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爱心伴孩子成长》第四集.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爱心伴孩子成长》第四集.doc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4/6/29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爱心伴孩子成长》第四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爱心伴孩子成长》第四集 】是由【hh思密达】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爱心伴孩子成长》第四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第四集肖陈颖老师主讲2007年12月18日 敬重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各位老师请坐。不知道大家昨天睡得好吗?虽然这几天的课程支配时间很紧,但是我们看到每位长辈、每位老师都在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好学的榜样,学****不疲不厌的榜样。昨天我们有提到中国古老的一部教化经典叫《礼记·学记》,《礼记·学记》里面给了我们教学的方法。第一个,不知道各位老师还记不记得?有四种方法。第一个是什么?我发觉我们在当老师当久了以后,就有个坏****惯,这个坏****惯就是很喜爱去出考题考人家。「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个是预防法。接着其次个是「当其可之谓时」,就是机会教化,遇到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是机会,遇到他兴奋的时候、难受的时候,胜利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教化孩子的机会;因为这些时候,我们都会去关照孩子的那颗心有没有时时的保持安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按部就班,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状况给他应有的帮助,而不是用一个标准要求全部的孩子。最终一个是「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一种学****的方法。 当时我们就在跟一些老师探讨沟通,在思索,现在常常讲,我们的孩子要有学****实力。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什么是学****实力?我们怎样来评价一个孩子有学****的实力?一个孩子,假如自己打开课本,他能够学到学问,这是一种实力,但是还不是最彻底、最全面的学****实力。而我们《礼记·学记》上提到的这句话,「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是最彻底的学****实力。我们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互观摩、相互学****简洁一点,《弟子规》上两句话就讲得特别明白,「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是真正的学****的实力。因为假如一个孩子从小有这样的看法,「见人善,即思齐」,发觉别人的优点就想着我如何向他学****见人恶,即内省」,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立刻反省我有没有这样。假如一个孩子有这样的看法,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到处都可以学****所以,我们在班级就常常读日记,读日记,我选择日记有个标准,第一个就是「隐恶扬善」。我在选择日记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很好的一个榜样,这样的孩子的日记拿出来给同学们读。就像刚刚马老师讲到的这个例子一样,一个校董在外面吃饭,遇到同学都给他鞠躬问好,那种内心的喜悦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教化的力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有礼带给别人内心的高兴。我们这个事情讲出来以后,其实也是扬善,也是在给我们树立榜样。当时有老师问我,他说你的班为什么转变很快?我当时就跟他讲,榜样的力气很强大。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擅长仿照,特殊擅长仿照。我们给他仿照的榜样究竟是什么?他每天看电视,每天看打打杀杀,他脑子里都是这些影像,所以到了学校,他就仿照这些人打架。但是假如我们每天给他树立很好的榜样,他仿照的就是这些好的言语、好的行为。所以,榜样特别的重要。 每次我们会给孩子读日记,就读这些小挚友在家怎么样孝顺父母的事情。我记得有个孩子就写到,他说我回到家里想到要帮妈妈干活,因为我们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最早我们跟孩子讲这句话,就跟孩子在课堂上练****把它回来到生活的场景来教这些小挚友。