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义教案.pdf

格式:pdf   大小:96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义教案.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9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义教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新闻采访与写作》讲义教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讲义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教案第一章你的采访问题何在案例:“只不过是两个赤脚女人在聊天”“泼咖啡”的故事。。,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对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激发对新闻采访的兴趣。本章重点:采访中的显性问题本章难点:采访中的隐性问题第二章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政治专栏作家JamesBarvtetReston:“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大众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人类高质量生活的基本标志,成为当代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郭沫若:新闻记者就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我们每天清早和晚上,就像中世纪的人要受着神的启示一样,我们是受着新闻记者的启示的”;“他们真是今天的嘉落普,他们的精神反应真有如电光火石”,“他们的文字倒真真正正是用血写出来的!”。记者小史。1、记者的前身。2、近代职业新闻记者的诞生。3、现代职业新闻记者的发展和演变。4、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产生。当代记者的类型和职责:1、按报道领域分工:2、从报道作品特色划分:新闻型记者——文学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技术型记者——复合型记者。、记者的基本任务:从事新闻报道(采集新闻信息、筛选新闻事实、解释新闻事件、制作新闻作品)、积极反映情况、做好群众工作。2、记者的职责: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说话坚持真理,坚持真实,引导舆论,反映舆论,鞭挞丑恶,伸张正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生产经济发展。、特点及难点性质: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开展的社会性调查研究活动。特点:(与一般调查研究比较)1、目的差异性;2、时间的限制性;3、内容的突发性;4、需要的广泛性;5、知识的全面性;6、活动的艰辛性。难点:1、采访对象事件的多变性与报道的准确及时性之间的矛盾;2、交往的广泛性和活动主体的局限性。采访对象多样复杂;事物发展变动迅速与时间要求紧迫的矛盾;3、环境条件不一,采访任务艰巨。本章重点:1、了解新闻记者的职责。2、掌握新闻采访的特点。本章难点:1、新闻记者的发展历史。2、新闻记者的类型。第三章感知、认识与选择新闻事实一、材料与事实的关系1、材料不等于事实。事实是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状态。事实具有客观性、不可变更性、存在的条件性、变动性等特征。就其客观性和不可变动性而言,人们可以掌握事实;就其存在的条:..件性而言,人们可以找到获得事实的途径;就其变动性而言,决定了掌握事实又是一个艰苦的事情。把事实混同于材料,就对道听途说信以为真,当作事实来使用。2、要获得事实,新闻采访不能离开材料。材料是客观事物变动状态的一切记录载体的总称。有口传材料、文字材料、有声记录材料、影像材料、物证材料、电子记录材料等。不同的材料对于事实的传真价值、实证价值、承载价值是不同的。二、对材料按照传递过程进行分类1、第一手材料的概念2、第二手材料的作用:明确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眼见为实)。三、。。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是新闻采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兴趣:新鲜、重要、接近、显著、趣味。国外共同兴趣的因素:出人意料、事关个人、距离接近、科学、娱乐、神秘、名人、气候、幽默、冲突、悲剧、犯罪、饮食、人性、人情味等等。,公认的传统新闻价值的弊病和缺点表现在过分的消极性;狭隘的地域性;极端的时效性。传统新闻价值的变化的本质,就是把新闻报道的注意力从片面追求新闻事件的表面冲突性、奇异性、爆炸性转移到注重新闻事件的内在社会影响和接近性上来,更全面、更深入、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性新闻的价值标准已大大不同于传统。可以弥补传统,但不能去而代之。四、采访的起点——我要和你不一样新闻记者的名记者与青年记者不同在于: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与你不一样”;而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与你一个样”。“模仿即死”。如何追求“与你不一样”?与别人不一样的起点,就在于看采访者是否具备记者的特殊素质——过人的思想。。新闻素材不一定为每一个人所感知——采访焦裕禄例。。问题与思考::..1、我国新闻价值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促进因素是什么?如何对新闻价值标准发生影响?2、我国新闻媒介决定新闻价值选择标准的主要力量是谁?(新闻媒介?新闻媒介中的新闻工作者?市场抑或受众?权势?市场的决定如何影响新闻价值标准?)本章重点:材料与事实的关系本章难点:1、对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的理解。2、如何理解采访的起点?第四章采访的十个步骤明确采访目的、进行背景调查、进行采访预约、策划采访、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提问第一个问题、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提问敏感问题(Askingthebomb)、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就要给自己的采访添加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找有趣的东西。一定要找到一些“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aremarkableandfascinatingfact)。”,它们会帮你预先了解曾经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调查——回顾以前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到带你走向新领域的问题。。在你打电话预约时脑子里想着这一点。