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2024年《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荐).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荐).docx

上传人:mama1 2024/5/23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荐)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荐)《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毫米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还是采取以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联系生活进行感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许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强操作实际测量 测量在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他们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不仅他们的。估测能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部分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 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 3、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毫米的认识”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学****后引入的另一长度单位,它是以后学生学****更多长度单位的过渡,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的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认识”这一节的公开教学,现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估计的一种,它是对物体或图形的某种属性(长短、大小、轻重等)——量的估计。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常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时,估测教学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估测?按我个人理解,估测就是个体根据知识经验,采取一定的策略,获得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的属性——量的近似值的过程。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操作,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测量单位和实际测量是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测量单位作为大家认可的公度是测量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是估测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形成测量单位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和感受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估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要求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很快地说出有米和厘米。可是当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与1厘米分别有多长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乱比划。此时我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长度来,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处比一比,发现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同样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两手张开的长度正好是我们的身高,因此,比划1米有多长时应该把手腕折回来一些。当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有多长后,也让学生先量出两张纸牌的厚度约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两张纸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两张纸牌的厚度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操作中发现、探索、体验,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2、联系生活,充实测量单位的表象——丰富估测参照。 对一个量的估测,不能依靠随意的猜测与臆断,而应根据相关的参照物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推测。参照物越丰富,参照系越完善,估测的手段越多,估测的能力也就越强。教学时,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测量体验,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本节课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时,我便有意地让学生先来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时?有些学生说用自己1厘米宽的食指去估,有学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费时间了,数学书这么长,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长去估。这时我问,你怎么想的,我知道这样的一拃长大约是10厘米,数学书的长比我的两拃长长一些,因此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5厘米。还有学生说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长的直尺去比一比,数学书的长比20厘米的直尺长一些,所以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3厘米。“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成为学生估测的参照物,学生借助这些身边实物的相关数据进行估测,能有效避免学生估测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估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然,在安排学生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时要坚持先估后测的原则,让学生在估计中提高估测能力,在测量中修正估计精度,在估测中积累经验。 二、备课中应注重备学生。 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备课,,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须更多地研究学生。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完旧知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备课时我还以为学生几分钟就可以估出来,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估?还有的学生因为有预****的****惯,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结果直接用厘米与毫米作单位测量出了数学书的宽与厚。后来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参照物去估测,结果还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估测出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还有,估测完后,我便问: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备课时我本以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环节,结果还有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特别是测量数学书的厚时,也不知道怎样把直尺放上去测量。另外还有一部份学生不能用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准确,误差大。所以我又马上在展示台上教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宽、厚。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包办得较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其实我觉得当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作为估测的参照物时,应让学生亲自体验估一估,可我却没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于课前口算及估测与测量耗时较多,到后面就没时间认识“几毫米”了,学生容易把5毫米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还有个别学生对1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准确,加上学生的尺子五花八门,出自不同的厂家,质量也不同,学生测量的方法不一样,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毫米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1毫米有多长。首先,我先由学生拿出数学书出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结果,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时,发现数学书的宽、厚不是整厘米时,我就引出测量较短物体长的长度单位“毫米”,从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这样我让学生比划1毫米的长短。认识了“1毫米”之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学****完长度单位“毫米”之后,我让学生把事先布置带来的1角钱硬笔、公交车充值卡进行测量它们的长、宽、厚,并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重要得多。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学****全过程,学生的兴致很浓。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为学****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应用意识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