我们会问这个孩子,妈妈怎么叫你。他说妈妈可能叫我小宝。我们就仿照说,小宝,这个孩子可能闷闷的不会答应。这时候我们就会讲,妈妈这个时候会很焦急,所以一叫你立刻要先答应一声,「哎」,然后再立即跑到妈妈面前,给母亲鞠一躬说妈妈,请问有什么事吗?这时候我们就会在课堂上跟孩子来演练这个过程。比如说我们会说「可不行以把水给妈妈端过来?」然后我们要跟孩子教,要跟他讲,你确定要说「是的,妈妈」,然后再去端水。这些话我们发觉不教孩子,孩子真的不会讲。所以感觉到现在在教孩子的过程,每一句话都教给他。因为这些话孩子说久了,他就渐渐的内化,就起先知道如何与长辈应对,如何来和我们的同仁、和我们的同学相处。从语言起先,导正孩子不好的讲话的****惯。 把水端过来以后,我们就会教孩子怎么端水。我不知道那天李越老师有没有跟大家共享。我们在教孩子端水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去体会,你把水端给老师,端给老师、端给母亲的时候,怎样让母亲接过水的时候很便利喝。我们就会跟孩子举例子。端水可不行以用五个手指把这个水的杯子这样一抓?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这样端水。这样一抓,抓到老师的面前。我就会告知他,你的手一拿开,杯子上面就会有五个小小的手印,那老师都不敢喝水。另外假如有杯把儿的杯子,我们端过去的时候怎么端?假如你自己拿着这个杯把,你端到老师的面前,老师的手拿哪里?老师就没有地方拿。所以我们要考虑,自己要端着这个杯子的底部,然后一只手托着杯子的底,一只手扶住杯身,把杯把儿朝着老师的方向。我们还会去问,朝哪个方向?要朝哪个方向?朝着老师很顺手拿的这个方向****惯右手就要朝着右边,或者朝着左边,然后端过去给老师喝。另外我们还会在这时候问他们,倒水要倒多少?可不行以倒得满满的?这个时候你端水就会特别的困难,因为你一步一走都会看到那个水会不会掉出来。所以倒水一般倒到三分之二,不行以倒满。这样端过去请老师喝水,请爸爸、妈妈喝水。 我们在讲「父母呼,应勿缓」还会有一个拓展。那一天跟小挚友讲什么是聪?什么是明?「听思聪,视思明」,耳朵细致的听,听到母亲的须要;眼睛细致的看,看到母亲的须要。所以「父母呼,应勿缓」,不确定是妈妈开口叫我了,我才应,而是我眼睛看到了就会应。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日记,他就写到,他说今日我听了老师说要「视思明」,我回家就在想,我去问妈妈有没有事情干,妈妈会心疼我,他说妈妈会心疼我,跟我说没事。所以我要自己学会去体会母亲的心,自己学会去体会有没有事情可以做。他回到家里,他说我就看到家里地面是脏的,我就把地面扫了。接着我又看到柴火没有抱进来,我就把柴火抱进来烧饭,还烧了一壶水。他说我正想喝水,去倒水,发觉水瓶是空的,我就烧了一壶水。他说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妈妈回来了,一看地面乾净了,饭也做好了,而且还烧好了一壶水,他说妈妈特殊的快乐。我们在跟小挚友共享「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呼」他可能不是嘴上的呼,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念念都想着孩子。我看了这个小挚友的日记,我特别的感动。因为我就想起他这么小就能去体会,假如问妈妈,妈妈舍不得让他干活,不会让他干,所以他自己主动去做。 我当时也很惭愧,我就想起来,在我没有学****传统文化以前,真的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心。我记得当时我在深圳工作,我的父母都在成都。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前一段时间都打电话回家,后来就起先发短信。我把短信发回去,我的母亲、父亲就会回短信说,你假如工作太忙,就不用发短信了。我当时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这种心境,我当时在想,既然父母已经说了不用发短信,那我就不发了,我就真的不发了。但是后来我看到我的母亲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过来,告知我,她说今日你给爸爸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爸爸一见到我就特别兴奋,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把你以前发的短信拿出来看一遍才会睡觉。我当时就感受到原来父母不是说不担忧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怕给儿女添麻烦。假如我们做儿女的没有方法专心去体会父母的这种心境,只是在表面上听他们讲什么,其实真的自己已经不孝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还留着我的母亲发的这些短信,才感受到,我现在拿出来看到的时候,和我两年前看这个短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听到李律师在讲,说到有个孩子他的母亲得了癌症,得癌症的时候,儿子在日本工作,妈妈不情愿给她的孩子知道。所以她生病很严峻,化疗了好几次,都没有给她的儿子知道。直到最终一次,她觉得已经不行了,快熬不过去了,她才打电话给她的儿子。后来儿子回来,很坚决的信念照看母亲,母亲奇蹟般的癌症也好了。