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6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doc

上传人:小枷 2018/1/22 文件大小: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八年级(上)地理单元复****知识要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中国的位置: 所在半球:东半球(20ºW以东到160ºE之间)、北半球(赤道以北)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
领土四端: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北纬53度)
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4度)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度)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东经73度)
2、中国的面积: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千米
领海宽度:12海里
3、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岛直接濒临太平洋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4、众多的邻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陆上国界:长2万多千米
陆上邻国:14个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莎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5、岛屿、半岛
主要的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主要的岛屿:台湾岛(最大)、海南岛(第二大)、崇明岛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县(自治县/县级市)
乡(镇)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要求:位置、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及部分省份的轮廓
口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还有重庆和港澳。
第一句说的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第二句说的是江苏、江西、新疆、黑龙江、浙江、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第三句说的是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四川、北京、上海、天津;第四句说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台湾省、海南省、福建省、吉林、安徽;第五句说的是重庆、香港和澳门。
3、由北向南,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14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
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
有陆上临国的省级行政单位(9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依次是:台、粤、桂、云
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与三个自治区接壤的省级行政单位是甘肃省
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海南省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云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河南省
陆上临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97年7月1日,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中国的人口
1、人口数量: ,居世界第一位
%
2、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人口增长原因: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的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高)
3、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这条线又叫胡焕墉线),这条线东南只有43%的面积却拥有94%的人口。
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沿海、沿湖、沿河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多,偏僻的农村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华人和华侨以广东、福建最多,有“侨乡”之称
4、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原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5、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第二多的是山东;第三多的是广东。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四、中国的民族
1、民族构成:56个民族,其中汉族最多
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最多
2、民族分布: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最广,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3、民族风情:民族乐器:朝鲜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冬不拉、
苗族、侗族的芦笙
民族节日:蒙古族的那大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汉族的赛龙舟
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中国的地形
1、地势特点:
第一级阶梯海拔
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海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