预约过程似乎很简单——表明自己的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的要求,安排时间和地点。热情的作用不可忽视。:,再次解释采访目的。一定要把你的目的说清楚,这一点不容忽视。好的采访对象会自动陈述细节,满足你的采访目的。。策划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打破僵局的语言,以便开始你的采访。可以进行一些有人性化的闲聊。。、一些说明性的轶事和总结性的评论。最重要的是,策划好你的倾听。把重点放在重要问题的挖掘上。:..。:,把最初的小话题顺利地引向第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是把谈话从小事导向正题。,在这里信息能够自由和真诚地交换。谈话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就像是“两个赤脚女人聊天”的境界。经验之谈:——你是谁,你需要什么,、矛盾的、神秘的,同时也是神奇的。于是,双方之间的和谐有可能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一旦没有了和谐,提问水平就算再高,收获也不会太大,或者说没有收获。(AskingtheBomb)那些敏感的或令人难堪的问题最好在采访的后半部分提出,这样,先前建立的和谐氛围就能像预期的那样,使谈话度过危险的雷区。(“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但如果采访对象看上去仍然意犹未尽,可以再延续一小会儿。或者另约一次采访。,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我看时间差不多了,我能花点时间过一下采访记录吗?”),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你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如果您又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采访对象经常会提及一些报告、信件和其他想让你了解的资料。:..“最后的晚霞”——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这时的采访对象,在经历了“严格考验”之后,可能会提供一些新鲜的见解和最具引用价值的总结语。请认真倾听。,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这样,下次你再采访这个人时,它的神奇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他或许不仅可以配合你的采访,而且可以帮助你获得其他相关的新闻源。本章重点:采访的十个步骤本章难点: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是为了引出简短的、具体的、事实性的回答。它们适合于用来获取基础性信息。比如:“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谁参加了会议?交通事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记者提闭合式问题是花费较多精力的,因为问题要提得具体而又不是鸡毛蒜皮,即所谓要“小中见大”,记者如果不花大力气熟悉情况,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是办不到的,但是采访对象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较为方便(这里提“方便”,而未说“容易”,因为有些闭合式问题相当尖锐,回答好并不容易。、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为什么你会这样做?你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什么?你对此事的看法如何?当你想要得到什么轶闻趣事时,就可以问此类问题:您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您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形吗?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较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就要将闭合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方式结合使用。开始采访时不妨用些开放式提问,使其轻松自如,谈话气氛活跃以后,再过渡到闭合式上去,挖掘实质性材料。:。根据采访对象对某一个问题回答的内容展开思辨和追击。:..案例:个人实****实例——《每周质量报告》76期《追踪假香油》,首先,是要找出受访者想谈的话题,让这次访问感觉是出於善意且自然的,其实受访者是完全不知道,你真正想探寻的问题。案例:个人实****实例——《新闻30分》有关山西药膜报道。、用词暗示等有步骤、有次序的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答案。案例:个人实****实例——《安徽商报》::;:;“话匣子”的有效武器。一个记者自己说个没完是最糟不过的事。但让别人张口说话根本不算什么难事。但别人说话你就必须留心听。如果你侧耳倾听并且兴致勃勃,采访就会成功。优秀的记者听得仔细——但并不消极。(aggressivelistening)倾听不应该是被动的。“进攻性的倾听”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你得努力抓住对方谈话的要点,还得以自己的反应——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去鼓励对方。好的倾听者本身就是“善于关心他人的,以他人为中心的”对新闻记者而言,倾听意味着关注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还意味着为了更好地理解该信息,问一些问题。它意味着大脑以短期记忆的方式介入采访的方方面面,这样你的提问就特定地反映出你所听到的一切(这些问题并不是在采访前准备好的)。:..:进攻性的倾听本章难点:——名人形象小人物大事情——。这样的采访能否成功,取决于挑选出来的采访对象是否能言善辩,不否有感染力。。是常见的在主体报道的旁边补充一篇短小的人物采访文章,从而使问题更趋私人化、戏剧化。。采访及采访文章主要集中在某一单一的问题或主题上。。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刻画人物形象。还原成一个“立体的人”。。花一定时间观察你的采访对象的一言一行。。。。:人物采访的类型:..本章难点:(相比报纸采访而言)。。,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对话交流来获取信息的进程中,会尽量保持谈话氛围的活跃。这是广电采访的一个目标。而目标能否实现则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敏感的问题应尽早提出来。,可以使被访者在很快时间内能意识到。,因为观众喜欢讨人喜欢、口齿伶俐、有个人魅力的人来做采访对象。(问题的表述)5.“普通”:广播电视采访异于报纸采访的特点本章难点:如何把握广播电视采访的提问第九章隐性采访(暗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五个典型案例:——暗访的必要性2.《追踪假香油》——暗访中的身份改变(设陷阱的行动):..34.《会议=旅游?》——“食狮事件”————————“设陷阱的行动”暗访最关健的环节之一就是记者的身份改变。想要成功打入造假现场,非但要“掩”住记者的真实身份,还要“演”成另一种合乎情境的角色。