所以我们去体会父母的心,家里假如出了一点小事,我们在外面打电话回家,妈妈确定都会声音有意提高八度跟我们讲说「很好,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除非发生极大的事情才会跟我们讲。假如等到父母已经讲出口的时候,那时候确定都已经特别严峻了。所以我当时在想,我们的孩子假如从小我们就告知他,专心去体会父母的心境,他从小有这样的看法,他就会少走人生的弯路,会少掉许多人生的缺憾。所以这个小挚友他的日记,因为这种心境很好,我们要给全班的同学共享,就拿出来「相观而善」,观摩学****他的这种专心。 当时我读完了这个日记以后,许多小挚友回家,原来他们的变更是,父母呼,不应;父母命,不行。后来其次个层次就到了「父母呼,应勿缓」,妈妈一叫就答应;「父母命,行勿懒」,立即就去做。再提升第三个层次,就是专心去体会父母内心的呼喊,养父母的心。到第三个层次,就达到父母不呼也要应,父母没有命也要行。所以,我们许多小挚友,回到家里都起先主动的找活儿干,而不是等着妈妈来叫。那段时间,因为我们读了这篇日记跟孩子共享以后,小挚友都起先起而效法,所以榜样的力气都很强。这是善的一方面。 另外,「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个看法不太简洁形成,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障碍。因为我在整个学****的过程,总感觉自己没有缺点,别人都是缺点。总感觉看这个人身上也有问题,看那个人身上也有问题。有一次我们就去下乡跟乡亲讲课,当时也是我们的马老师,马老师在讲台上讲,说讲到夫妇关系,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容不简洁做到?其实不光是夫妇关系,挚友关系、君臣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相处和谐,但是真的不太简洁做到。当时就讲到「各自责,天清地宁」,这句话有没有写过?这句话有写过吗?没有,我写一下。夫妇之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其实不光夫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样。 当时我们在跟乡亲讲完,有个太太她后来也共享,昨天我们倪老师也没有放,有采访这个太太的一段录相。她后来就跟我们讲,她说我以前跟我的先生每天吵架,比如说一双拖鞋,一个小孩的拖鞋放在楼梯口,我没有把它放好,我先生回到家里就会说:你怎么当太太的,一双拖鞋都摆不好?然后我就会说:你有时间讲我,你弯一下腰就摆好了。她说先生就很生气,一脚就把这个拖鞋踢得很远,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因为一双拖鞋,她说我们有的时候可以吵五天,有的时候冷战就是十天半个月。她说听完了这句话,「各相责,天翻地覆」,我怪你,你不好,你怪我,我不好,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 当时我们就跟这个乡亲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对夫妇在做邻居,一家人是小吵每天有,大吵三六九,每天吵;另外一家人却相处和乐。这个吵架的太太有一天见到四下没人,就去敲对面的门,问说你们家怎么都相处这么和乐?去向她请教。这个太太就跟她讲一句话,她说缘由很简洁,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我们都不吵架;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都吵架。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符合逻辑?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今日我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先生不当心打翻了。她说我就会立即去讲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的水没有摆好位置,让您把它打翻了。先生就会给我立刻也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这么好心给我倒杯水,我都不当心,太对不起了。然后太太说:没关系,我再给你倒。两个人就会很和乐。但是你们家假如出现同样的情景,假如太太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这杯水被打翻了。先生立即会说,因为先生是好人,谁是坏人?对方是坏人。「你怎么搞的,一杯水都不会放,尽然放到桌子的旁边,把水让我一不当心就打翻了。」太太就会说:你不长眼睛,我好心给你倒一杯水,你就给我打翻了,要想喝,以后自己倒去。两个人就会吵起来。 我们这个故事讲完,这个太太回家也很反省,她就讲我依据老师们讲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去做,我那天回家在床上始终在辗转难眠的想,我有错吗?因为当时我负责去采访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她当时跟我讲,她说我始终在想我有错吗?我的孩子已经读初中了,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已经结婚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有错,都是先生的错。