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河南师范大学.pdf

格式:pdf   大小:3,595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南师范大学.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3.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南师范大学.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河南师范大学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南师范大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河南师范大学简介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八十九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经济学、学、教育学、法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现设有20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和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设有生命科学和化学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河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承办单位、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学校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亿元,馆藏图书295万册。学校现有各类学生40000余人,在岗教职工22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80人;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中,本校教师水平和教师绩效均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具有教授评审权。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校风、“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的优良学风。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本科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建设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学校生源充足,多年来本科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人数一直是招生计划的2倍左右,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2007年以来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科学、日语、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有机药物、新能源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小麦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2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以及省部级音乐、美术奖励48项,主编(著)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260余部,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600余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美国科技信息所对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年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报道,河南师范大学进入世界前1%,在我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63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51位,最高位次为第30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公认的名刊。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40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300余位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著名作家二月河,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德国社会学家史耐德尔等2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八十九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师大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属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优良率均居河南省属高校前列。为河南作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典型,有的成为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发展经济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近年来,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校风校纪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继续加强学科“山峰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面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院系设臵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前身为原河南大学数学系,始建于1923年。该院设有系统科学与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经济信息管理系、数学研究所、非线性分析研究中心。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可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5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学科教学论(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省级数学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奥林匹克学校挂靠在本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教授15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3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河南省“555”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得河南省杰出青年科研基金3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8人。拥有藏书6万余册和200多种中外文期刊杂志的资料室和200多台微机的计算机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越条件。该院治学严谨,近几年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5%以上,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高于95%。近年来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教学优秀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及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是河南省首批名牌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有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科研能力,并能较好利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教学和科研的中学数学师资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其他数学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概率统计、中学数学方法论等及选修课程共50余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是河南师范大学名牌专业之一,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具有初步的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的职业学校的师资或专门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值代数、数值逼近、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及选修课程共40余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建于1985年,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信息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基础会计、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学、证券市场、生产运作与管理等选修课程共50余门。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1923年,设有现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教育技术学系。物理学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名牌专业。设臵有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物理学一级学科,教育技术学、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有大学物理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理论物理专业博士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论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论2个专业硕士点,目前在校博士生6名、硕士生196名、本科生1311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27人、副教授26人,博士、留学归国人员32人,博士生导师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3人,校特聘教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3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省部级先进个人10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4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拥有价值达256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专业图书资料齐全,订有中外文期刊800余种。近三年来,每年有150多名本科毕业生考取北大、中科大、复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45%以上,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技巧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一次就业率连年都在98%以上,其中2008年三个专业就业率达100%。学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制作大赛成绩斐然,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二等奖等,连续5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现有5人进入中科院“百人计划”、10人成为省级特聘教授,一大批毕业生成为特级教师、专家教授、企业家等优秀人才。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河南省省级科研项目58项,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奖励43项。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该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英、法、德、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20余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协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物理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是河南省名牌专业,也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接受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大学期间开设有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近代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子技术基础、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彩色电视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基本训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40余门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顺应信息化潮流,学生将系统掌握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电子学、信息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和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基础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及实验、数字电路及实验、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与实验、通信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技术设计、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电视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40余门。该专业学生将在电路设计、电器维修、计算机技术方面有特长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化教育)(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主要包括常规电教(摄录编导)和计算机辅助教育两个方向,省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本科专业之一。学生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教育及广播电视部门从事电教领域的技术、科研、管理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基础物理、电子线路基础、电教管理学、教育技术学、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设计、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录音录像技术等40余门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