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外国文学笔记整理版.pdf

格式:pdf   大小:85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外国文学笔记整理版.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8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外国文学笔记整理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外国文学笔记整理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外国文学笔记整理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和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史诗短歌整理而成,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文字,公元前3——2世纪由亚历山大里亚学者将两部史诗均编订为24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荷马史诗定本。《伊利亚特》是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奥德赛》则是描写海上漂流的英雄史诗,两部史诗广泛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两千多年来,荷马史诗一直被人们当做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和古代史诗的楷模。《伊索寓言》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的奴伊索所作,隶实际上是希腊人民民间口头创作的结晶。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与奴的隶思想感情和哲学观点。作者在保留寓言中的动物本性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语言和思想,几乎每则寓言都要阐明一种道理或观点,发人深省。它的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恰当,对后来的寓言作家拉封丹、克雷洛夫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早在明代,伊索寓言就传入我国。我国读者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来说明问题。如《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狼来了》等。史诗《埃涅阿斯纪》是维吉尔最后十年的杰作,共12卷。罗马传说中的建国者是来自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史诗记叙埃涅阿斯(又译伊利亚斯)在特洛伊被希腊人攻陷后,逃出特洛伊到意大利建立罗马的故事。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战胜安东尼,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统治者。史诗以古寓今,歌颂了奥古斯都的伟大,表现了罗马的民族成就和奥古斯都时代的理想。它是西方古代第一部文人史诗。17世纪英国诗人密尔顿以维吉尔的史诗为范本。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地下,古希腊人的知识不足,他们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希腊神话内容: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前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和英雄传说,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俄林波斯神系:是指居住在俄林波斯山,宙斯为众神之父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宙斯同他的姐姐赫拉结合,生了一大群儿女,他们就是俄林波斯山上的众神。宙斯将天下三分,自己管天,掌管雷电,统治一切,兄弟海神波塞冬管海,另一兄弟冥王哈台斯管地狱。其他的神分别为神后赫拉,掌管婚姻与生育,太阳神阿波罗,猎神阿耳忒弥斯,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火神和匠神赫准斯托斯,爱神阿佛洛狄忒,小爱神厄洛斯,神使赫耳墨斯,酒神俄倪索斯,农神得墨忒耳和九个文艺女神缪斯等。这组神话反映了父系家长制社会的生活,宙斯权力高于一切,也是族氏首领权力增长的表现。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中首屈一指的大英雄,他的性格特征既有单纯执拗、暴躁易怒、英勇善战、重视个人荣誉的一面,又有不畏权势、宽厚仁慈、珍视友谊、热爱人生、富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古代族氏英雄的典型,古代尚武精神的象征。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珀琉斯国王所生。他是参加特洛亚战争惟一一个半人半神。由于忒提斯不想要凡人儿子,在阿喀琉斯出生后,她将阿喀琉斯摁到冥河里去浸泡,谁也伤害不了他。但是她抓在手里的脚趾没有接触到水,因而成了阿喀琉斯的致命伤,最后被帕里斯射中脚后跟而死。奥德修斯是一个智多星形象,他智勇双全、聪明狡诈,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类克服重重困难改变命运的意志力量。比较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形象。前者着重体现了族氏社会的集体意识,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虽然他负气退出了战斗,看重个人荣誉,但当希腊人节节败退,众将领集体向他赔罪,请他出战,他又重新参战,集体荣誉占了上风,个体意识没有超越集体意识。奥德修斯则着重体现了个体意识,集体意识已不存在。他的海上漂泊表现了个人与自然对抗的力量,他与融为一体,囊括中世纪的学术文化,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流传后世。