她说我今日这个晚上想了一个晚上,我最终发觉我的确错了,我没有做好一个太太的本分。她说从那以后她就变更,结果一变,家庭立即就变了。比如说仍旧是一样,鞋子没放好,先生回来一说,脾气很大,一说连个鞋都放不好。她说我立即就跑过去,给先生致歉,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我立即把它摆好。她说我把它摆好以后,先生这个气一下就没了。先生就会说:你在家里做家务也挺累的,我来帮一帮你。她说以前先生从来没有帮她做过家务活,自从她变更以后,先生常常帮她做。她说原来这么简洁,一念之间,「反求诸己」的看法一出来,关系的和谐就出来了。 夫妇是这样,一个孩子要想以后经营华蜜美满的家庭,要从什么时候起先培育?一个孩子会不会对其他的人都是指责,都不担当责任,突然有一天结婚了,他就变更?他会突然变更吗?所以,真刚要让孩子一辈子华蜜,从小就要紮下这样的根基,他才能够和谐的与人相处。当时我们就跟小挚友一句四个字的真言,就让他们记住,「反求诸己」。出现任何状况,找自己的缘由,先找自己的缘由,别人对不对先不要管,首先看我做对了没有?假如一个孩子有这样的看法,他当下就可以把这个不好的心境调整过来。 当时有个小挚友写了个日记很有意思,他说今日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我见到垃圾也不捡。他说不仅不捡,我一边走,看到一个罐头瓶子,我一脚把它踢起来,踢到前面同学的书包上。他说那个同学转头,我还不承认是我踢的,因为我心情不好。然后走到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摔倒了,我也不去扶她,因为我心情不好,他说我这样回家了。下午第一堂课是体育课,他说我在操场上跑去上课的时候,我摔倒了。当我摔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关切我,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他说我的心里特别难受。但是他说我突然想起了四个字,反求诸己,我一想,老师讲人生没有偶然,每件事情都是结果,缘由其实都出在自己的身上。他突然之间开悟了,他说原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早上我没有去扶这个小女孩,所以下午我摔倒了,也没有人来帮助我。 这个小挚友,假如我们想一下,他没有这个看法,他这一天他的心情会怎样?原来心情就不好,摔了一跤又没人理他,他的心情可能会愈来愈糟。这种很糟糕的心情会影响到哪些方面?确定会影响他的学****影响他待人处世的看法,甚至他的心境会看任何人都不兴奋,并且把这些怨都积在心里,一点一点的累积,有一天就会爆发。所以我们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为什么成果也能够变好?因为他的心思都可以专注在学****上面,他没有这些苦恼来烦他的心。当这个孩子他有了这个看法,不仅让他自己醒悟了,他摔倒了没人扶他,让他学****感受这种自己摔倒,别人不理你的这种感受。下一次再遇到同学摔倒,他会去把他扶起来,一个看法就能够让孩子在当下的境界当中有所体悟、有所学****我们讲「见人恶,即内省」,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教化我们。 当时有个小女孩她也写了一篇日记。她说我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个哥哥把一支钢笔掉到地上,我过去帮他捡起来,双手递给他。这个哥哥拿过笔,转身就走。她说从这里我今日有收获,我学到了假如别人把东西捡给你,我们确定要双手接过来,并且说感谢。她是怎样学到的?我当时感觉到这就是学****的实力,这是真正的学****的实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去学****你看一个小女孩,她把钢笔双手递给这个哥哥,这个哥哥一抓,转身就走。假如没有这种看法,她确定会想,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这个看法对她自己有帮助吗?对自己没有帮助。但是因为有想到「见人恶」,见到别人做的不够的地方,「即内省」,他在给我做反面的示范,让我体会没有礼貌给别人的内心带来的这种担忧,带来的不满。所以下一次提示我,我不行以这样做。她就讲下一次别人捡东西给我,我确定要双手接,并且说感谢,因为这是她在送东西给人的时候,她心里期望的。所以在这些过程当中,孩子们都会有学****刚刚我们还讲了各自责的一个看法,谦让的看法。当时我们班也有两个小挚友,在写作业的时候抢桌子。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的孩子是不是两个人同桌?像祖国大陆都是两个人坐一张,两个人同桌。他说那天他的同桌把手就放到他的地盘上来了,我就狠狠的撞了他一下。他说我撞过去,他也狠狠的撞了我一下。我正想再撞他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师讲要「忍人所不能忍」,所以这个忍字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当我们坏****惯、我们的脾气起来的时候,你只要忍下去,结果就会不一样。他说我正想撞他,我就想到忍人所不能忍,于是我没有再撞。结果我才这样做,没有撞过去,我的同桌就起先给我致歉。他说同桌就立刻说对不起,刚刚把你撞疼了吧!