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生儿核黄疸
磁共振室
2010年3月
新生儿核黄疸
定义
中枢神经细胞核被未结合胆红素黄染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新生儿核黄疸
单核吞噬细胞
红细胞破坏后生成血红蛋白
胆红素
粪便胆素胆素原胆红素-葡糖醛酸
胆红素
葡糖醛酸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肠道
肝脏
血液
尿液肾脏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间接胆红素)
血液 30%
新生儿核黄疸
病理生理
未结合胆红素具有脂溶性及亲脂性,使得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富含脑磷脂的脑组织,使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解耦连作用发生障碍。
新生儿核黄疸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附着在一起,只有约1%的未结合胆红素为游离状态。附着于白蛋白的胆红素不能通过细胞膜,因此不会对脑细胞产生作用。
新生儿核黄疸
病因
核黄疸的发生几乎均在新生儿期。所有引致游离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的因素均可导致核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核黄疸
2、肝脏酶系统不成熟:
不能有效的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的胆红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
新生儿核黄疸
3、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
引致未结合胆红素容易进入脑组织产生破坏作用。
新生儿核黄疸
4、血浆白蛋白含量较低:
引致附着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产生未结合胆红素的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