诗作反映了但丁思想的矛盾二重性。首先,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同时揭露批判现实教会的贪婪和残忍,让教皇下地狱。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其次,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但丁根据宗教禁欲主义观念,把人的七情六欲都当作罪恶进行惩罚,爱情有罪,知识也有罪。同时他同情受惩罚的灵魂,肯定人的理性。他在诗中对各种知识的引用和阐述,使得《神曲》表达了中世纪整个精神生活,成为中世纪文学和哲学的总结。第三,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但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被流放,仍在思考拯救祖国的途径。他主张政教分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同时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在天堂给在世的好皇帝预留位子。第四,中世纪的创作技巧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神曲》的结构表现了中世纪诗歌艺术的创作特点,梦幻形式,神秘描写,象征手法。在描写具体故事时,又表现了近代小说的写实性,直接描写,心理分析,使用意大利语言写作。《神曲》矛盾的二重性,表现了但丁作为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14至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有“文艺复兴”之称。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单纯复兴,它包含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文化因素,它是在封建制度内部形成的新的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与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不仅是文艺思想的转变,而且还包括哲学、政治、世界观等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的全面变革。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它提倡以人为本,以别于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文化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新精神。流浪汉小说是文艺复兴文学的独创。它是商业文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描写城市下层小人物的流浪冒险,旅途见闻。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违法者”、“无赖”,这个名称表明了流浪汉的身份特征。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佚名的《小癞子》,全名为《美托思河的小拉撒路》。流浪汉小说是西方小说草创期的重要类型,对欧洲各国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流浪汉小说的情节总是发生在陆路或水路上,路成了衔接故事情节的媒介。主人公处于漂泊冒险的旅途中,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一个环境漂泊到另一个环境。作家记录主人公旅途中的经历,形***物的人生之旅和叙述的旅程模式,因此可将这类小说称作旅程小说或路上小说大学才子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大学才子中最有才气的剧作家是马洛(1564-1593)。他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9)根据中世纪的游方术士浮士德的传说改编,塑造为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形象,影响了18世纪歌德创作《浮士德》。拉伯雷《巨人传》小说共有5部分,描写巨人家族三代国王高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一代胜过一代,最后庞大固埃和朋友巴奴日远涉重洋,寻访神瓶。神瓶的启示是“喝”。即到智慧之泉,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这是全书的精神总结。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著名的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塑造了千古不朽的喜剧形象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他具有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向往自由,英勇无畏,忘我斗争的优秀品德和铲除天下不平,解救社会的人文主义理想。然而在他身上严重存在脱离历史进程的主观唯心主义精神,一心想模仿过时的骑士道,单枪匹马救天下,在游侠中给别人造成危害,使自己成为笑柄。他是一个可悲可笑可敬的复杂形象。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他给人的启迪是,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电影改编《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多次被搬上银幕,由美国导演奥尔森·威尔斯执导的《堂吉诃德》(1957)把堂吉诃德置身于现代社会。他明白的表述他的改编意图,要在现代社会发扬堂吉诃德精神,为理想、正义而英勇斗争。为正义斗争的执著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精神,他表现了人类为真理斗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境界。这是堂吉诃德的现代意义。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了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赢得声誉,成为欧洲古典喜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在法国剧作中,它的演出占第一位。