所以我们感受到,其实人的这种惭愧心时时都在,假如我们忍下来,我们讲「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愧之,小人可以变成一个君子。你看我们没有去撞他,让这个同桌生惭愧心,我这样狠狠的撞了同学,同学却宽恕我,他一下子就起先惭愧;让他生惭愧心,一个小人可以变成君子。但是相反,「激之」,君子会变成小人。我们始终去争,始终去心情很高涨,一个人原来很有修养,可能都会变成一个小人跟我们一起吵起来。所以忍,忍住就可以让人都成为君子。 这个小挚友他说,我一忍,这个孩子(同桌)就跟他讲,对不起,把你撞疼了吧!这个时候我就说没关系,刚刚是我不对。原来他们俩在争地盘,结果接下来他们俩就说,你写作业用右手写,位置要宽一点,你过来一点,我让一点没关系。这个同桌就说,不是,不是,你的手都没地方摆了,你过来一点。结果两个人就变成了让,从争就变成了让。但是我们去设想一下,假如一个孩子没有忍的看法,这件事情再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发展下去,两个人你再撞我一下,我再撞你一下,接着撞。好,你撞的比我刚刚撞你的还要疼,我再撞你不划算,用脚踢。好,你踢了我一下,我再踢你一下,两个人就会打起来。所以冲突的产生,就是这一点点,一时的小不忍。 古人跟我们讲,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常常会讲,小孩子打打闹闹没关系。好,他打打闹闹,现在可能打过了就算了,当他长大了,这个看法会跟着他一辈子。现在跟同桌打,以后跟谁打?可能就跟自己密切的人打架,因为同桌现在跟他关系最近,可能就跟先生打,就跟太太打。一时的不忍,我们也看到许多夫妇因为一时的脾气,闹到离婚的都有,造成多少家庭的悲剧,都是因为从小没有这样的一个看法。所以我们跟小挚友讲,小不忍真的是乱大谋。这样的日记我们也会拿出来读,在读的时候,许多孩子就起先反省,当他再遇到同样的情境,他就想得起来我的同桌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来克制自己,相观而善。所以,榜样的力气很强,这是一种榜样。 另外我们还会跟孩子讲《德育故事》。我们中国在《二十五史》里面记载了许多很好的有德行的人。当时有些学者,在清代有个大儒把它挑出来收编成册,编成了《德育故事》。我们也印了许多,包括翻译成现代的文字,我们每天就讲德育故事给孩子听,在讲故事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锻练孩子各方面的实力。当时我们讲德育故事,我们就请值日的同学,或者值日班长轮番上台讲。前一天我把故事给他,让他打算,打算好了,先讲给我来听,然后给他指导,其次天就在全班讲给同学听。所以让班上的同学每天都在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他就不会每天心思里去想许多这些不好的东西。昨天我们在跟一些校长在沟通,当时有校长说,有的孩子他坏****惯跟着他很久了,孩子自己想改,改不过来。我们可以怎么办?昨天我们打个比方,不是说善的力气没有用,不是没有用,而是善的力气太弱了。我们去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他的脑子里想的善多还是学的恶多?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学善的,他脑子不会是空白,他都会占满。善的没有进去,那里面都是恶的。现在我们点点滴滴给孩子善的引导,让他善的空间愈来愈多,恶自然就会愈来愈少。我们把善的力气让它提升起来,恶力气就会下去。 所以我们在带班的过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班风很重要。这个班风,怎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就是靠「相观而善」。因为我们的评价,一个老师在孩子的心里,他的地位是很重的。我们不断的在强化的部分,我们不断在赞扬的都是好的,孩子向善的这种力气就起来。另外我们在每个当下,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孩子讲孝道。像德育故事,我一般就支配在午会,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的课程支配,就是中午来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会有个休息的时间。原来他们在教室外面乱跑,原来是这样,后来我把他们全部邀请到教室里面听同学讲故事,讲德育故事。而且讲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有爱好的同学可以表演德育故事,所以这些孩子他们都学得很欢乐,有的是在讲,有的是在演。他的时间就被这些好的东西占据,免得他就在外面乱跑,或者又发生一些不好的冲突。他的精力都用在我如何讲好故事,我如何写剧本,我如何演好我的角色,我如何来做道具,我如何来排演的时候服装。然后演得很好,我们再让这些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的班上去演,他们又会觉得我很有成就感,他的爱好就全部都转移到善的这方面来。 其实我们在推广的过程,感受到真是这样。当时我们让孩子,比如说排演一个孝行的故事。像「陆绩怀橘」,陆绩小小的时候到丞相家去吃橘子,那个时候很难得吃到一颗橘子。他就会把橘子收起来,带回去给妈妈吃。孩子在演的过程,愈演他就会愈投入,最终他就会把德育故事带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演。 