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15(更新)板块构造说.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5(更新)板块构造说.doc

上传人:vip_1300 2015/5/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5(更新)板块构造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板块构造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
目录
简介
简史
板块结构
板块划分
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板块的运动
板块运动几何学
地幔柱与热点
驱动机制
意义与问题
简介
简史
板块结构
板块划分
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板块的运动
板块运动几何学
地幔柱与热点
驱动机制
意义与问题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编辑本段简史
1912年,。1960至1962年期间,、,。,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1967至1968年期间,、、,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1968年,、,并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目前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70年代以来,板块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编辑本段板块结构
板块划分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具一定刚性的岩石圈和下垫的略具塑性的软流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一小部分上地幔,厚度不一,约在几十公里至200公里以上。软流圈大体相当于上地幔低速层,或电导率较高的高导层(低阻层),Q值(介质品质因素,与地震波衰减程度成反比)较低,表明其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一定塑性。存在着可以缓慢蠕动的软流圈,是上覆岩石圈发生大规模运动的基本前提。
板块是由地震带所分割的内部地震活动较弱的岩石圈单元。由于板块的横向尺度比厚度大得多,故得名。狭长而连续的地震带勾划出了板块的轮廓,它是板块划分的首要标志(见海底地震)。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有人将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则全球有7大板块。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及其他标志,人们进一步划出纳斯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等次一级板块(图1)。板块的划分并不遵循海陆界线(海岸线),也不一定与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之间的分界有关。大多数板块包括大陆和洋底两部分。太平洋板块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构成的大板块。
板块边界
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而板块边缘则是指一个板块的边缘。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根据板块的相对运动状态,边界可分为三类:①分离型板块边界,②汇聚型板块边界,③转换型板块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