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IMD与WEF的比较.pdf

格式:pdf   大小:36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IMD与WEF的比较.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6/15 文件大小:3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IMD与WEF的比较.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IMD与WEF的比较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IMD与WEF的比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IMD与WEF的比较一,两大体系的共同点:毫无疑问,无论是IMD还是WEF都是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水平的评价。而且从资料显示从1989——2001年,IMD与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的是一致的要素结构。1989年共用10个要素(经济推动力、工业效率、市场导向、金融推动力、人力资源、政府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国际化等等),这10个要素均分别包含若干子要素。1992~2001年期间,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共同调整为8个要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8个要素也均包含若干子要素。从2001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出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4个新的要素取代原有的8个要素。这4个要素便是现在采用的: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共包含300多个指标。表1:IMD的WCI指数构成关键要素二级要素国内经济(Domesticeconomy)28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20经济绩效77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17就业(Employment)8物价水平(Prices)4公共融资(Publicfinance)11财政政策(Fiscalpolicy)14政府效率72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framework)16商业立法(Businesslegislation)20社会框架(Societalframework)11生产率(Productivity)9劳动力市场(Labormarket)21企业效率68融资(Finance)20管理实践(Managementpractices)11态度与价值(Attitudesandvalues)7基本设施(Basicinfrastructure)22技术性基础设施(Technologicalinfrastructure)20基础设施95科学基础设施(Scientificinfrastructure)22健康与环境(Healthandenvironment)17教育(Education)14注:数字标注为该指标包含子项数。而WEF则演化为以三大基本要素十二大支柱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如下表:表112支柱的分类类别支柱子项目数支柱1制度19第一类:基本要素支柱2基础设施8BasicRequirements支柱3宏观经济稳定性5支柱4健康和基础教育11支柱5高等教育和培训8支柱6商品市场效率15第二类:效率增强因素支柱7劳动力市场效率9:..EfficiencyEnhancers支柱8金融市场的成熟度9支柱9技术准备度8支柱10市场规模2第三类:创新与成熟度支柱11商务成熟度9InnovationFunctions支柱12创新7资料来源:WEF,,两者在考核一个国家竞争力中,在很多方面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两大数据的权威性与可信度。表:中国2001—2010年IMD排名与GCI排名比较表从表中可看到中国2001—2010年的排名体系中虽然存在着名次的差距,但是在趋势上几乎是相一致的,这也是体现两大体系的相通性。二,不同点首先,WEF与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在理论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指标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1,在理论原则上,WEF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保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它侧重于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而IMD则定义为一国创造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它强调创造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即IMD的国际竞争力概念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基于国际市场的视角,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所提供的良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的能力。2,在指标体系上,WEF由4大指标体系调整为两大指标体系;IMD则由8大国际竞争力要素调整为4大国际竞争力要素。3,在评价方法上,WEF注重从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评价一国的竞争力,更多体现的是动态分析;IMD则着重于从一国竞争力的结果来评价各国的竞争力,更多的是静态分析。4,在指标构成上,WEF大量使用定性指标,软指标占全部指标的绝对多数;而IMD使用的硬指标则占2/3,硬指标远多于软指标。其次,IMD评比机构认为,世界竞争力是一个经济研究领域。其中涉及“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企业——无论私有或国有,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称为“企业竞争力”。由于企业运行总是依托于相应的宏观环境,这种环境会对企业竞争力起到增进或妨碍作用,这一领域则为“国家竞争力”。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为企业营造有利于不断提高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环境。IMD还进一步从不同侧面诠释了世界竞争力的理念。第一,世界竞争力并不必然代表财富。因为:财富可能是昔日竞争力的结果,例如欧洲工业化国家所具有的资本和知识积累;财富也可能由于拥有并利用自然资源而形成,例如石油生产国家;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富有但并非拥有竞争力。:..第二,世界竞争力并不必然等同于强大,强大可由财富与经济规模共同决定,例如日本的强大与其竞争力水平并不匹配。第三,世界竞争力并不必然表现为经济运行。经济运行关注增加短期价值,通常表现为GDP增长,然而GDP指标存在若干缺点:它不能体现非再生资本的损耗(如自然资源)、无法显示经济的不稳定性或增长的可持续性、也不包括无形的影响(例如教育、研究等)。最新榜单解读IMD所公布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前十名依次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中国台湾、挪威、马来西亚。另一方面,在金砖四国(BRIC)方面,中国大陆的竞争力继续领先另外三国巴西、俄罗斯与印度。根据IMD最新排行榜,中国大陆排名第18(去年为第20名),印度、巴西与俄罗斯名次依序为31、38、51。此一排名反映了中国大陆在因应全球经济衰退打击上的表现优于其它三国。巴西与俄罗斯排名落后也反映出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冲击。在这背后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类排名,排除一些误区:1,竞争力不等于经济力很多人认为我国近几年取得的成绩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无论在WEF或是IMD中与一些小国相比相差甚远,不得其因。实际上我们需明确的是经济实力考察的是一些很具体的数量,但是竞争力实际上考察的是一个国家在长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之内,他可能出现的比如说投资、货币比价、流动性、失业率等的潜力预期值。2,竞争力本身的变化带来的排名的变化一直以来IMD和WEF的指标评价都是处于变动的过程中,以保证结果的与时俱进,不至于落后不准。所以有时候因评价标准的部分变动可能就会带来国家排名上的浮动。比如在去年被金融海啸击垮的冰岛,在IMD的排名一直处于前十,在2006年高居第4,应该说评价是很高的,但这分评加显然没有诊断出冰岛的风险所在,如今海啸退去,IMD与今年新增了“抗压指标”,于是冰岛排名骤降至第30名。所以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份榜单。3,名次的差距的实质这次新加坡、中国香港一举越过美国位列第一、第二,美国落于第三,16年来首次落败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点。会不会美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被一举击落成为最大的说看点。但是我们应看到,第一,新加坡之所以排名第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认为它的GDP的涨幅可能超过10%,这在一个发达国家当中是非常非常罕见的现象。第二,即便美国排到了第三位,但是如果从分值上来算的话,新加坡是打了一百分,因为是一个参考系,但是美国是99分,,中国排在第18位,80分,也就是说,单从分值的差距上头,我们也可明显看到前三名是几乎没有什么差距的,但是我们中国和他们的差距确实显而易见的。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资产包括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过程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然后通过国际化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它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两个主要方面的结合;(2)竞争力是可以测度的,可划分为“硬指标”(如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事等)和“软指标”(如鼓育水平和人们的态度等)“硬指标”的周期(几个月或几年)比“软指标”的周期(几十年或几代人)短;(3)在资产一定的条件下,成功的转化过程以:..增加财富是竞争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