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pdf

格式:pdf   大小:1,256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1.2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第一讲古代汉字基本知识与词义的演变一、古汉字学古汉字学也叫传统文字学。它研究的是先秦文字(下限也可到西汉)自身的规律。世界上许多古文字到现代大多“死”掉了,但汉字一直发展延续了下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要了解必要的古汉字学的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我们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后代。古汉字学自汉朝至今一直受到国人的重视。汉朝许慎的《说文》、自清朝开始的甲骨文研究等,可以说是古汉字研究的精粹。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基本了解古汉字字形的演变、造字法、字义的演变和字音的演变等基本知识。,大致在商朝后半期使用,它刻在龟腹部的甲上(也有少数刻在牛等动物的骨头上的),主要用来占卜。由于骨头很硬,刻直线比较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多,且比较细。甲骨文里许多字还没定型,同一个有几种写法: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大致有四千多字,古文字学家能考据出意思的有两千多字。虽然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但到1899年,人们才发现它。金文(钟鼎文)是商朝铜器上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末叶。金文也叫铭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是记载器具为何而做,怎样做的。金文有三千多字,文字学家能辨认的有两千多字。战国文字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文字也不统一,和金文相比,有简化的趋势。战国文字除了见于铜器上,还在陶器、玉帛、钱币上出现。说明:上一行字是《说文》中的小篆,下一行是秦篆。小篆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命令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工作,每个字都制定:..了标准的写法。《说文解字》收了九千多个小篆,对每个字的构造和意义都做了解释。隶书汉朝出现的汉隶是从秦隶发展来的,它简化了小篆,主要是合并笔画,将曲笔改为直笔。汉字分为古字和今字。隶化是分界。甲骨文、金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是今字。隶书向前发展分为楷书和草书。楷书和隶书相比,结构没大变化。主要是字形由扁而方,笔画上,横和撇的末尾不向上挑,点由长形变圆形。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带隶书的味道,字间是分开的,今草的笔画和楷书一样。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是行书。《周礼》中提到了六书,到了汉朝,有人认为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的。用描画实物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人、鹿、车、日、月、山等就是象形字。《说文》九千三百多字中有二三百字是象形字。要注意的是,字义变化了,有的字现在很难看出它是象形字。比如“自”是鼻子的象形,现在当“自己”和“从”讲。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二见意。”意思是说初看可以识别字形,细看就可以了解意思了。比如上和下、本和刃。会意许慎的解释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意思是把字的几个部分合起来领会它的意思,了解它指的是什么。比如武、信、采、牧、祭等。形声许慎的解释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用一个部件表示意思,另一个表示声音。形声字由形符(义符)和声符构成。《说文》中有七千多字是形声字。形声字从结构上看有: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六种。转注转注其实是一种对字的解释。即用甲字解释乙字。人们对转:..注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不过这不影响大局。假借许慎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用一个同声字来表示一个意思。比如用“然”字表示对、如此,用“亦”表示也,用“莫”表示不要。综上所述,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而不是造字。指事可以归为象形和会意。所以可以说造字法是三种。。比如“蝴、璃、徘、尬”。多数汉字是有意义的,从古到今,字义是有变化的。字义的变化主要有:字义扩大,如江、河、射、脸、购等。字义缩小,如臭、金、寡、禽等。字义转移,如兵、股、木、树、等。、字义的变化大。字形从汉朝到现在变化不大,字义虽然变化大,但多数古义保留在书面语中。诗经、唐诗、元曲的押韵有很大变化就说明这点。从音韵学来说,它们分属上古、中古、近代音系。:周——秦(公元前11世纪——公元2世纪)文献材料《诗经》。32声母,30韵部。:魏晋——隋唐(公元3世纪——10世纪)韵书:《切韵》《广韵》《集韵》魏晋诗歌、唐诗、韵文。中古三十六字母表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唇音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舌頭端透定泥舌上知徹澄娘齒音齒頭精清從心邪正齒照穿床審禪牙音見溪群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音來半齒音日《广韵》30韵部,分为:阴声韵: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ai、a)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n、—ng、—m)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b、—d、—g)——清(公元11——19世纪)韵书:《中原引韵》宋词、元曲。近古二十五声母(1)全浊声母清音化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以平仄为条件分别归入送气、不送气清音声母。全浊擦音声母归入相应的清声母;(2)知、照两组合流产生卷舌声母;(3)零声母增多;(清声母)——阴平入(清声母)分化进四声平(浊声母)——阳平——入(全浊声母)上(清、次浊声母)——上声上(浊声母)———去声——入(次浊声母)去(清、浊声母)——去声二、词义的演变词义及词义系统(一)。是词所反映的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如:妇:成年女子;媪:老年女子。。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无味的,流动的,凉的。隐含意义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会反映出来:君子之交淡如水(言其无味)碧天如水夜云轻(言其清凉)旧恩如水满身流(言其流动)隐含意义经常使用,会发展成一个新的义项或词。如“飞”,隐:..含义“迅速”发展为副词“飞”。。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视等。