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学校管理学的发展.pdf

格式:pdf   大小:39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校管理学的发展.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3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校管理学的发展.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学校管理学的发展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学校管理学的发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西方学校管理学的演进(一)学校管理学的诞生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世纪末,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相应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学校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以及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学校管理学应运而生。美国最早的关于学校管理的论著,是1875年问世的威廉·佩恩(WilliamPayne)的《论学校管理》和1882年问世的罗伯()的《学校管理》。20世纪初,在管理理论发展的带动下,学校管理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1908年,达顿()与斯奈登()出版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一书,该书上半部论述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下半部则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论述学校内部的管理。尽管《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不是一部学校管理理论专著,但由于在学校管理方面有独立的研究内容、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方面,较前期和同期著作显得更为成熟,因而学界一般都认为该书的问世是学校管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二),到20~30年代达到鼎盛,从管理技术、管理职能和管理制方面体创建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代表性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以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强调统一指挥,主张工作标准化,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着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开创了管理理论的新时代,也开创了以科学提升管理效率的新时代。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科学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界形成了一种追求效率的思潮,该思潮将学校看成是一个与企业、工厂没有区别的社会组织,都是按照标准化和程序化生产自己的产品,都需要追求效率。教育管理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标准化,并以此达成管理的效率目标。并认为教育管理技能是可以通过学****提高的,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就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为此,劳动分工、工作责任制、工作的科学程序、工作任务和作业水平的科学度量、适当的控制幅度、能力主义等等,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学校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效率受到普遍重视,并把学校经费的分配与教学成本相联系。二是把科层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组织基础。强调权力等级结构,致力于通过组织实现权力和职责从最高决策层到下级职员的直接性和连续性;强调学校组织分工的专业化特点;强调学校内部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人根据需要被安排到各个部门行使自己应有的职能,按照自己的职务、责任、工作量领取工资。三是宣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一场心理革命,劳资双方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利益的增加上,而不是在利益的分配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和劳资矛盾,走向双赢。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效率与人性的统一,以科学取代经验,以合作取代对抗。虽然这种理念被效率至上主义所湮没,但是它的进步意义是不容否定的。法约尔首次将管理职能明细化,并将管理与经营相区别,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别开生面。韦伯则通过对不同类型组织体制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科层制的认识。。1927~1932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eEltonMayo)、罗特利斯伯格()等人,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开展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不是机器中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物体。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人除了追求金钱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要求,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所以,应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士气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新型领导者的能力在于改善组织人际关系,使正式组织的经济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这些观点与古典管理理论完全不同,在人和组织这两个方面,科学管理学派看重的是组织,而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领域的影响,表现在提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民主管理思想,关注教师的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人际关系理论与学校管理中的民主管理思想相结合,大大改变了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把非正式组织看作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沟通来协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冲突与目标;(2)重视并改善教师人际关系,满足教师的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提高教师士气;(3)重视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改善学校中的上下级关系,共同决策;(4)重视教学民主,充分相信教师,对教师的教学不做过多的干预,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5)教师对管理者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从总体上看,人际关系理论以及相随而来的民主管理思想,对当时的欧美学校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学校民主管理的研究和深化。,管理科学步入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行为科学进一步发展成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4)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除此之外,行为科学家在人际还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行为科学对管理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点:(1)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对劳动效率的影响,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2)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行为动机,强调从人的行为本性激发出动力;(3)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古典管理学派只注重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重视人的情感与态度问题的偏颇,试图用一种整体、统合的观念看待组织和人的关系,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与平衡。行为科学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学校管理研究的多维视野。行为科学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人类的行为,为学校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突破了传统学校管理研究的封闭视野。(2)实证研究手段突破了经验模式。行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手段被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之后,打破了以前的学校管理研究的“根据常识的价值判断”研究范式,使得学校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由于采用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出现了极大改变,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3)把学校视为开放系统。行为科学把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注重研究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系统管理的思想深化了人们对学校和外部环境密切关系的认识。总之,20世纪以来的管理思想的几乎每一发展,都对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实践影响相对大些,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则对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影响相对大些。今天的学校管理学与历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历史的发展和创新。20世纪以来的管理思想,为学校管理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方法。二、中国学校管理学的发展(一)学校管理学的起步中国是世界上学校教育及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两千多年前问世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三百年;比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一千八百多年。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学校管理思想,但精芜并杂,未成体系。把学校管理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日益增多,学校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师范学堂中必须开设《学校管理法》课程,并审定了教科书,标志着学校管理学在我国开始起步。辛亥革命以后,一些学者在吸收西方学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学校管理研究,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学校管理学教材和专著。如蒋维乔、郭秉文的《学校管理法》(1910年),常导之的《教育行政大纲》(1930年),张季信的《中国教育行政大纲》(1931年),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1932年),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2年),罗廷光的《教育行政》(1942年),俞子夷的《新中华小学行政》(1932年)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管理原理》和罗廷光的《教育行政》。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管理原理》是国人撰写的第一部融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双元体系”的教育管理学教材。罗廷光的《教育行政》一书,在研究范围、结构体系方面与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没有重大差别,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要充实、深刻得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校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大陆中断长达三十年,80年代才开始恢复。在一批拓荒者的努力下,本土经验总结和国外理论借鉴齐驱并进,学校管理学的研究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师范院校普遍开设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学校管理研究组织,并出版了大批学术研究刊物、专著和教材。(二)学校管理学的兴盛我国学校管理学的真正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校管理学成为师范院校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到1997年,国家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分类,该专业归属管理学类公共管理学科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二级学科,被列为主干课程。早期的学校管理学,比较注重一般的学校工作的任务管理和部门管理的描述。最近若干年,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涵日趋丰富,学科的外延也有很大的扩展。从研究角度看,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文化学、未来学等学科都把研究的触角伸进了学校管理领域,为学校管理研究拓宽了视野,注入了新的内容。从学科的内涵来看,学校领导体制乃至学校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形象设计、学校管理心理、学校管理法制、学校管理经济、学校公共关系、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管理诊断与评价、现代化管理技术、国内外学校管理比较等等,都已成为学校管理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管理学已从当初只涉足中小学管理一隅,发展为中小学管理与幼儿园管理和高校管理、普通学校管理与职业学校管理、公立学校管理和民学校管理等门办类齐全的学科群。但是,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研究总体水平还不高,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对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也偏重于介绍,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成果还不多见。自成系统的新颖独特理论还处于酝酿之中,学校管理学研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