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第九讲 媒介技术与媒介理论.pdf

格式:pdf   大小:94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九讲 媒介技术与媒介理论.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6/14 文件大小:9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九讲 媒介技术与媒介理论.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九讲 媒介技术与媒介理论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九讲 媒介技术与媒介理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最新资料推荐------------------------------------------------------第九讲媒介技术与媒介理论媒介理论研究一、英尼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麦克卢汉的老师。麦克卢汉的不少观点都师承英尼斯。他的媒介理论主要集中在1950年后发表的《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两本书中。1、传播媒介能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方式,传播技术是其他所有技术的核心。英尼斯确信,传播形态和信息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传播技术是经济系统中其他技术的基础。因而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一种有效手段,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能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垄断权。2、媒介可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偏倚空间的媒介两类偏倚时间的媒介是那些具有耐久性、易于保存的东西,如羊皮纸、石刻、钟鼎等,它们与传统社会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上的控制。这种社会强调****俗、延续性、社区,注重历史的、神圣的、道德的事物,具有社会秩序稳定、等级森严的特征。偏倚空间的媒介是那些不具有耐久性,但较轻便,易于传送和运输的媒介,如现代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这种媒介有利于帝国扩张,加强政治权威,发展科技知识,创立世俗制度。3、稳定性:1/13:..时间偏倚timebias/空间偏倚spacebias英尼斯认为,无论是偏倚时间还是偏倚空间,只要其中一种传播媒介受到过分强调、垄断,便会成为社会兴衰的主要动力。偏倚产生不稳定,只有偏倚时间与偏倚空间得以通过某些机能维持平衡时,社会才能获得稳定。二、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是加拿大的传播学家。1911年生于加拿大的埃德蒙顿,获剑桥大学的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文学教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机器新娘》(1951)、《古腾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媒介即讯息》(1967)等。麦克卢汉是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西方传播学者称他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①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因此,媒介是人体的延伸。②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够延伸人类的五官的功能。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耳朵和眼:..---------------------------------------------------------------最新资料推荐------------------------------------------------------睛的同时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计算机是眼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等。他把所有的媒介都视为人体的延伸。(二)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也就是说,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人类的这种变化,都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带来的。因此,媒介本身就带来讯息,媒介就是讯息。(三)热媒介与冷媒介①热媒介就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高清晰度就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充分、完善的程度。如照片、广播、无声电影等均为热媒介,它没有留下很多的空白让受众去补充和完成,受众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因此,热媒介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②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3/13:..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四)地球村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他与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这个概念。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说在互联网时代更为盛行,他和他的学术得到了空前地广泛流传,名声响彻全球。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评价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自从出现以来,备受关注。有的学者高度评价其成果,有的人则不以为然。他的理论有其众多的独到见解。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媒介,而且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另外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这些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缺陷①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多种复:..---------------------------------------------------------------最新资料推荐------------------------------------------------------杂的根本因素的作用,从而夸大了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作用。技术决定论媒介环境学派②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只强调媒介的作用,人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③麦克卢汉的晦涩文风受到了很大争议。④关于热、冷媒介的学说,微词颇多,甚至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三、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主要观点:应把情境(场所)视为信息系统。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指出: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却都变得模糊和混淆不清了。对梅罗维茨理论的评价:(1)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如出一辙。(2)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和媒介制度的关系,看不到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和内容等的影响。5/13:..(3)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四、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1928年3月28日生于波兰华沙。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77年至1981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主要著作:《大棋局》、《永恒的清算--苏联极权主义下的统治》、《美国在敌对的世界中》在《两个时代之间》、《运筹帷幄》和《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集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美国:全球传播的枢纽:她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是传播强国,引领世界传播格局;世界各国都在争相模仿美国,不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文化;2、预警:媒介失去控制:电视是世界大多数人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它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它还使得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媒介失控论的本质与主题:实质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来研究传播媒介:1、对于大众传播中信息不平衡和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最新资料推荐------------------------------------------------------国家的影响,布氏非但未对美国传媒加以检讨评析,反倒打一耙,说别国自己愿意模仿美国,和美国不相干。