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周”、“比”理性意义相同,感情色彩不同,大致相当“团结”和“勾结”的意思。。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在使用甲义时,使人联想到它的正义。如“血”,有血液义,也有流血、杀伤义(“血洗、血战”),“猪血”中的甲义使人联想到乙义,故避讳为“猪红”。。指一个词由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如“美”和“丽”,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美”使用广泛,“丽”搭配范围窄,一般限于指容貌。(二)义位及义位变体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义位大致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但词典对字、词、短语的区分是不严格的。所以每个字条、词条所列出的义项首先要区分哪些是属于同一个词的,哪些不同属于一个词的。义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以义位变体的形式出现的,义位是义位变体的概括。如:“摇”表述摇摆,使东西来回地动,它在“摇铃、摇头、摇纺车”中分别表示上下、左右、曲线运动。我们查工具书,书中的义项和句子中的意思常对不上号,这时就要变通,即依据上下文来确定该词的义位变体。例1.“公子引车入市”(《信陵君窃符救赵》)“引”的本义和引词义::①掷,扔。②投入。③投赠。④投奔。⑤投送,呈递。⑥投合。⑦到,临。投袂而起。(《左传》)(投:甩)太子惧,自投于车下。(《左传》)(投:扑)唯寂寞,自投阁。(《汉书》)(投:跳)某个词的意义变化要以义位为单位来观察。义位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一个义位的扩大、缩小、转移。二是某个词义位的增减。(三)义素及义素分析:..: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某个义位由若干个义素按一定的层次组合成,义素反映的是词义的区别性特征。是语义系统中的最小单位。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可由“近亲、生育关系、配偶关系、同胞关系、男性、女性、年长”这些义素构成其义位。(在一个语义场)进行比较,确定这些词共同的和不同的语义特征。如:鞋:东西+穿在脚上–有筒+走路时着地。袜子:东西+穿在脚上+有筒-走路时着地。又如“池”的一个义位“池塘”:面积小–流动–深+水面其中水面是中心义素,其他事限定义素。(四):一个语义场指的是语义系统中固有的完整的集合。一个语义场内的各个义位不只是在意义上有关,而且在意义上互相制约,互相规定。一种语言的所有义位构成了该语言的语义总场,语义总场分为若干子场,子场还可进一步分解,直分到不能分的最小子场。某一个最小子场中的义位都有共同的中心义素,亲戚称谓构成一个语义场,其中心义素为性别(男性、女性是人的分类)。语义场的层级性见下图::热、温、凉、冷;吃、喝、吸。顺序义场:春、夏、秋、冬;元、角、分。关系义场:兄、弟、姐、妹;夫、妻、舅、姑。反义义场:曲、直;多、寡;嫡、庶。词义的发展变化(一)什么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所指”相同“意义”未必相同,如“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经》)启明和长庚都是指金星,所指相同,意义不同。词义指的是一个词在和其他词的对立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在语义场中的地位。:..“布”和“灯”所指的外延扩大了,但这种扩大不涉及其他的概念(表示这种概念义的词),那么这个词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如“布”古代“帛、革”构成“衣料”这个子语义场,尽管“布”的种类扩大了,但现在“布”和“绸子、皮革”之间的对立分工没有变,即在语义场的地位没变。“钟”和“枪”的词义变化了。(二);;、缩小、转移两种。(三):是基于联想作用的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者之间必有某种关系。从义素的角度说,甲乙两义的义素必有部分相同。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下边举“信”为例:①言语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言语]+[真实])。②有信用,对人真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对人的态度]+[真诚])。③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确认]+[某种情况]+[真实])。④的确、确实:谓为信然。《隆中对》([某种动物或状态]+[真实])。⑤凭证: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素也。《荆轲刺秦王》。([真实]+事物)。⑥信使:书成无信将。《寄高适》([携带凭证传递消息、命令]+[人])。⑦音讯:西忆歧阳信。《喜达行在所》([信使传递的]+[消息])。:..⑧书信:红纸一封书后信。《谢寄新茶》([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1)连锁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2)理性的引申和形似的引申;—扩大、缩小、转移、易位⑴扩大: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的限定性义素,个义位由下位义变成上位义。唱(古):(带头)+(唱)→唱(现):(唱)歌(古):唱与和→歌(现):唱与领唱⑵缩小: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增加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上位义变成下位义。古代:吃:饮、食现代:吃:食⑶转移:一个义位某一限定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变到另一个语义场。兵(古):[作战用的]+[器械],和“甲、乘”等处同一语义场。兵(现):[持兵器的]+[人]和“工、农、商、学”处同一语义场。⑷易位:一个义位的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发生了变化,它所属的语义场不变,是同位义之间的变异。涕(古)[从目中分泌的]+[津液]→涕(现)[从鼻中分泌的]+[津液]古:涕(目液)泗(鼻液)现:泪(目液)涕(鼻液)相因生义“相因生义”属语言的类推现象,当甲词有a、b两个义位,乙词原有乙a义位,乙a和甲a同义,受类推的作用,乙词渐渐也有了一个和甲b同义的乙b。族:本义为矢镝丛聚之状,乃从矢之所集。引申为众多,又引申为一般众:本义为人多,引申为众多,和“族”同义,受“族”的影响,产生“一般”这个义位:“则泯然众人矣。”(《伤仲永》):..列:本义为分解,引申为行列,成行列则众多,故产生“一般”这个义位:“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虚化某个词的实词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词法意义的虚词。“相”原为动词。《说文》:“相,省察也。”段注:“目接物为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这里的“彼此交接”即“相受”、“相见”中表交互的副词。语法影响⑴某些词经常处在某种句法位置上,因而取代了新的意义。如“是”由指示代词变为系词。⑵使动用法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词义。如“闻”的使用动用(使……听)→报告:昧死以闻。“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人,闻之于君。”