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pdf

格式:pdf   大小:54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6/13 文件大小:5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态视角的内容和边界一、《瓦尔登湖》的经典化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自1854年面世,很快获得美国文学第一个经典的地位。此后,围绕《瓦尔登湖》展开的学术研究多建立在对其经典地位的默认上,并将其视为美国文学自然写作传统的开创者。20世纪后半叶,生态批评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产生,公众视野抓住《瓦尔登湖》自然描写的特殊性,坚定不移地将梭罗作为环境主义圣人,将《瓦尔登湖》作为环境主义“绿色圣经”再次经典化。展望生态批评的浪潮,《瓦尔登湖》几乎完全被生态视角占据,呈现出生态乌托邦的美好田园景象。这种研究现象在西方率先出现,如凯瑟琳·惠特福德在《梭罗和康科德的造林地》与《梭罗: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的先驱》中,认为梭罗的行动和思想直接影响了美国进步时期的自然保护运动;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书中专辟一章,讨论梭罗与其对后来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瓦尔登湖》被解读成完全生态中心主义的趋势在国内研究中更加明显。苏贤贵将梭罗视为一位具有深邃自然思想的自然观察者,因为梭罗“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程爱民在《论瓦尔登湖的生态意义:纪念〈瓦尔登湖〉发表152周年》中,更认为“瓦尔登湖成为文学和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座纪念碑,而梭罗在那里的短暂停留也成为一个现代神话”。统观国内外《瓦尔登湖》研究接受情况,发现其生态文本的经典地位已经岿然难撼,而在生态视角下看到的文本内容也几乎千人一面。二、布伊尔的“绿色阅读”:..研究局面的改变是在1995年,布伊尔出版《环境的想象》。书中关于《瓦尔登湖》与梭罗的绿色阅读研究,第一次追溯起二者经典地位的形成历史。“不联系绿色思维和绿色阅读的话,是无法讨论绿色写作的”,布伊尔的绿色写作即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自然写作传统;绿色思维指一种重审自然与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绿色阅读即指以生态视角重审传统文学文本。“环境的阐释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再现、所指、隐喻、特征化、人物以及经典这些本质的设定。”书中,布伊尔探讨了《瓦尔登湖》“这项文学成就的绿色阅读,是如何阐明公众品味形成的历史,以及如何塑造潜在价值观”。绿色阅读内指的生态视角不能简单等同于生态批评,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指。首先,以生态视角重审文本,承认《瓦尔登湖》作为生态文本的价值,及其对环境主义运动的重大影响;其次,对梭罗、《瓦尔登湖》的经典现象发起追问,追溯经典形成的历史和真相。布伊尔论述了梭罗及《瓦尔登湖》声誉形成的三方面原因。其一是“独特的公众仪式纪念,即康科德或瓦尔登朝圣”。朝圣结构放大了梭罗林居行为的意义。其二是“梭罗作为一个‘绿色’作家的历史:其出生、消逝,以及作为环境主义英雄形象的重生”。重生指出了梭罗形象的两次经典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梭罗的资产阶级的还原’:梭罗作为一种节俭的清教徒形象”,以及20世纪后30年里,梭罗作为深层生态主义者的身份,“梭罗实际上是被征用了”,以致很多环保主义者、生态学者令其发出反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激烈言辞,如利奥·马克斯《闯进花园的机器人》。其三是“《瓦尔登湖》文本是如何建立起一种传记神话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布伊尔认为读者应看到梭罗经典化的合法性是通过假定一个作者机构而实现的。:..绿色阅读没有被布伊尔明确定义,笔者基于原著的阅读与思考将其概括为:生态批评浪潮下兴起的关注文本的生态空间,同时对经典化现象保持警觉而敏锐生态视角的一种批评方法。经典化作为布伊尔绿色阅读的内涵之一,表面上无涉于生态批评,细思,经典化与生态中心主义却是相悖的,前者正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关键,真正的生态视角必须辩证看待经典化现象。生态视角的看视绝非意味着文本完全呈现为生态文本空间,经典化的垄断破坏生态视角的完整。绿色阅读,一定程度上推动生态批评运动的展开,成为诸多学者研究传统文本生态空间的有力工具,但因为现实语境的变化局限性也随之显现,“文学与环境研究应该原则上涵括的不应只是自然写作和自然诗学这些特别体裁,也应包括视觉的、音乐的、电影的表达媒介,以及学术文章、立法文件公约和来自非政府组织的报告等纯粹指导性的表达形式”(劳伦斯·布伊尔,,凯伦·索恩《文学与环境》,年度综述,2011年)。