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建筑女魔头扎哈.docx

格式:docx   大小:1,20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筑女魔头扎哈.docx

上传人:s1188831 2018/1/20 文件大小:1.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筑女魔头扎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站在顶端上的女人
—建筑女魔头扎哈·哈迪德与她的疯狂建筑
摘要: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Abstract: In the male rule all the lan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did can gain so brilliant ess, with all their years of unremitting efforts. The road to ess is never everything is going smoothly. Hadid also suffered a lot of frustration. Hadid's design has always been to bold styling famous, known as the" master of d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Her work may seem trivial, but the bold use of space and the geometric structure, reflect the urban plex traits.
关键字:哈迪德:建筑;争议;女性
Keywords: construction; dispute; female: Hadid
引言: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8年,扎哈哈迪德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位女性”名单,位列69。2004年荣获普立策建筑奖。1980年在AA成
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后来发展成拥有250多人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事务所总部位于伦敦。1977年获得英国AA的硕士学位,并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埃利亚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 AA。1950年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她跨越国界,跨越性别——她让我油然感慨……
(列举几个我最喜欢的建筑:)
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
说不上什么原因,当我真正开始了解哈迪德的时候,看到她的第一个成名作,我内心极为触动,1993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许我早已忘记,那时候的女人在世界、在建筑界是什么样子,我更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建筑——似乎没有一面墙是垂直的,每个墙角都是锐角,整个建筑向各个部分倾斜……
从正视图看,向天空倾斜的主体部分似乎摇摇欲坠;从后正视图看,屋顶外面的平台向内倾斜,却从中心给整个建筑稳定感。作品的整体效果是轻盈、优美和飘忽不定,但建筑物各组成结构的材料具有的坚固和稳定等特性并没有被故意抹杀。
它以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名噪一时,令世界建筑界心跳不已。她通过精心营造的建筑物的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与地面若即若离的接触,使传统建筑家们大跌眼镜,视之为无可挑剔的“建筑异类”。
巴赫音乐厅
当第一眼看到这个建筑的时候,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柔软的栖息之地,音乐仿佛可以看见似的,像一片片白色的羽毛,从天而降。白色的音乐厅传出天籁之音,想必这就是建筑的奥妙,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而是从内心深处而来的愉悦和一种能让人的心都变得柔软的感觉。
它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巴赫音乐厅内,台上与观众席间穿插着纤维材质的带状曲面体,曲面体的内部是悬于天花板的钢架结构。扎哈哈迪德说,这个带状曲面体的特别设置,是在回应巴赫音乐作品结构的多样性。黑白的经典搭配及现代又简约,但是奢华就在这里完美呈现。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已经被评论很多次了,但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来看这是哈迪德在中国做的最炫耀的一座建筑,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建筑。尽管哈迪德在建筑界已经是享誉多年的大师了,但是直到这次的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才将她真正带入中国大众的视野。被称为是“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哈迪德一向以其;中击性的建筑造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对而言,这次的“圆润双砾”的建筑造型却比较“规整”。
也许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开始时候认为她在设计时从不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和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但是后来仔细看看哈迪德的设计方案,就会发现她不但从未忽视过这一点,而且把建筑与城市文脉的融合作为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哈迪德面对争议曾经回应道:“关于它的由来你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来自于建筑专业内部的需求,即像生命进程一样,增加建筑和城市文脉的复杂性,其中对城市文脉的阐述再也不会有明晰的纲领。⋯⋯另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建筑技术供给的需求。形式空间技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