《吕氏晋秋》修辞影响某些词用于借代,经常使用便产生新的义位。如“行将就木”中的“木”。“燕尔新婚”中的“燕尔”。泛指、特指、浑言、析言什么是泛指、特指。:一个词在某种语文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上位义表示的意思。禾:谷子,泛指农作物。“十月纳禾稼“”(《诗经·七月》)卒:步兵,泛指士兵“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陷公元年》“比至陈,本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一个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可以用来表示原来由它的下位义表示的意义。金:古指金属,又特指黄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史记·平淮书》“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三女奔之。”注:“奔,不由媒氏也。”《国语·周语》浑言和析言“浑言”和“析言”,是对两个词词义的辩析。所谓“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指的是A、B两个近义词,如果笼统地说,它们的区别可以忽略,因而可以当同义词使用;如果细加分析,则两者的意义是有区别的。、B两词是同位义。(1)《说文》:“翱,翔也。”“翔,回飞也。”段注:“高注《淮南》曰:‘冀上下日翱,直刺不动曰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2)《说文》:“唯,诺也。”段注:“此浑言之。《王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诺。’析言之也。”《说文》:“诺,应也。”段注:“唯诺有缓急之别,统言之则皆应也。”、B两词是部分和全体的关系。(1)《说文》:“夕,莫也。”“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左传·庄公七年》:“辛卯夜恒星不见。”疏:“夜者,白昏至旦之总也。”《洪范五行传》注:“初昏为夕,将晨为晓。”、B两词是上下位关系。《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注:“‘攴’误码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去‘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数学古:阴阳变化之学;今:算学。行李古:外交官员;今:行装时髦古:一时的英俊人物;今:形容新异趋时。二、形同、音同而义不同的短语与词。:“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意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古:官名,今:参加军队):“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古:领会对方的意思;今:称心如意):“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古:那果实,今:副词)三、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附:。名副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山之石,。白丁、卑鄙、初一、非常、故事、交通、结实、具体、可怜、老大、明年、妻子、无论、无虑、牺牲、行人、殷勤、指示、中国、中外、众人、祖父第二讲古今汉语词法、句法的比较一、古今汉语词法比较(一)①趋向动词的出现:古代:汉语没有趋向词;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部分虚化为趋向词(单音、复合)。②动词重叠形式古代:秦汉语中有AA重叠(重言),没有ABAB,无尝试义;:..AA、ABAB两种重叠式,有尝试义。,古汉语代词多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也各有特点。①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吾:古汉语独有,句中只充当主、定语,不作宾语;我:古今通用;咱:出现于宋(我咱、你咱,可能是“自家”合音);现代汉语成包括式代词。②指示代词(彼、他、夫、伊、渠……)其、之:由指示代词变化而成为人称代词。其,通常作定语;之,通常作宾语;他:古汉语为“其他”义;唐以后用为第三人称;“五四”后出现“她”。①名量词都由名词发展而来(个、双……);古汉语中数词可在量词前,更多在量词后;现代汉语中数词只在量词前“可重叠”;出现复合量词。②动量词上古汉词无动量词,魏晋后渐多,数词置动量词前;现代汉语量词可重叠,且生新意义。只有动词后出现动量结构的形式。(二)虚词的发展古汉语虚词的范围大,数量多。、语气助词:上古无“地,得”,“的”前身为“之,者”。状语标志“地”产生于南北朝,行于唐以后;补语标志“得”,初见于南北朝,行于宋,元及其以后。“尔”发强为“呢,哩”;“夫”发展为“吧”;“也”发展为:..“们”出现于宋,写为“每”,明以后写为“们”。、动、形前的词缀:维、其、有等;汉出现新的前缀:阿、老唐以后出现后缀:员、者、家、化、性。:名词作状语名词、数词用为动词名、形的使动与意动特殊动宾关系,对动、为动……二、古今汉语句法比较(一)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特点主+谓主+谓+宾(二):现代汉语中部分成语保留了古代语序:时不我待、人莫予毒。;汉代后例外很多;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的遗留,何去何从。“是,之”复指,及句前加“唯”的句式这种句式没有发展;现代汉语成语中这种句式的遗留,如唯利是图。(以,自)。“以+宾”及“宾+以”“自+宾+动”及“动+自+宾”。(三)几种特殊句式的发展:..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不用系词,偶或出现准系词(乃、惟、为);东汉系词“是”发展完成;魏晋以后系词“是”普遍使用。:“为、于、见、被”表被动及“为……所……”句式。现代汉语中均有遗留。被字句:南北朝后用“被”引进主动者,“被”后结构复杂化;“被”的进一步强化(叫、给、让……)3.“把”句上古“把、将”是动词,不表处置义。南北朝时期“把、将”出现处置义;唐代处置句式大增,宋占了优势。。“了、着”本为动词,魏晋以后虚化为时态助词。。古汉语中,动词后表工具对象的介宾短语或补语,现代汉语中多置于动词前为状语。中古以后,表示动作着落的介宾短语或补语,至今不变。表主体活动位置的介宾短语(在……,于……)中古以后渐固定在动词前为状语,至今不变。表方式凭借的介宾语短,多置动前为状语,也有置于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的。古今不变。第三讲文言文教学策略一、激活语感古今贯通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语义和语法系统虽有变化,但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今打通,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不清晰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这样的学****一定是高效的。举例说明::..位”、“就近入学”、“你把身子就过来”的意思,但一般不会问自己这里的三个“就”当什么讲,我们把这三个语句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字比较,学生就能明晓其动词用法。再让学生体会工具书解释的“就”表示“靠近、走近、登上”和句中翻译为:“放上”的关系。这种教法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师明白了词的解释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之别,他注意到学生对“就”做动词的用法在语感中是知晓的,所以做了个教学支架,让学生比较古今。