2、他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和全球识字率的提高造就了无数政治觉醒的群众,这些人想要改变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这样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也构成了某种威胁,最可怕的是电视媒体的煽动性,教唆穷人对富人的无产阶级革命。(社会动员)本质上他是科技决定论者,是科技决定论的第二个模式征候模式的典型代表。五、媒介恐慌论或媒体恐怖论1、媒介与恐慌文化美国911事件后遗症。2、媒体与恐怖主义一些媒体鼓励、散布了恐怖主义思想;恐怖分子成功地运用媒体来达到宣传、组织的作用;由于追求被大众传媒广泛报道,一些恐怖分子铤而走险。六、电视人与容器人电视人的概念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7/13:..容器人的概念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一、什么是媒介教育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是指给在校学生传授有关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媒知识,包括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各自不同的媒介语言、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传媒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其目的是增进学生对媒介产品的理解,培养正确对待传媒信息的态度,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过滤能力、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理、有效地使用媒介。其研究领域目前已扩展到了其他媒介产业,如广告、流行音乐、通俗杂志等。二、媒介教育产生的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媒介包围的信息世界里,人们的媒介拥有状况、媒介形态和内容的选择以及使用频率日益增大。过去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人类生存的世界变成了传媒信息营造而成的拟态环境。:..---------------------------------------------------------------最新资料推荐------------------------------------------------------大众传媒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和社会化手段,它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画,帮助学子们构筑成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社会规范,使孩子们通过传媒感受和学****到社会共同信仰、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从而理解自己的地位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但是,许多家长每每提及媒介便谈虎色变。在他们眼中,媒介是使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种族歧视、色情犯罪、悲观厌世、精力分散等诸多消极因素的魔鬼,是具有政治洗脑功能的机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当今这个媒介王国中,学子们已不可能在温室中成长,与其消极抵制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不如积极培养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影响的态度,让他们认识传媒的本来面目,学会理解和评析媒介产品,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增强使用和驾驭传媒的能力,以便今后能成功地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于是,媒介教育这一新兴学科便于20世纪60年代陆续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应运而生。三、发达国家媒介教育特点1、媒介教育的学科地位逐渐确立①作为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如澳大利亚的南威尔士1981年制定了教育中的大众媒介条例,要求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开设媒介必修课程;②作为某一正规课程的一部9/13:..如英国将媒介知识纳入英语语言文学这一课程;③作为课外选修课,如法国的影视媒介教育通常是由校内外各种团体通过课外讲座形式实现的。,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介语言。学生掌握这些媒介语言,认识把同一内容(比如某一科幻故事)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电影、电视、广播、连环画等)来表达时的差异,对他们理解和使用媒介产品大有裨益。传媒产品的制作技术也是媒介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媒介教育课上,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照相机、摄影机、录音机,如何制作幻灯片、卡通片等。随着个人媒介行为的增多,这种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评析媒介产品引导学生对媒介产品作美学的欣赏和社会学的评析,使他们能正确选择、解释、分析媒介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日本60年代便在学校开设了屏幕教育,家长应邀到校,与师生一道讨论媒介产品;英国的媒介教育课程对媒介产品的评析内容和步骤均有规定,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比如:该媒介作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属于何种传媒产品?该媒介作品是如何制作的?由谁制作的?为谁制作的?为什么制作的?是怎样到达受众的?你对该媒介作品:..------------------------------------------------------的真实性有何评价?;学生运用媒介技术知识进行媒介产品制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翻译成媒介语言的过程。在法国,媒介教育工作者不仅帮助儿童分析媒介产品,而且要求学生将摄影工作技巧付诸实践,用音像手段来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创作出自己的媒介产品。澳大利亚儿童电视基金会不仅为提供全国性媒介教育摇旗呐喊,而且积极促进学校与媒介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员联系,帮助学校生产出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如奥地利全国媒介教育工作组、加拿大媒介启蒙协会、新西兰电影电视教师协会、威尔士媒介教育论坛等,这些组织定期出版媒介教育通讯、举办媒介教育培训,为媒介教育领域的利益振臂而呼。四、中国媒介教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均有一些初级的传媒实践活动,如校刊、板报、校内广播等,日益改观的电教手段已初步构成了媒介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开展媒介教育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五、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select)理11/13:..)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制作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成为显性话题的重要背景其一是中国内地大众传播媒介形态、功能的多元化,在不断满足社会变革过程中日益多样的媒介需求的同时,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弊端也开始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在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众自身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二,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来自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经验,越来越多地对中国内地的媒介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产生影响,媒介素养不仅被视为公众一方制衡媒介不良表现的力量,而且,作为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旨在强化公众的传播权,以及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在民主机制中发挥正面作用所担负的责任。其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给公众通过参与媒介进而参与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式,迫切需要公众的媒介创造能力的培育、提升和自我发展。:..------------------------------------------------------最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需要积极的、负责任的、具有批判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公民,媒介素养着眼于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和参与能力,意味着将公众置于媒介-受众关系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与媒介相互培育相互建构的对等的一方,无疑对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具有积极的意义。大量的广播电视谈话节目,都市报的市民生活专栏,DV记录的民间影像,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这些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媒介平台,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娱乐化弊端,交织成十分复杂的媒介现实环境。TheTRUMANShow《楚门的世界》:媒介时代的操纵隐喻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