《伪君子》是莫里哀最杰出的性格喜剧,莫里哀在剧中全力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伪君子答尔丢夫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莫里哀喜剧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他的喜剧具有民间闹剧的因素。民间闹剧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插科打诨。莫里哀的喜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都有满台乱跑、打耳光、摸口袋、藏在桌子下偷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民间闹剧所特有的动作,它是不符合古典主义的典雅性的,然而莫里哀不受古典主义约束,在他的喜剧中加进了这些闹剧因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性。其次是传奇喜剧因素。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莫里哀比较喜欢设置一些关系人物命运的贯穿道具,如《伪君子》中的秘密文件匣子,《悭吝人》中阿巴公的小钱箱,同时还安排一些情人之间的无端争吵与和解的情节,这些都是传奇喜剧的因素,它加强了戏剧的偶合性和紧张性。第三是风俗喜剧的因素。莫里哀的喜剧大都是家庭喜剧,充分反映人情世态。如《伪君子》中老夫人和子孙们的争闹。奥尔恭的专横,玛亚丽娜的解释,达米斯的反抗及其被撵出家门等,都是风俗喜剧的因素。这种因素渲染、浓化了戏剧的生活气息。第四是悲剧因素。这一点在《伪君子》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伪君子》结尾时玛亚丽娜和瓦赖尔之间的爱情几乎演成悲剧,奥尔恭几乎被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些都是悲剧因素。这种悲剧因素使剧情发展更为紧张,矛盾更为尖锐,从而使更加充分暴露反面人物的丑恶本质。“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他在剧本中宣扬反抗思想,洋溢着狂风暴雨般的感情。这一运动地纲领制订者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他的文学创作充满商业精神。《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在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感伤文学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SentimentalistSchool)。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18世纪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的一个反拨。感伤主义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人类的天性是慈善,怜悯、同情心和情感是社会道德的内核。感伤文学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强调表现善良人的辛酸不幸,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涩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高,以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感伤文学得名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游记《感伤旅行》。英国感伤文学主要有感伤诗、感伤喜剧和感伤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感伤小说。哥特小说是18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小说体裁。它是对理性主义的一个反拨,因为理性主义不能对现实生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哥特小说以中世纪为背景,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城堡中的神秘故事和谋杀事件。故事充满神秘、恐怖、鬼怪和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哥特小说由英国作家华尔蒲尔首创,得名于他的同名小说《奥脱浪图城堡——一个哥特故事》。浮士德是18世纪末19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从心理结构的行为动机角度看,需要是人的属性与活动的基本动力。根据需要的起源,人的需要一般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两大类,由此构成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层次需要结构。浮士德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与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一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在他的追求过程中,他的需要有自己的结构和特点,显示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层次性。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的最低需要层次是知识的需要。属于理性的追求,高于感官需求的层次,然而在浮士德的需要结构中,它却被置于感官的需求之下。原因在于这种知识属于中世纪陈腐的书本知识,它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蓬勃发展的精神格格不入,成了阻碍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新思想、新生活的羁绊,具有否定的性质。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需要。