以《追踪假香油》为例,记者为打入假香油的窝点,就假装做一种调味品的小生意,在同一个大院租了一间工房,与造假者做起了邻居。正是这样近距离的日日接触,才有可能拍到真实的造假画面。“危机时刻”暗访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需要在暗访记者要有相当的胆量和智慧,要掌握一些应变技巧。《每周质量报告》一位记者就曾心有余悸的说过:“只要眼神有一点恍惚,说话有一句犹豫,对方有一丝觉察,我就甭想平安回家了”。,暗访记者随时可能遭遇危险,一旦泄露身份,轻则遭到辱骂,被毁掉采访材料,重则可能被殴打致残甚至丧命。而且,暗访记者甚至作好了挨打的准备,但却无法忽视亲人的感受与担忧、专家学者对于暗访手段的不认同、“无间道”式的感情纠葛与煎熬和道德行为上的模糊感。,暗访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法律既没有对暗访进行明确认可也没有明文禁止,更谈不上实际操作层面上的保护条文。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暗访手段,以打造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如何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和严守法律界线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三权分立”的把握把握好隐私权、知情权与采访权的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章重点:暗访的必要性、暗访在的危机时刻。:..第十章电话采访、;它虽不是收集资料的最佳方式,但却迅速、有用。有时记者只需要一次关键性采访来完成报道,而采访对象又太远,无法在截稿前去访问他,这时也只有进行电话采访。一些技巧:、容易理解,采访时要切中要点。——这就是诱饵。、亲切、友好。打破僵局的话应该是简短的。,必须提前说明。,不要不加解释就长时间就保持沉默。需要记录时可直接说明:请等我一会,我要把你的话记录下来。倾听的同时,要提示性地发生一些如“啊、嗯”之类的声音。,要提供一些能验证你身份的材料,还可以提一些彼此都认识、能够保证你的可靠性的熟人的名字。“是你以前的同事某某建议我打电话找你的。”同样,结束采访时,也可以让对方说出一些会对你的采访有所帮助的人的名字。利用好它,能够帮助你采访事件的相关人士。。。至少在某些重要的采访结束后要这样做。记者很少这样做,一旦你做了,人们会感到惊讶。。记笔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记者采访时不仅要注意采访对象说的什么,还要注意他怎么说的。:缩写和简写。既要注意速度,也要注意准确——偶尔还要一字不漏地记录重要材料。,录音机可以很好地弥补做记录时漏掉的重要信息第二,记者能逐字逐句地引用被访者的原话。:..线索,并弄清楚对方表达不够充分的一些观点。第四,录音带可以保留采访初期谈到的内容。因为记者们在采访刚开始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采访主题,经常意识不到这时谈话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忽略了及时记录。第五,在报道引起法律纠纷,或在有人指责报道引用不实的情况下,录音带可以被当作证据使用。第六,如果采访主题比较敏感,可以反复听录音,以捕捉采访时容易忽略的、不易被察觉的采访对象的个性魅力。第七,倾听自己在录音带里的声音,肯定会发现自己在采访提问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便在日后的采访中引以为戒。,对于急需的稿件,录音机发挥不了作用。整理录音带的内容要花费很多时间。第二,访的内容没有多大利用价值——可能在一打的采访中你只打算使用一两句话。第三,录音机会吓着某些采访对象,因此会影响到采访的融洽气氛。第四,机器容易出现故障。——一边录音一边记录首先,做笔记能够为你提供一些书面上的提示;记录展现的往往都是一些要点内容。其次,简单地记录下采访中已经谈到的要点,使采访不偏离主题。还可以在纸上草草写下一会准备提问的问题或者可能会忘记的要点。最后,采访录音会使谈话太过随意,聊天的味道较浓。如果同时配合着做采访笔记,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本章重点:如何进行电话采访、如何做好采访记录本章难点:在采访中怎样充分利用录音机

最近更新

临床抗菌治疗:用药基本原则 9页

禅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5篇) 24页

中国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10页

《甲型肝炎: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 8页

TCI在农业的应用 10页

LED酒吧照明设计合同 5页

2024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考.. 132页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有一.. 7页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附完整.. 6页

2024年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完整.. 6页

2024年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研优.. 6页

2024年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精品(.. 5页

2024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参.. 6页

2024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易.. 7页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 7页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及一套答.. 7页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6页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7页

2024年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全国.. 7页

2024年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附参考.. 7页

2024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6页

物业公司管理规定 23页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 6页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 6页

罗氏沼虾养殖可行性方案 33页

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总结 4页

TSG23-2023年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28页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项目投标书 49页

科目一题库1000题 64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