限于文学文本研究的绿色阅读迫切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绿色接受”的提出及理论基础自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生态批评早已从文学文本研究的专利发展成视觉、影视、建筑等的研究工具,国内外学者均指出生态批评对象扩大的现实,“环境文学论坛”发言中提到,“生态批评不限于文学:它成为不只是书写文本,包括摄影、纪录片等不同媒介,以及历史、艺术史、人类学和哲学的交叉跨越领域,已经很长时间了”(《环境文学论坛》,现代语言协会,1999年)。鲁枢元说,生态批评面向的“不只是文学文本,而是一切‘有形式的话语’”,[4]这是绿色接受提出的现实语境。较之绿色阅读,绿色接受同样诞生于生态运动浪潮,秉持生态视角看视对象,同时二者均超越浅表的文本生态解读而关注经典化:..或生态理论介入的边界问题;但后者对前者又有一定超越性,首先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文学之外的艺术领域,其次从阅读到接受,是感性体悟到理性辨析的提升,由个人式的阅读体会发展到理性层面的思考与探究,正式对接受维度展开研究,再次绿色接受实践性的特点使其对绿色阅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做了尝试性解答。绿色阅读是绿色接受的摇篮,理论的注入与视域的开阔,无疑使后者发展成为更成熟的形态。绿色接受提出的理论动机在于明确了绿色阅读对读者的关注,弥补生态浪潮中接受维度研究的不足。文学循环系统是由作品、宇宙、作家和读者构成的,读者作为重要一环起着促进“信息、能量等在文学艺术活动过程中实现‘交互的、反馈的、循环的’流动”的重要作用。绿色接受的提出,首次正式将受众接受情况纳入生态理论研究视野,对扩大化的受众群体提出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美学与生态理论共同孕育下的理念,在视角与对象两方面区别于传统接受。可以说,绿色接受既是一种以生态视角介入对象的批评方法,也是一种自觉把握理论边界、拒绝牵强解读与片面阐释倾向的研究思维。绿色接受并非无源之水,诠释学、接受美学和生态理论都为其夯实了理论根基。接受美学是绿色接受的理论根基。绿色接受对受众群体的关注肯定其内含的巨大社会时代影响力,受众不再是被动消化作品的群体,而是自觉发现作品生态空间的探索者,这印证了尧斯认为读者“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的论断;伊瑟尔的“空白”亦影响了绿色接受,使其不囿于学界对经典文本及艺术作品的传统解读,挖掘出传统文本更多被遮蔽的生态空间;作品的绿色接受,不将作品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作为唯一解读标准,只视其为历时接受中的合理部分。作品的历:..史原貌与真义是其基本价值,在不同时代社会下产生的效果是浮动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作品的生命。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对话逻辑”理念体现了诠释学对绿色接受的理论支援。只有实现“视界融合”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不是一味顺应文本或武断同化文本,“而是‘偏见’与本文相互作用的过程,解释者利用‘偏见’生产性地去解释本文,在解释过程中,‘偏见’也受到检验、调整和修正”。绿色接受要破[6]除在二元对立、等级秩序、统治逻辑寄生下的传统认知方式和思维陈规,要意识到不同视界的接触并非冲突、对立,而是建立在理解上的交融,“偏见”因携带不同时代社会的因子而帮助我们探寻作品的真义。“对话逻辑”启发绿色接受揭示现实多重不平等场域的存在:自然的地位被侵犯,女性的声音被压迫,弱小种族的形象被异化。绿色接受强调对话实质是要打破这些不平等场域的存在,拒绝强权对弱势的侵压,达到姿态平等的交流。生态理论对绿色接受亦有启发:其一,去中心主义的立场。生态理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但不提倡生态中心主义,更警惕动物中心主义。绿色接受以生态整体主义思维矫正中心逻辑异化下的偏颇。福柯《词与物》中“人的终结”的论断预示人类中心主义的终结。随后,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中提出“去中心”的“解构”思想。“中心并不存在……中心并非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在这个非场所中符号替换无止境地相互游戏着。”至此,人类中心主义被消解。去中心给予我们平等看视地球物种的眼光,没有中心,则没有附属。人与自然同处一个动态循环链环中,任何一环的断裂都会导致全军覆没的悲剧。其二,反二元对立的思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我”与“我之外”的基本思维格局。人类自此采用一种外在的、对象的视域看视环境,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从情感上的转为智识上的。科技“祛魅”进程巩固了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对象的定位。且这种对象化进程从未止步,人与自然的二元化扩展到性别、阶级、种族等方面高低优劣的比较,进而产生优势一方对劣势一方的压迫,甚至消解。辩证来看,二元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与自身的方法论,有过积极的历史价值,但窄化后的流弊不可忽视。绿色接受启示我们看到元元间的关联与共在事实,二元、多元间并非绝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唇齿相依关系。解除生态危机,联系、整体、依存的思维逻辑是亟需建立的。四、《瓦尔登湖》的绿色接受生态一词的界限,从物质环境层面向人文精神领域不断延展。