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pdf

格式:pdf   大小:56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5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发布了一系列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00多个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没有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体系很快成熟起来。从考古发掘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些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3、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殷商文字资料的载体门类已经很多,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表现在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王蕴智先生研究表明,商代文字字头已有4100多个,能和今天的字联系起来、仍然“活着”的字有1250多个。二、汉字的发展与简化1、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不断发展变化,总趋势是从繁到简。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金文(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称青铜为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其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这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它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1000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其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一些下层办事人员在抄写东西时为省时、快速,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隶书。到汉代,隶书逐渐取代小篆成为通用字体。其主要特点:完全打破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狂草产生于唐代。由于草书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楷书(正书、真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继承了隶书结构上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其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比楷书灵活流畅,辨认比草书容易,因此运用十分广泛,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现已成为与楷书印刷体相对的字体——手写体,具有与楷书同等重要的作用。2、汉字字书的编撰中国历来重视编写出版字书,最早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许慎被尊为“字圣”。清代张玉书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达47035个。辛亥革命后,欧阳溥存等编的《中华大字典》,收入汉字达到48000多个。3、汉字结构的简化(1)中国汉字发展到楷书以后,字体基本稳定。汉字发展变化最主要的是笔画的简化。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称“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8年)后,1986年6月24日,因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如雪—彐、信—伩,餐—歺,煤—火乚,稻—禾刀,展—尸下加一横,圆—元,蛋—旦,“元旦”二字则不知所谓)而宣布废除二简字。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2)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67个“异体简化字”外,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韩国: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三、汉字的特点与优势1、汉字的特点(1)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立性强。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一个汉字基本上代表汉语里的一个语素,这样汉字、语素、音节三位一体,便于独立使用。这是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2)汉字是音义二维的文字,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与语音的联系不具有特定性。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应该是表意文字。(3)汉字构形有理据,可以进行结构分析。汉字是表意的理性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事物、事理的背景。这决定了汉字可以依托事物、事理的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并且可以“望文生义”地根据字形的偏旁部首,明确判断其类属关系。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说明有水有根就活。2、汉字的优势(1)表意简洁明确。国家汉字扫盲标准是1500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任何新概念都可以通过巧妙的造字或汉字组合来完成。不就是“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为“fire-driven-arrow”,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目前,英文词汇已近50万,预计本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2)能够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汉字的读音可以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就是说,汉字不跟实际语言保持固定的语音联系,这就弥补了汉语方言差别大,各地区间口头交际困难的不足,即便是方言不通,各地通过汉字也能顺畅交流,听不懂,用汉字写出来都能看懂。同时汉字的表义使其具有稳定性,纵向通古今,便于我们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英文就难了,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3)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汉字尽管很多,但只有417个音节;又由于它创造了独特的“四声”调式,因此,派生出1313个声韵,所以,汉字具有“同音异意字”多的特点。这使得汉语产生出特有的诗词歌赋。