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2024年[精]大班科学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精]大班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haha 2024/5/23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精]大班科学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精]大班科学教案 】是由【hah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精]大班科学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精]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关注自己体重的变化,初步感知体重与健康的关系。 2、了解一些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方法。 3、学****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基础:幼儿在园集体体检之后;幼儿有下棋、看表格的经验。 2)物质准备:二块大板;幼儿体重表;健康卡;图片;棋子;PPT等。 活动过程: 一、学看表格,关注变化学看体重表——关注自己体重所发生的变化 1、出示体重表一:根据体检结果,说说自己现在的体重。 2、看看比比,自己体重有什么变化? 3、出示体重表二:解读符号“——”。 4、将自己此次的体重数字卡贴在表二中相应的格子里。 二、讨论交流,提炼方法讨论交流——提炼一些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方法 1、观察表二,提问:体重是轻好还是重好? 2、请保健老师来说说答案,同时解答幼儿的提问。(突出体重过重会影响健康) 3、提问:是什么原因会使我们的体重增加过快呢?(出示PPT) 4、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控制体重、保持健康?(出示PPT) 三、参与游戏,巩固知识玩“健康棋”——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到的方法 1、老师介绍健康棋。 2、将体重增加过快的原因与控制体重好办法的图示予以制定规则。 (如:吃油炸食品退三格;每天运动进四格等。) 3、幼儿放棋谱、数字卡、图片等,共同玩“健康棋”。 4、小结:鼓励幼儿将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活动反思: 1、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认识活动基本是在行动过程中 进行的,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喜爱的小猪角色,以猪妈妈带领猪宝宝去外婆家做客的故事情节展开,让幼儿在游戏中说一说、做一做,这种游戏化的情景调动了幼儿学****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在学****中游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兴趣盎然。 2、活动采用了课件、表演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如:儿歌表演中,教师以“小猪吃饭,啊呜啊呜,小猪睡觉,呼噜呼噜。”等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调动了幼儿学****的兴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知识,萌发了幼儿美的感受。 3、师生共同游戏,使师生关系协调、和谐。活动中教师以猪妈妈的角色,带领幼儿展开游戏,让幼儿无拘无束地投入到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大班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懂得破环生态平衡的危险。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2、活动难点:理解自然界少了一种动植物会发生什么事。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谁吃掉谁》、各种动物小图片。 活动过程: 1、看图连线: (1)出示九张图片(猫头鹰、田鼠、粮食、啄木鸟、虫、大树、老虎、羚羊、草),幼儿讨论:——“谁吃掉谁?“ (2)将九张图排成三队,用箭头表示谁吃掉谁: 猫头鹰——田鼠——粮食 啄木鸟——虫——大树 老虎——羚羊——草 (3)遮挡某张图片,表示没有这种动物或植物,讨论会发生什么事:(如没有猫头鹰田鼠会成灾,吃掉大量粮草,羚羊都会饿死,老虎也没有食物。) 2、分组玩各种动植物图片: (1)排一排,谁吃掉谁。 (2)拿掉其中一张图,想想会发生什么事。 (3)交流各组的发现。 3、总结: 大自然是很有趣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要保护树木花草和动物。大班科学教案篇3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大班科学教案篇4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一、游戏导入。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利用勺子,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