启蒙时期资产阶级行动的一个表现方面就是享乐,把满足自然欲望看作是幸福的基本内容。表面看来,资产阶级的享乐属于感官的需求,官能的享受,是低层次的需要,然而,它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神学幸福观相对立,具有解放本能、解放个性,肯定美好生活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性质。浮士德需要结构的第二个层次***需要,体现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对现世人生享乐的幸福观,是精神探求的物质化和对他的最低需要层次的一个否定。浮士德的爱情悲剧说明了单纯的***需要不能开创通向“个性解放”的道路,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通过个人进取,成为社会生活主人的需要。爱情的惨剧没有打垮浮士德的精神,他很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领悟到人生不是仅仅为了爱的需要和感官得到某种满足,“人生就在于体现出彩虹缤纷”。他从个人“小世界”转入社会“大世界”,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社会活动需要属于事业的欲求,体现了启蒙时期德国资产阶级向封建王权妥协,为封建王权尽忠的政治态度,同样具有否定的性质。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美的需要高于为宫廷服务的社会活动需要,是与当代德国资产阶级对古典美的认识相一致的,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对古典艺术,古典美的推崇与追求,企图用美来改造社会的理想。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的破灭说明了古典艺术和古典美只能作垒战。《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肯定革命暴力。第四主张仁爱感化教育。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追求最终落脚到博爱,主张用感化教育解决社会问题。加西莫多被感化,冉阿让被感化。带有明显的空想性质。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雨果塑造了一系列人道主义典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充满仁爱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爱斯梅哈尔达以德报怨,她是作者仁爱和美的典型。加西莫多是卑贱者的代表,外表丑陋,心灵伟大。为了崇高的感情,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冉阿让是理想的道德家形,他象当市长后,兴办慈善福利事业改变工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雨果刻画反面人物,也赋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光明点,发掘恶人身上的美好人性,体现了他的仁爱万能的思想。孚罗诺是反动教会代表,但他曾经有过美好的人性和同情心。收养孤儿加西莫多,抚养兄弟。沙威是凶狠的宪兵,在冉阿让善举的感化下,良心发现,放弃追捕冉阿让,投水***。雨果描写这些恶人身上的美德,使这些人物成为有争议的人物。总的说来,这些描写同样体现雨果一贯奉行的人道主义思想,善终将战胜恶,仁爱万能。《巴黎圣母院》的圆形结构——圆心结构的多层次对照在人物圆形结构析布局中,作者采用了对照描写的手法。正像他赞美莎士比亚的作品“字字都是对照”那样,可以说《巴黎圣母院》的人物个个都是对照。这种对照在人物的圆形结构中,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对照网。首先是径向对照,即爱斯梅哈尔达与圆周线上各个人物的对照,在图中用径线表示。爱斯梅哈尔达与孚罗诺的对照。他们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贯穿小说始终,因此他们的对照也是人物圆形结构里的中心对照。他们是两种对立的力量,一个是善的化身,一个是恶的代表。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纯洁而光辉的人”,她用优美的舞蹈,和谐的歌声抚慰人们的心灵,驱散人们的忧愁。用仁慈的行动救助人们的危难,唤醒人们的心智。而孚罗诺却是一个“阴森可怕的人”,利用他的黑袈裟进行阴谋活动,用他手中的教权与检察官、警察勾结,像可怖的幽灵不断追逐着爱斯梅哈尔达。当爱斯梅哈尔达要公开他的罪恶时,他无耻地说:“人家不会相信你的话的——那只能在一件罪过上再加上一个诽谤的罪名。”活现出了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恶棍的的真面目。当他占有不成就把她置于死地,用“一个魔鬼的笑”看着她被送上绞架。这种善与恶的对照,使善者越善,恶者越恶,“善”被“恶”扼杀了,但却暴露了“恶”的精神上的虚弱与苍白,而善的力量却留存在人间。加西莫多惩办了孚罗诺,替爱斯梅哈尔达报了仇。小说结局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道主义精神。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仪貌美丑的强烈对照,卓地绝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一次是爱斯梅哈尔达给加西莫多送水的情景,提示了爱斯梅哈尔达以德报怨的美好心灵。作者写道:“看见这么一个漂亮、新鲜、纯洁、妩媚,同时又这么纤弱的少女这样垂怜于一个如此可怜、难看和凶恶的人,无论如何是一个动人的景。象在绞台上,这个景更象是卓的。绝”第二次是加西莫多救援爱斯梅哈尔达的情景,提示了加西莫多心灵的觉醒。作者写道:“这是一件多动人的故事;一个如此丑陋的人保护一个如此不幸的女孩——加西莫多救了一个判了死罪的犯人。这是自然界和社会上两个极端不幸的人互相接触,互相帮助。”这种径向对照,表现了各个人物对爱斯梅哈尔达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其次是弧向对照,即圆周线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照,在图中用弧线表示。加西莫多与孚罗诺的对照。他们是义父子,义父表现了人性的异化,义子表现了人性的复归。孚罗诺曾以“极大的悲悯”,收养弃儿加西莫多,最后却发展为迫害狂;加西莫多曾对人类充满“仇恨”,帮助义父抢劫爱斯梅哈尔达,最后转变为人道主义者。