当时我们班有个小挚友也很有意思,他就写了一个日记。他说今日我回家,爸爸从外面骑着摩托车回来,跟我说,珍宝,你知道我今日给你带什么了吗?他说我不知道。爸爸说你最喜爱吃的。他说我一听就兴奋起来,是橘子!他说爸爸说是,拿开袋子就抓出来一个扔给我。他说我拿着橘子正想吃,突然想起来「长者先,幼者后」,我就把橘子又还给了爸爸。爸爸觉得很惊奇,说怎么,怎么不吃?我跟爸爸讲:爸爸,您还没有吃,我不行以吃。接着我的爸爸就很兴奋,哈哈大笑,吃了起来,然后又拿了两个给我。他说爸爸你再给我两个,爸爸给了他两个。我拿进屋子,给了一个大的给哥哥,留了一个小的给我。他哥哥就觉得很惊奇,哥哥就问我说:今日怎么这么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以前都挑大的,今日怎么把大的给我?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叫杨原懂),他讲你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我们这边有讲这个故事吗?有。他说你听过吗?他哥哥说有。这个孩子说,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我杨原懂十三岁了,才学到《弟子规》,莫非我就不能让橘子吗? 我当时一看我就觉得特别的可爱,他说我十三岁才懂得让橘子。这个日记我就拿给全班同学一读,读完这个日记,我们就给孩子们立志。我跟他们讲,德育故事是我们的这些古圣先贤他们小时候,或者长大了以后演出来的这些很好的故事,我们现在也要在生活当中演出现代的德育故事。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立志做最好的演员,要把德育故事演出来。这些孩子一听都很兴奋。那段时间就常常看到这些孩子跟我们的古圣先贤学****的故事,像「黄香温席」,黄香九岁帮爸爸暖被窝。我们马来西亚不用,马来西亚很温煦。他很冷的时候暖被窝,夏天帮父亲搧凉蓆,把凉蓆搧凉了,再请父亲睡觉。我们就跟小挚友讲,讲完以后,他们回家也会去学****冬天山东很冷,孩子们就会去给爸爸、妈妈灌热水袋,那是以前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以前都是爸爸、妈妈给他们灌热水袋,提前放到被子里,现在学了以后,就会向这些好的榜样「相观而善」。 另外我们讲「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孩子有没有才智去推断真正的善和恶?什么是善?我当时问小挚友,我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个孩子他就讲,假如同学须要帮助,我去帮助他,就是善。我说是。当时还有一个同学讲,假如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就是善。是不是善?当时我也把那个日记又拿出来问,假如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了,但是我想的是下次他能再借给我,是善吗?所以,善恶不能够看表面,善恶要问你的内心。一念为人就是善,自私自利就是恶,你自私自利的心去帮人也是恶,那不是善。所以善恶不在外,善恶要问你自己的内心。 当时我们语文课本有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问到说,「野生动物爱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起先质疑,说「武松打虎」,大家有听过这个故事吗?武松打虎始终以为是英雄,但是「野生动物爱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觉得武松把爱护动物打死了,武松是不是英雄?让大家来探讨。当时我们班的小挚友写了许多作文,我看了都觉得很有意思。有个孩子就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他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去打虎的。因为当时老虎进村子去伤人,把村子里的人都咬死了,武松为了救人,才不得已打死老虎,所以他是英雄。我们去看看这个孩子的推断,他是从哪个角度去推断的?从武松的故意,从一个人的故意的角度去推断他是英雄。 接着又一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不是英雄。为什么?因为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老虎的妈妈会很难受,老虎的儿子会很难受。这个孩子对不对?他也对。他是从什么角度去推断的?从孝道,从仁爱的角度,「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每个人、每个动物也都有父母,也都有孩子。所以他从这个角度也对。当时还有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武松不是真的打老虎,老虎是比方我们的坏****惯,武松打虎是说我们要打死坏****惯,战胜坏****惯,战胜了坏****惯才是真正的英雄。当时我看了这些作文,就觉得没有学****传统文化不行能写出这样有推断力、这样有深度的文章。这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这样的实力去观照。