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2024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mama1 2024/5/23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 ,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 知识与技能: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 教学重点: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 一课时 : (一)复****师:出示3×4=12,()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生做后汇报师板书于圈中。 (2)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1、2、3、6 师: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里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生:最大是6。 师: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字?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汇报: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题。(生做后订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刚才我们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9和15 (2)利用因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翻到书第45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 8的因数:1、2、4、8 16的因数: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想想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就是8。 师引导生归纳并板书: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用因数关系找) 练****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1228和754和9 (3)利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 5的因数:1、5 7的因数: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5和7都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板书:用互质数关系找) 练****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511和78和9 (4)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书46页3、4、5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在括号里填写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18()14和21()15和25() 12和8()16和24()18和27() 9和10()17和18()24和25() : 完成练****册上的****题 (教学资料及资源): 1、教师用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数字卡片 :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在书中暂时没有出现,只在求最小公倍数后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现,但这种方法我觉得很实用,不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究竟怎样处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让学生逐层深入地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在填写公因数时,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重复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孩子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特征和方法。先看两个数是不是倍数关系,如果是倍数关系,那么小的那个数就是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或者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找最大公因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短除法,当数字比较大时,用短除法比较简单。《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活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 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欢愉的氛围中学****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动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