2000多年前孔子就把“礼乐”设置为必修的教育课程,以及流传百世、无以数计、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几千年中国文字一直是在吸收外国文字,像来自英语音译的词有:雷达(radar)、托福(TOEFL)、迪斯科(disco)、扎啤(ajarofbeer)、雪碧(Sprite)、迷你裙(miniskirt)、呼啦圈(hula-hoop)、可口可乐(cocacola)、马拉松(marathon)等。来源于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约有800个左右。如:革命、参观、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经济、克服、劳动、目的、社会、卫生、细胞、系统、印象、原则、证券、总理、综合等等。“社会”在我国古代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劳动”古汉语指“劳驾”(如“多有劳动”),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ur。“经济”古汉语指“经世济民”,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economy。“知识”古汉语指“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这些词(包括汉字)多半是古:..汉语原有的词,只不过词义和今天的全然不同罢了。有人叫这些词“侨词”或“回归词”,意思是出去了又回来了。这很像一瓶子酒,回来的时候是旧瓶子装了新酒,面目依旧而内容皆非了。还有一种是日语用汉字去翻译欧美语言的词,然后,汉语再借过来。比如马铃薯、美化、电力等。还有一种语言应用现象,汉语词汇中混入了不少“洋文”,有的甚至进入了基本词汇。“WTO”、“QQ”、“IT产业”、“PC机”、“IP电话”、“E时代”、“.com”等正在被广泛使用,人气正旺。尽管语言学者惊呼“汉语的纯洁性遭到了严重污染”,但对此毫无办法。据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明扬先生至今到医院仍不管“B超”叫“B超”,他认为这个词不伦不类,不合汉语规范,拒绝接受。但别人并没有因此而摈弃这个词语,如果不说“B超”,那东西该叫什么才可让公众听懂?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认为,对待字母词,我们的正确态度是承认现实,恰当管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政府文件、新闻联播、新华社通稿、中小学教材等不使用字母词;一般报刊杂志、文艺作品要慎用字母词,第一次使用时要用相应的汉语标注;科学文献是给专业人群看的,文中夹杂外语词汇原形或缩略形式,可以悉听尊便;口语中的常用外语词比较随意或上口,也不必过于较真。如“今天晚餐我们AA制,饭后卡拉OK去”;“bye-bye”(再见),有洋派和新潮的味道。四、汉字的现状1、汉字总数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录汉字56000多字。2006年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共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这是目前收入汉字最多、最全的字库。在国安字库问世前,收入汉字最多的为1994年出版的《中华辞海》,共收汉字87019个,其中重覆字320个。2、汉字使用情况目前海内外汉字文化圈所拥有的人口数高达15亿人之多,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不计其数的海外中小学和社会办学机构也在开展汉语教学。据统计,国外学****中文的人数,已经达到3000万人。2005年7月20-22日,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世界163个国家的342位外国政要、教育部长、主管汉语教学政策的重要官员、部分知名大学校长、著名汉学家等出席大会开幕式。2006年1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启动“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加紧培养美国的外语人才,其中汉语与阿拉伯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一道,被列为美国最急需语言人才的“关键”(critical)外语。3、国内汉语使用中的问题2005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对此,复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说,“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上比较扎实,许多学院都是以一年级学生为主组队参赛的。比赛评委陈光磊老师表示,得知比赛结果时,心情颇为复杂。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质标志,留学生队夺冠说明外界正在积极关注着汉语及中华民族,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国学生在把目光转向其它语言时,在母语学****上也应该投入更大热情,至少在常用、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应该掌握得更扎实一些。:..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CCTV一个节目《舞所不能》,显然这是一档以跳舞为主的娱乐节目,但作为国家电视台,有没有想过“舞所不能”PK“无所不能”的后果?一地方台,一栏目以《读来读往》作为栏目名字,克隆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克隆人家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么一个低级的名字?五、汉字的未来关于汉字的前途,毛泽东曾说过:“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许多文字改革专家和有关人士为此做过不懈努力。同时,也有人不同意汉字拼音化,他们认为汉字结构框架的系统性、条理化是汉字科学发展的方向,主张在汉字基础上建立新文字。此外,日本、韩国的部分学者也对汉字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国内支持汉字改革拼音化的声音仍然不断,有学者甚至指出:在语言文字改革方面,要借鉴越南、朝鲜、日本的改革经验,消灭三千年的差距。2006年6月,教育部举办汉字应用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台湾及港澳等地仍以使用繁体字为主,大陆为因应时局,应提倡“识繁用简”,建议全国各中小学教材,及部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要加强繁体字教育。提出“识繁用简”,除了“为促进两岸交流,大陆和台湾都需要在语言的融合上互相靠拢”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广大家认识汉文正字(繁体字),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中国文化遗产丰富,积数千年延绵不断,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产生伟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作为炎黄文化的基石——汉字,是世界优秀文字之一。现在经过改革开放,随着国力日盛,在国际上影响日增,汉字、汉语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我们自已更应该自珍自重,要保护它、爱护它、健全它、丰富它,使它更好地为建设富强的中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