所以我们就会知道,他在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不会走偏,因为他会去看,看到好的学****看到不好的要能够拦住污染。 我们现在常常会讲说,一个孩子现在爱护得很好,初到社会,这么多污染,我们如何能拦住污染。拦住污染不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真空的空间,而是让孩子自身增加免疫力。他自己有免疫力了,污染来了不会有问题,他不会生病。所以我们跟孩子讲「非礼勿视」,不好的事情你发觉了,就要不看;「非礼勿听」,不好的音乐、不好的话语不行以去听;「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这样的行为不行以去做;「非礼勿言」,不礼貌的话不行以去讲。有个孩子就写,他说老师,今日我听到了同学正在骂人,我立即把耳朵闭了起来。我当时也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耳朵可不行以闭起来?眼睛可以闭起来,耳朵可不行以关起来?我都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把耳朵关起来?当时我们还跟孩子讲「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什么叫不听?每个人都会讲是非,可能我们在团体或者是在一些工作的岗位,在一些环境当中,总会有人去讲是是非非。我们最好的看法是什么?不听自然无,是非终日有,每天都有,但是我们不听就没有。我当时跟孩子讲,怎样叫不听?我已经听到了,怎么办?怎样叫不听?当时这个孩子跟我讲,他说不听就是这边耳朵进,这边耳朵出,听是听到了,但是进去就出来,不要记在心上。 所以我们跟小挚友做比方,别人骂你、别人说你,能不能伤到你?没有一个人能伤到你。损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为你可以抵挡的。我说你的心就像纯净纯善的、很安静的一潭湖水一样,很澄澈,别人说你的坏话就像一包垃圾,你不接受,他扔不进来。假如你听了,你记在心上,就像把这包垃圾你自己把它抱在怀里。那怪谁?你不要去怪别人,别人在给你考试,你知道那是垃圾,你不要拿就好了。有个小挚友就很有意思,他说我今日看到两个同学吵架,我就过去劝他们,说小弟弟骂你,你不要跟他吵,因为他骂你就像对着天空吐唾沫。对着天上吐口水,口水会落到哪里?会落到自己的脸上。但是假如你要迎上去,那个口水当然到你的脸上,你不迎上去不就没事了。我们常常这样去引导,孩子就会觉得很安稳自得,甚至「人不知而不愠」。 有个小孩骑车回家,路上遇到两个孩子在那里,他说可能正在玩不好的嬉戏。他说我就下来,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这个孩子是六年级的,玩嬉戏的是三年级的,小孩。他说没想到,这个三年级的同学其中一个扬起头就说:关你什么事?其次个同学仰起头也跟他说:你算老几,我要给你会报吗?这个六年级的男孩,他说我当时很生气,我的拳头就已经拽起来,因为他比他们都大。他说我只是好心问一问你,你怎么能够这种看法来对我?他说突然一想,忍人所不能忍。不仅要忍下来,因为我们跟孩子讲,你要不断的提升你的境界。不仅要能忍下来,还要去感谢对方,因为对方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提升你的忍功,你的功夫又提升了。所以他说我就下车给他们俩鞠了一躬,说感谢你们。这两个孩子被我鞠一躬以后,感觉很稀里糊涂,但是我这个时候很欢乐,我骑着车就回家了。因为我一边走一边还唱歌,唱得什么歌?爱是恒久忍耐。 所以我们感觉到每个老师,我们都教孩子善的,都教孩子这些人生好的看法,他在任何一个情境下他都能提得起来。这是我们《礼记·学记》里面的教学的方法。 之后它还有提到老师的三个看法,它讲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其实不光是一个老师的看法,我们跟先生相处,跟太太相处,跟同仁、同事相处,跟下属相处,每种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道而弗牵」就是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想帮他的时候,看法是引导,而不要牵着他的鼻子走;是去引导他,陪伴他一起成长,而不是强制的牵着他,你就得听我的,牵着他走,他这样就会觉得不兴奋。没有强迫。「强而弗抑」是指激励,「强」是激励,「抑」就是指责和压制,多激励他,而不是去指责他、压制他。「开而弗达」,「开」是指开导,给他一些提示,「达」是不把答案干脆告知他。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去给孩子一些思索,让他学会思索。 「道而弗牵则和」,开导孩子,而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这是一种教学的看法。其实就是《弟子规》讲到「势服人,心不然」,「牵」就是「势服人,心不然」;「道」就是「理服人,方无言」。假如只是用气概压倒孩子,他的心里不服气,表面上听话了,心里却生怨。而假如我们跟他讲理讲通了,这个时候他在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会觉得心里很坦然。所以我们跟孩子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一般会先跟他们讲道理。像有些孩子发生争吵,我就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