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信息技术教育中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创新教学法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目前的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②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③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④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信息素养教育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习者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习者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信息技术课中,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中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
①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
②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③    学生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
④    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
⑤    学生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运用信息的最终目的。
⑥    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工具性轻文化性。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学生操作步骤与要领,掌握软件的操作,而忽视学生使用这种工具进行学习、体会应用信息工具