。三、计算题1、组距、组限和组中值的计算例:某地区工人劳动生产率分布情况见表1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企业个组中值组距频率(%)组(元/人·月)数(频数)(元)3000以下13000~420034200~540045400~660046600~780037800~900029000以上3合计20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各组的组距、组中值和频率(填在表中即可)2、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例:甲乙两人都是某一零件厂的工人,两人一个星期每天日产量资料如表2时间甲工人(个)乙工人(个)周一56周二63周三46周四74周五24(1)比较甲乙两工人平均日产量的高低(2)计算甲乙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和离散系数,说明哪个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具有代表性3、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和区间估计例:某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职工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抽查100名职工,每个职工文化程度的分布数列如表3文化程度(年)组中值人数(人):..3~54156~87559~11102412~:(1)抽样平均误差(2)在概率度t=2的条件下的平均文化程度的变化范围4、综合法统计指数的编制例:商品名计量单销售量价格称位基期q0报告期q1基期p0报告期p1甲米2002401518乙件3003202630丙斤1501301210合计求:(1)商品销售额总指数、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2)分析由于销售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状况(3)分析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状况5、平均发展水平、环比速度、定基速度的计算例:某县财政收入资料如表: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财政收入(万元)2000逐期增长量(万元)300300400环比增长速度(%)2011求:(1)计算表中空缺数值(2)计算1997~2002年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速度6、相关系数、回归方程例:生产费用与产品产量有一定关系,现从某一行业中随机抽取8个企业,所得产量与生产费用的数据如下表:企业编号12345678产量40425055657884100生产费用130150155140150154165170求:(1)计算产量和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2)求解以产量为自变量,生产费用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具体现象数量方面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以及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第一节统计学概要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或母体,是指至少有一个主要性质相同的众多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体。构成总体的所有单位至少有一个主要属性相同,这是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因此,总体必然为同质性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2、标志、变量和指标(1)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统计术语称为标志。标志是统计认识的起点。按标志是否可以用数量表现进行划分,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而只能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进行说明的标志,如:人的性别、文化程度、工种等;数量标志是指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如:人的年龄、工人工资、工业产值等。凡是反映品质标志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属性总体;凡是反映数量标志组成的总体称为变量总体。(2)变量将可变的数量标志抽象化就称其为变量,其取值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变量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确定性变量是指受必然性因素的作用,各变量值呈现出上升或下降惟一方向性变动的变量;随机变量是指受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变量值呈现出随机的混沌状态变动的变量。根据变量的取值是否连续划分,有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是指在一个取值区间内可取无穷多个值。连续型变量值要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离散型变量是指在一个取值区间内变量仅可取有限个可列值。离散型变量值只能用计数的方法取得。(3)指标指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范畴。指标是统计认识的工具。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绝对规模和水平,体现事物广度的外延指标。质量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相对程度,体现事物深度的内涵指标。质量指标是数量指标的派生指标。例题:()是统计认识的起点。a、变量b、:b二、统计资料的搜集1、调查对象、单位、项目以及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是指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现象总体。调查对象由若干调查单位构成,调查单位是指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可以是某种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和行为,如自然灾害、经济增长、犯罪行为等。调查对象的内容和范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调查目的予以确定。调查项目是调查时向被调查者所要搜集的问题,它是反映调查单位特征的标志。设置调查项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重大或敏感性强的问题应采用多项选择,不宜采用是非提问;②所问的问题应便于被调查者回答;③备选项目必须互不相容;④调查项目应当防止渗入调查者的思想导向;⑤问题的形式不宜太难和过于复杂;⑥问题不宜太长。报告单位,又称填报单位,是指负责向调查者回答问题、填报统计表和提供统计资料的基层单位。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又不一致。对此两者识别的关键是要分清只有能够填报和报告的“人”或“法人”才能作为报告单位,“物”不能进行填报,因而它不能作为报告单位。2、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采访法和报告法。(1)直接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2)采访法,是指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询问,由被询问者答复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几种具体形式进行:个别口头询问、开调查会、被调查者填表。:..(3)报告法,是指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台账核算有关资料,并以统计报表的形式逐级上报的调查方法。3、搜集资料的形式搜集资料的形式是指采集信息资源的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1)统计报表,是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以报表的形式定期逐级上报统计资料的制度化调查方式。(2)普查,是指专门组织的、对一定时点上的国情国力所作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组织实施时应当遵循这样两项原则:一是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二是确定统一的普查期限。(3)重点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客观存在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对总体单位数而言,这些单位的数目所占比重小;对总体各单位标志总值而言,这些单位的标志总值所占比重大。在西方统计中,把重点调查称为判断抽样。(4)典型调查,是指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主观认为表现突出的典型单位进行调查。所谓典型单位,是指在总体所有单位中最能体现总体共性的单位。在西方统计中,也把典型调查称为判断抽样。(5)抽样调查,全称为随机抽样调查,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以样本数量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调查。按随机抽选的方式划分,有纯随机抽样调查、机械抽样调查、类型抽样调查和整群抽样调查。例题(判断):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可以是某种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和行为。()答案:对2、普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客观存在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答案:错三、统计资料的整理1、统计资料的审核和手工整理技术(1)审核技术:①逻辑审查,即检查资料是否合乎逻辑。②计算审查,即检查调查表中各栏数字的计算方法和口径,验算合计数与各项数据之间是否平衡。(2)手工整理技术:①划记法,又称点划法,是指用点、线等符号计算总体和各组单位数的方法。②折叠法,是指将需要汇总的各调查表在相同行或列处对折,然后将各调查表按顺序叠在一起,且露出需要汇总的那一行或那一列数据的方法。2、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成若干组的统计整理方法。根据分组标志要求形式的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1)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总体单位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依据此标志将总体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组。(2)按数量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总体单位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依据此标志将总体划分成若干数量各异的组。例题:()是指用点、线等符号计算总体和各组单位数的方法。a、划记法b、:a、b5、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所以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就必须遵循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原则。根据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据;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6、明晰性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简明、易懂,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准确掌握企业的情况。根据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例题(判断):1、根据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答案:对:..2、一贯性原则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答案:错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2、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将收入与对应的费用、成本进行对比,以结出损益。