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记得牢,再遇到有“就”做动词的古文句子就能推断了。换个角度看,古今贯通了,反过来会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汉语语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词汇。这个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及学生认知的知识三者的融合。激活语感,古今贯通是文言教学的普遍性教学策略。它还适用古代是单音节词,现代作为多音词语中一个语素的词义推断。“对曰”对--对答—答—回答“遂逐齐师”逐—追逐—追—追赶“寒暑易节”易—交易—交—交换“狼亦黠矣”黠—狡黠—狡—狡猾词类活用的各类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有相对应的例子:比如使动用法:端正态度、繁荣市场、稳定情绪、安定人心、自圆其说。再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狐”是名词做状语,译成“像狐狸一样”这种现象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的话,联系“笔直”“天蓝”“苹果绿”“土崩瓦解”这类词语的构词法来理解,“笔”在“笔直”里的意思就是“像笔一样”,“天”是“像天一样”。宾语前置等句法现象在成语里也有保留:“何陋之有”、“时不待我”等。二、明察疑难比较辨异一个词的一个义项(A义项)古今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在文言中识别它,而要看这个义项和另外的义项(B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情况,当B义项可以做词单用,并是高频词,而A义项只:..能在多音节词中出现,那么它就会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当在和别的词组合中,张冠李戴的解释在孤立的语句中似乎也讲得通时,那一定是学生要出错的地方。“等死可乎”就是典型的例子。“等一会”“等车”“你快想办法,别等死”,“等”当等候,等待,是个高频的用法,“等”表“相同”“一样”讲反不被学生认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比较辨异(辨别异同)的办法来解决。前边提到“月色入户”中的“户”如果教师做个这样的PPT,恐怕学生就不会再把“户”当做窗户了。户篆字门当户对门户开放夜不入户户口门篆字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认知的错误,分析其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运用自身学科知识的优势,设计好梯子,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这种梯子一方面体现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一方面是用变化比较的方法来设计的。这样的经验多了,也就能做到《学记》里说的“防患于未然”了。三、词义系联明晓语理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怎么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记住一词多义呢?请看常用词“解”和“固”的词义关系:固①本义是指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成语有固若金汤。②词义扩大,泛指坚固,结实,成语有根深蒂固。③由实指虚,引申为坚决:“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战国策·齐策》)④坚决,不改变用于坏的情况就是固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⑤事物由固到衰,固相对于衰,就是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我们分析了以上两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多义的理据。只有理解的东西记忆才牢固。所以教师在讲解、点拨文言词语是要择机引导学生关注常用文言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这样由语感到:..语理,不仅有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还做了思维力的训练。常用的文言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卡片来梳理用法。学生对义项间的关系熟****了,就可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以上是从文言的角度来讨论的,下边从文章的角度来说: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不含诗词)主要有三大类:①写景状物类(大致是15-20篇,主要是游记,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得比较集中的是:《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②史传类(《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等)③诸子散文类(主要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等,文体有语录体、故事、议论文等)。我们把这三类选文按表达方式划分,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侧重记叙描写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需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再把它们分为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议论类只有2-3篇)来讨论。显然从阅读理解、积累的角度及教学策略看,二者是有较明显区别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着重指导学生诵读体情,如《醉翁亭记》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叹句调,来抒发太守乐而忘返的复杂心绪。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三个虚词“而”,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像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是什么景,特点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抓住了景物描写,才能缘景悟情。下边我们看《记承天寺夜游》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缘所见之景悟所寄之情⑴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情景交融,景色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然而要添加的语句后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⑵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明确;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就不能表现苏轼淡泊、豁达的心境。

