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湘潭名片——龙牌酱油风雨路
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这就是一座城市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文化现象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不是当权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同样,说起湘潭,人们自然会想起——龙牌酱油。龙牌酱油和湘潭已经是密不可分了。因此,龙牌酱油就成了湘潭的一张名片。那么,龙牌酱油是如何成为湘潭的一张名片的呢?
 
这还得从湘潭这座历史名城说起。湘潭,建治于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七四九年)迄今已历一千二百三十多年了。自明代开始到清朝结束,湘潭的手工业生产,由萌芽到发展,已初具规模。这不仅得益于湘潭地理位置处在湘水之滨,水陆交通两便,商贾云集,更是因为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此,湘潭历来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称号。湘潭酱油业便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产生的。
 
据记载, 湘潭酱油业到了公元1740年已经很发达了。以业主龚庆来为代表的湘潭酱油质量非常好,还获利颇丰。因此,公元1850年,有位来自浙江吴兴县义皋镇的丝绸商人,吴子楚见此情形也转营酱业,设酱园于十三总新梁街,定名吴园泰酱园。由于他不断改进酿造方法,园泰酱园的酱油质量日见提高,名声大振。
 
二年后,同是义皋镇人的吴凤来,亦来湘潭十六总后街设吴恒泰酱园。经两代人不懈努力,至第三代业主吴香畴时,恒泰酱园终得以与园泰酱园并驾齐驱。从此,湘潭酱业形成了园泰,恒泰两家为尊的局面。
 
不知自何时起,吴园泰便以“龙牌”作为酱油商标,将原汁油分为“特等龙牌”酱油、“超等龙牌”酱油、“头等龙牌”酱油、“二等龙牌”酱油四种个品种。
 
吴香畴成为恒泰第三代业主后,念其祖先吴凤来创业艰难,择其“凤”字取名“凤牌”以为纪念。“绿凤牌”酱油为最高等,次之为“蓝凤牌”酱油等等。
 
从此,园泰、恒泰两家所产的“特龙”,“绿凤”牌酱油,因其汁浓、色泽光鲜亮丽、味美、酱香浓郁而远近闻名,成为湖南有名的土特产,历久而不衰。
 
“龙” 、“凤”二字,也暗藏“龙凤呈祥”的寓意。从传统的寓意来说,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凤呈祥”了。
 
“龙凤呈祥”吉祥寓意着会带来一派祥和之气!
 
公元一九一五年美国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完工,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湘潭县府通知吴园泰送颇有名气的龙牌酱油去参展,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使得湘潭龙牌酱油扬名海内外。
 
据悉,所得的奖牌等均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给销毁了。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自从龙牌酱油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后,湘潭的酱油市场更是大增。吴园泰酱园、吴恒泰酱园二家酱园也增加了资金的投入。
 
公元一九一六年吴园泰便在长沙青石桥添设园泰德记酱园。一九二一年七月又设第一发行所于长沙下坡子街。
 
吴恒泰酱园在长沙早有基业,一为恒泰南(光绪24年设于红牌楼街),一为恒泰北(一九一二年设于北正街)。其中,恒泰北营业在长沙浙江帮酒酱业中居首位。一九二一年,又添设第二发行所于长沙南正街樊西巷。
 
一九二一年七月,园泰、恒泰两家酱园以竞设发行所于长沙为契机,展开了一场宣传产品争夺顾客的广告战。
 
吴园泰酱园先声夺人,于七月一日在《大公报》上刊登广告,称其酱园“精制各等酱油、苏绍陈酒、膏梁烧酒、十景酱菜,物美价廉,久蒙各界推许,毋庸赘述,惟际此商战时代,货贵精良……督工制造,精益求精。”晓示顾客,第
一发行所已于阴历五月二十日即公历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开幕,“并有赠品”等,欢迎顾客光临。
 
七月二日,吴恒泰酱园也在《大公报》上刊登更雷人的广告。双方广告连续登载了一个月。
 
以园泰、恒泰为首的湘潭酱业长期激烈竞争的结果,使湘潭酱业得以长期保持其在湖南酱业牛耳的地位。
 
据《中国实业志》统计,至民国二十四,湘潭酱业总资本额为一十六万六千元,为湖南之最,占全国酱业资本部额的百分之四十七点一九,且资金集中,各酱园经营规模也较大。
 
到了1929年,据《实业杂志》“湘潭酱园业之调查与研究”记载,当时湘潭大小不同生产规模主要有:杨大丰、李锦华、杨鼎丰、李凡德、聚大源、大利生、协和公、玉和祜、九和生、玉春享、裕丰、玉春斋、杨聚生、吴园泰、吴恒泰、丰泰恒等十六家。他们经营方式有三类:一是雇工较多,店带作坊,兼营批发;二是十人上下,独资为主,专营零售;三是夫妻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