提倡《瓦尔登湖》的绿色接受,其生态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瓦尔登湖》在生态视角下呈现的内容空间;其次是读者主动进入文本,发掘《瓦尔登湖》经典化的真相,把握绿色阅读;最后关注学界对《瓦尔登湖》研究所存在的偏颇现象,即关注生态视角解读文本的边界问题。《瓦尔登湖》的生态性首先体现在梭罗所实践的简单生活方式。梭罗认为“大多数奢侈品,以及所谓的生活舒适,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其二,梭罗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梭罗在瓦尔登林地的生活不是人类主[8]人公式的占有,而是双方的依存。鸟语愉悦陪伴着梭罗,但梭罗亦会受潜水鸟捉弄而无可奈何。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俨然都有生动可爱的生命价值。其三,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重视。梭罗受爱默生超验主义影响,将整个自然纳入自己的道德同情范围里。梭罗说麝鼠是他的兄弟,林中植物是他的邻居,星星则是亲密的伙伴。其四,梭罗重视荒野的价值。梭罗最早“提出保护荒野和建设国家公园的设想,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基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荒:..野,既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也有精神、文化上的价值,这不仅对环境主义影响深远,在美国民族文化形成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环境的想象》中布伊尔还原了《瓦尔登湖》经典化的历史,即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经历的两次经典化:第一次作为自然主义作品的身份,第二次以绿色圣经的身份。布伊尔通过阐述梭罗声誉形成的三方面原因,揭示公众意识里《瓦尔登湖》经典地位全在其文学价值的观念是有待探讨的。爱默生的引荐、图书市场的形势、出版商的策略、美国文学发展趋势,以及美国迫切希冀建立的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需求,共同促成《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飞地般的经典存在”,布伊尔看到了《瓦尔登湖》经典地位背后的模糊和暧昧,因而对读者提出要求与希望,若想真实地把握《瓦尔登湖》,既需搁置文本的经典前设,回归文本,又要对经典化过程发起追溯,洞察缘由。任何时代里经典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默认经典的行径无疑具有危险性。综言之,“文艺学的非经典化不是对经典文艺理论的颠覆解构,而是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重新调整”。对《瓦尔登湖》进行经典的重审,也并非完全否定其价值,而是更加清醒地全面地把握文本,为凝滞的经典圣水疏通源流。生态批评自20世纪后半叶兴起,便有大量学者投之以关注的目光,汹涌的研究浪潮很快暴露问题,即生态视角介入文本的边界与限度。在诸多《瓦尔登湖》研究文章里,片面强调文本的生态空间,甚至试图以局部文本的生态内容取代文本整体。毫无疑问,这种研究现象极不合理,因为《瓦尔登湖》中既有生态内容,也有非生态空间。梭罗的自然写作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尤其是其种族自然主义。布伊尔指出“梭罗对种族自然主义的态度很复杂,很大程度上,他接受了这种看视视野的约定和意识形态,当他对爱尔兰采冰人的‘他者化’处理。:..然而,梭罗也逆转了这种视角,譬如称赞野蛮人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文本的绿色接受,没有文本全然呈现为生态内容的暗指,也并无对文本强行作生态立场解读的要求,如将非生态内容包装成生态性的。绿色接受是生态健康、合理有效的接受范式,还原文本真义是绿色的内在要求。此外,绿色接受还应意识到文本在不同接受语境里所呈现的面貌都有其合理性。绿色接受启示我们的是任何文本的接受都有其语境,文本与人一样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文本展开分析是我们认可的行为,但是据此驳彼的激进做法却是不合适的。“历史离开了理解也无法产生效果,所谓理解之外无历史。”生态视角不是万金油,作为一种看视的角度,亦有其边界。五、结语作为生态批评的重要学者,布伊尔的绿色阅读引起我们诸多思考:肯定生态视角介入文本所呈现的生态空间;指出经典化现象的非生态性。绿色接受,是对布伊尔绿色阅读的再思考,也是对当下生态研究对象由文学向影视、建筑等领域扩展现实的正视。《瓦尔登湖》的绿色阅读到绿色接受,既充实了生态视角看视的内容空间,也廓清了生态视角止步的边界。生态美学“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和新立场”。从接受美学、诠释学、生态理论中获取生命力的绿色接受,其提出的同时紧密结合危机存在的现实语境,将受众的接受情况作为重要一维纳入研究视野,新的关注立场以期开辟生态美学研究新局面。绿色接受强调以生态视角看视生态浪潮中扩大化的对象,同时警惕生态视角介入对象的边界。绿色接受作为一种新的接受范式,积极回应现实及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瓦尔登湖》为例,对这些问题展开追溯,并尝试解决。实现公众视野里“绿色圣经”《瓦尔登湖》真正生态意义的接受,这是绿色接受提出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