最近更新

学校开学老师给小学生温馨小寄语四十一句 15页

借月抒怀的诗句 15页

科学教师工作总结6篇 16页

幼儿园中班教案《要是我有一条尾巴》及教学反.. 21页

食堂工作人员聘任合同书 3页

北语201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拟试卷四 4页

话务员(电话销售员)面试办法 9页

2024年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招聘重点领域急需紧缺.. 254页

2024年广西南宁良庆区扶贫办招聘2人历年公开引.. 247页

2024年广西北海市审计局招聘11人历年公开引进.. 245页

2024年广东省深圳光明区应急管理局专干招聘12.. 247页

2024年广东省广州番禺区东环街道办招聘合同制.. 243页

游泳池可行性分析报告(修改) 8页

2024年广东省云浮新兴县教育系统招聘工作人员.. 247页

2024年广东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253页

2024年山西长治黎城县引进高层次人才26人历年.. 250页

家具厂生产优化:7S物业管理实践 9页

员工解雇与经济补偿安排 4页

体育馆新风系统采购合同样本 4页

电子杂志项目融资计划书 6页

唐代盆池图像研究 2页

含镉和环丙沙星有机肥对生菜中抗性基因及微生.. 2页

可信自治式服务协同中柔性自维护机制研究 2页

二重感染的预防ppt 22页

学校食堂绩效考核方案 34页

海南省202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 10页

易肇事肇祸精神患者概念 31页

最新洁净室施工方案 14页

种植业生产记录 6页

公司培训工厂盘点上传版专题课件 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