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pdf

格式:pdf   大小:86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8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普通心理学复****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第一章:1、心理学的概念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属于中间科学。研究内容: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B情意过程a情感过程:情绪、情感b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B个性心理特征a能力(潜力、已经具备的能力)b人格(气质、性格)3、团体心理A人与人之间的沟通B团体之间互动2、心理学主要有哪些理论流派?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反对哲学的思辨方式,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识;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主要观点:研究人性不应研究意识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展的目的和功能;意识是连续变化的。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与斯金纳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识。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佛洛依德主要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6、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反对人类行为受制于潜意识,认为人可以超越本能,发挥潜能,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为什么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因而心理学还不能成其为科学。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的创始人。从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成为一门独立科学至今,仅有百余年历史,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4、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调查法: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测验法: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第二章:1、大脑的结构以及功能是什么?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右半球:空间关系、情绪情感、艺术欣赏等分工合作2、心里的实质是什么?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扩散和集中的规律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中等强度的兴奋和抑制易于集中相互诱导的规律负诱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诱导:闹觉第三章:1、简述感觉和知觉包括的具体类别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知觉:时空知觉、大小知觉、深度和距离知觉、速度和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2、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与感觉阀限成反比安静房间内可以听到6米处表的滴答声,房间越喧哗,听的声音距离越近。3、简述感觉的规律1、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2、感觉适应的规律3、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4、感受性的发展P734、简述知觉的规律1、知觉的整体性:宪备性2、知觉的选择性:信息选择3、知觉的理解性:经验加工4、知觉的恒常性:映像保持不变(大小、颜色、形状)5、如何应用感知觉规律进行课堂教学?遵循感知觉规律,开展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形式:要进行直观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实物或实物标本,可以演示实验、组织教学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事物的真实面目。进行直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仪器,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等。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二、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的感知。因此,教师讲课时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板书清晰,制作、使用教具时,要考虑学生能清楚的感知。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讲课时,重复几次重要知识。板书时,用彩色粉笔写重要部分。制作教具时,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教学时使用活动性教学,演示实验,教学电影或录像等。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别;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6、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激发观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起好奇,对观察结果进行评比,让小学生自己组织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多样化等。2、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3、教授观察的方法:首先,观察前,要使小学生对观察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并制定观察计划。其次,观察时,要指导小学生有步骤、系统的观察。观察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做好观察总结。4、注意观察的训练:培养小学生观察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来训练小学生的观察力。有目的,长期的观察训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惯。第四章:1、简述记忆的分类,了解每种类别的含义情境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受时空限制,信息存储易受到干扰,不稳定,不确定。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央阶段。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运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2、简述记忆的基本环节:..1、编码(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称为个体经验的过程2、保持(存储):是把记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3、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识别出来。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出来。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并说明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是快后是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以往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遗忘的影响因素:1、时间: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较长、难度较大的材料遗忘进程更符合遗忘曲线。长度、难度适中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3、学****的程度:过度的学****能避免遗忘。识记材料的学****次数刚好超过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一般过度学****花的时间以150%为宜。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5、识记者的态度:引起兴趣的,符合主体需要和动机的,不易遗忘。第五章:1、注意的概念以及分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的组织特性。分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一、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的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三、注意的分配: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的抗拒各种干扰。影响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地、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四、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新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3、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小学的课堂教学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学生表现积极,教师深化教学,启发思考。反之,学生漫不经心,应及时提醒,灵活组织,把注意力集中过来。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化的多样化三、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明确学****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预先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第六章:1、简述思维和想象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能表现思维水平。间接性:超越时空反映事物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特征:形象性、新颖性2、结合实例分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建筑师设计建筑物、分析案情、解题比较: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分数分为虚数和实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分为整数、小数、分数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学****有关动物的知识,能准确的概括鱼的本质特征。即“用腮呼吸的脊椎动物是鱼类。”具体化与系统化: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分了类,并揭示了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和联系。3、举例说明想象的构成方式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结合在一起。(美人鱼、孙悟空)夸张:突出某些特点(大人国、小人国)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阿Q,祥林嫂)联想:如修理钟表——修理时间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启发法:使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二、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三、其他知识的表征方式(问题情境):..定式功能固着迁移原型启发情绪人际关系5、感知觉与思维的关系(164)区别:感知觉只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只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而思维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对信息进行加工。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他是借助于形象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进行反映,反应范围很小,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他是借助于概念系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他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应范围很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联系:思维虽是超出感知范围的理性认识阶段,是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它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与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密不可分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思维无论多么抽象,它的加工材料还是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从对个别事物多次感知中,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感性认识的材料如不经思维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上,而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6、如何利用想象规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二、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三、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四、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五、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4、鼓励直觉思维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第七章:1、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情绪出现早,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晚,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主要指情感过程,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内隐,不易流露出来。联系:历史上统称为感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2、简述情绪、情绪状态、情感的分类情绪:喜、怒、哀、惧情绪状态:心境: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应激:人对某种意外地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恐惧手脚不听使唤)情感: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情感的外部表现有哪些?面部表情: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姿态表情: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姿态语调表情4、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我排解调整认知心理置换提高修养第八章:1、性格结构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2、简述气质的类型及其表现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多血质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的很快,变化的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的迟缓、稳定、缺乏:..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食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方所能力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3、性格和气质有何区别和联系?区别: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即强度、速度等),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联系: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分为五类: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有意义的。但把需要看作本能,是不生俱来的,是:..第九章:1、简述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能力与知识:区别: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包括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至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出智力减退的现象,呈抛物线形的曲线。知识是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个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是无止境的,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联系: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但两者的发展又不完全同步。智力与创造力: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研究发现,不同领域里的智力与创造力相关程度不同。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能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能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所以较高智商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除智力之外,还需要有其他优良的因素作保证。智力于非智力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一方面,智力活动的开展会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一定的要求,从而促进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智力的各个因素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具有了稳定性,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性格的理智特征。可见,智力的发展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其次,非智力因素又能支配智力活动,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下,智力活动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克服:..能补拙”就是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补偿作用。由此可见,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与方法。2、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指智力上的差异,它表明人的能力发展水平有高有低二、能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三、能力表现早晚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能力早期的显露、大器晚成)四、智力的性别差异五、特殊能力的差异: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个人在特殊能力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3、简述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一、先天素质的影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印象: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2、早期环境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3、教育条件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三、实践活动的影响: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特有的积极主动地运动形式。四、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十章:1、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2、简述动机斗争的几种表现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景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是内部的动机冲突。(鸡肋)3、简述意志品质有哪些?意志行动分为几个阶段?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冲突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4、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