义父对爱斯梅哈尔达充满占有的***欲,义子对爱斯梅哈尔达充满真诚的爱慕。加西莫多得知爱斯梅哈尔达爱法比,便“把一切痛苦藏在他自己心中”,主动为她去找法比,冒着生命危险为她打破屋顶上令她害怕的雕像。“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见她痛苦”。他对她说:“我们那边有一些很高的钟楼,一个人如果从那儿掉下去,还不到地面就会跌死;如果你愿意我从那儿掉下去,你甚至不须讲一个字,只要一霎眼就够了。”而孚罗诺对爱斯梅哈尔达却是另一种感情,当他听说甘果瓦是爱斯梅哈尔达的丈夫时,他“阴沉的眼睛里差不多冒出火来”,“狂怒地抓住甘果瓦的胳膊”;当得知爱斯梅哈尔达爱法比时,竟刺杀法比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他在绞架旁威胁她说:“在它和我中间任你选择一个。”加西莫多自我牺牲的爱情和孚罗诺置人死地的***欲的对照,表现了两颗不同的心灵。这种弧向对照,揭示了各个人物心灵间的差距。第三者是自我对照,即每个人物自身的对照。爱斯梅哈尔达的自我对照。她与其他人物的自我对照不同,表现为一种内外和谐的美与美的辉映。她是作者全力讴歌的对象,既有美的仪貌,又有美的心灵。在仪貌美与心灵美的交相辉映中,作者赞她是“完整的”美,“全能”的美。加西莫多的自我对照。丑的外貌凸现出美的心灵,在奇丑的外貌之下,跳动着一颗金玉之心。他原本蒙昧、凶恶,由于仁爱的感化而心灵复苏,成为人道主义的典型。这种自我对照,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以上三种对照归纳起来,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照,它反映了作者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奥斯丁的创作是从反对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开始的。为了嘲讽这类流行小说,她故意模仿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写作了《诺桑觉寺》(1803完成)和《理智与情感》两部小说。代表作《傲慢与偏见》。1847年,三姐妹同时发表了各自的小说,即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艾格丽丝·格雷》。拉斯蒂涅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受环境的影响大。他在《高老头》中接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第一课:逃犯伏脱冷的教导:心变黑。第二课: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极端利己。第三课:高老头之死:上流社会冷酷无情。从文学传统看,巴尔扎克的绝对***模式受到几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影响。巴尔扎克在塑造典型性格时也借鉴了《神曲》,把人类的各种***写成了惊心动魄的罪恶,这些人物受着某种***的支配,扼杀了人类的其他感情,暴露出人性的低下和卑劣。其次是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巴尔扎克描写的***人物与莎士比亚的***人物相似。他们都擅长描绘各种***。莎士比亚对普通人性有一种深切的关注,用富于想象和夸张的方法塑造人物,巴尔扎克对典型的理解与他有共同之处。第三是莫里哀喜剧人物影响。17世纪莫里哀笔下的人物,都是某种单一性格的刻画,作者采取了喜剧的夸张法来手刻画人物身上某种单一的吝啬、虚伪、盲从、虚荣等***,以此表现社会的众生相和丑恶面。巴尔扎克直接受莫里哀影响,他同样以喜剧的夸张法,手刻画人们身上的某种***,把它推到极致,形成偏执狂式的绝对***,这些性格比莫里哀的单一性格更丰满、更突出,取得了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由此显出巴尔扎克创作的浪漫主义因素。尽管绝对***模式受到文学传统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巴尔扎克的独创,成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艺术的一大特色。狄更斯的良知模式按照人的天性良知,人物可以分为四类:可教化的孤儿、善良的怪人、自我牺牲的“吉神”、凶狠的恶棍。狄更斯——温和的人道主义狄更斯是一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他不像雨果那样充满勃发的***,他的人道主义是温和的,温情的。温情。狄更斯的温情不仅表现在善良人们兄弟般的情谊上,也表现在对恶人的处理上。对恶人的结局处理是从温情的人道主义出发的,狄更斯认为,只需写出他们缺乏仁爱、同情、怜悯就够了,而人类之爱具有巨大的感化力量,世界不在乎有这么几个恶人。他的小说大都是大团圆结局,这也表现出他的人道主义温情。感伤。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充满伤感的情调,这是温情的过分流露。他的作品比较多的具有多愁善感,他的伤感主要表现在对善良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这种感伤气氛有时弥漫全书。狄更斯的感伤继承了18世纪后期英国感伤小说的传统,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气,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喜欢伤感的情愫。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感伤情调在当时被看作是人类感情的正常表达,代感情一深沉真挚的读者为之流泪。狄更斯的创作反映了他那时代的风气。说教。狄更斯在揭露批判社会罪恶时,有大量的人性论的说教,这些说教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的善良动机,道德正义,抽象理想。狄更斯的说教还表现在他以作者的身份和口吻阐发人性论的道理。行善。狄更斯从基督仁爱出发,主张行善,勿以暴力抗恶,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的又一特点。他基本上是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安排情节和划分人物类型的。行善的最高境界是为了爱而勇于牺牲,《双城记》中的卡尔登为了爱路茜,代替情敌上了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