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3、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历史成本原则的依据是: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历史成本数据比较容易取得。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例题(判断):1、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答案:对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答案:错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1、谨慎原则谨慎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谨慎原则又称为审慎原则、保守主义。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防范风险,并化解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营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营业务对经营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里所讲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有时,经营业务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营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例题:()又称为审慎原则、保守主义。a、谨慎原则b、:a第四节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类。一、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或者说物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表现为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等。除以上的货币资金以及具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以外,资产还包括那些不具备物质形态、但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资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二,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第三,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或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那些可以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变现周期往往在一年以上,所以称为长期资产或非流动资产。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比重越大,则支付能力越强。按资产有无实物形态分,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传统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仅将专利、商标这些不具有物质形态、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称为无形资产。例题:按流动性进行分类,资产可以分为()。a、有形资产b、:cd二、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负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引起的、企业当前所承担的义务。企业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负债。第二,负债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第三,为了清偿债务,企业往往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比如用现金偿还或者实物资产清偿,或者通过提供劳务来偿还,或同时转移资产和提供劳务偿还。也有可能将债务转为所有者权益。按偿还期间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预期在一年内到期清偿的债务属于短期债务。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之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相对于负债而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有者权益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其所有者。第二,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优先清偿,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第三,所有者权益能够分享利润,而负债则不能参与利润的分配。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和剩余利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为留存收益。例题:()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a、所有者权益b、:a四、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第二,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同时引起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第三,收入将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按企业所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有三种来源:一是对外销售商品,通过销售商品,取得现金或者形成应收账款;二是提供劳务;三是让渡资产的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对外贷款、对外投资或者对外出租等等。按日常活动在公司、企业所处的地位,收入还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例题(判断):1、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答案:对2、收入只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不可能同时引起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答案:错五、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与收入相配比,即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盈利。与收入相对应,费用的特点在于:第一,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第二,费用可以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如耗用存货,也可能引起负债的增加,如负担利息,或者同时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第三,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费用按照其与收入的关系,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其中,营业成本是指所销售商品的成本,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六、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净利润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三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有些补贴收入也计入利润。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有关期间费用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是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的差额;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例题(判断):1、费用按照其与收入的关系,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答案:对2、利润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答案:错第五节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就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将初始的会计数据资料经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环节(程序)加工成会计信息产品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我国通常将会计核算概括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以及编制报表。一、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其进一步分类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被赋予借贷双方的记录空间就是账户。账户是用以记录经济业务,整理、汇集会计数据资料,提供会计核算指标具体数据的手段。账户是按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的,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会计科目按照会计要素进一步分为五类,即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成本类会计科目和损益类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及编制会计报表的具体要求,可以分为总账科目(或称一级科目)和明细科目,分别据以开设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有时在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之间还有二级科目(或称子目、细目),据以开设二级账户。我国会计科目一般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以会计科目表的形式加以规定。企业根据具体需要可以增补或者删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科目表,如表7—1。例题:会计科目按照会计要素进一步分为五类,即()。a、资产类会计科目b、:abcd二、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及应用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1)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借”表示资产(费用)的增加或负债、权益(收入、利润)的减少;“贷”表示资产(费用)的减少或负债、权益(收入、利润)的增加。(2)以会计恒等式作为记账理论依据。即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记账依据。(3)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其记账规则。在借贷记账法下,是通过编制会计分录来完成记账工作的。所谓会计分录是指确定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各账户记账的基本方法见表7—2。例题(判断):1、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答案:对2、)以“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